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065号代表建议的答复情况 ( 2023-05-18 )
索取号: | 发布机构: | ||
文件编号: | 公开类别: | 主动公开 |
标题:关于提升上海市养老助餐服务能级的建议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答复情况如下:
代表提出的有关助餐方面的问题确实值得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民政部门近年来在推进助餐服务场所建设的过程中也开展了相关工作,针对代表提出的建议结合我们的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本市社区养老助餐服务基本情况
本市自2008年起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助餐服务,2019年开始新一轮助餐场所建设,目前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主要包括在街镇建设集膳食加工配制、外送及集中用餐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长者食堂,以及社区家门口的助餐点。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建成1608家,其中,社区长者食堂累计建成305家,助餐点1303个。
二、关于优化养老助餐点用餐环境
针对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50867-2013)中对老年公共餐厅有所规范,虽然并不直接适用社区助餐服务场所,但对社区助餐服务场所的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本市社区长者食堂在建设和登记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市场监管部门的规定,并根据《上海市食品经营许可发放管理实施办法》上报相关材料(含设计施工图纸),经市场监管部门核准后,取得卫生许可证方可开始经营。
为了满足老年人就近享受助餐服务的需求,民政部门要求在社区层面广泛布局助餐点。绝大多数街镇通过存量设施改造,将助餐点嵌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内。助餐点由于不进行膳食加工,仅作为老年人就餐的场地,故目前尚未要求其按照餐饮企业的规定建设。近年来,我们也意识到,助餐点相关建设规范还需完善,为此,市区两级民政、市场监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经常进行沟通,共同推动相关规范建设。比如,2020年,推动浦东新区质量技术协会发布了老年助餐点服务团标,对区内助餐点的布局、设施设备、工作人员、服务和管理提出了规范要求。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与市场监管等部门保持联系,并适时在市级层面出台助餐点建设及服务相关标准。
关于代表提到的采光、地面防滑、无障碍设计等方面问题。考虑到部分行动不便老年人也希望到助餐场所用餐的实际需求,各级民政部门和街镇也要求对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进行适当的适老化改造,例如门口有台阶的必须设置轮椅可通行的坡道,设置爱心餐桌方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就餐,卫生间的设计应考虑到轮椅的进入,桌边设置挂放拐杖的装置等。目前我局正在起草社区长者食堂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其中特别对适老化设施做了相关规定。后续我局将继续指导各区及街镇,在新建助餐服务场所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并充分考虑无障碍设施的配备。对于存量设施,我们也将指导各区通过增设采光、替换玻璃、增加滤水板,吸水垫等临时性措施进一步优化用餐环境。
三、关于优化养老助餐服务营商环境
目前,本市老年人助餐服务已基本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机制。主要采取公建民营的模式,由政府提供房屋负责建设,交由专业的机构运营。市区两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对符合条件的社区长者食堂提供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助餐点每家提供2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各区结合财政情况及老年人需求,通过不同形式对长者食堂的运营提供支持,以此降低专业机构的准入门槛,缓解其经营压力。不仅如此,我们鼓励社区长者食堂在保证老年人享受助餐服务的同时,允许其对社会开放,通过面向社会人群提供就餐服务的盈利反哺老年人。近年来,在市区两级民政的不懈努力下,也涌现了一批有实力的专门从事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运营的民营餐饮企业,其中有一家荣获2022年全国养老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关于提升养老助餐点服务能级
近年来,市区两级民政部门、街镇都在积极探索通过智慧化手段提升助餐服务能级的路径。2021年9月,市民政局开发了“老食惠”微信公众号,可实时查询300多家社区长者食堂信息,为老年人寻找附近的长者食堂提供了方便。部分区、街镇和社区长者食堂积极开发信息系统,建立就餐人员的电子档案,实现助餐信息化管理和补贴精准发放。还有一些社区长者食堂关注老年人就餐营养,在医疗卫生部门的指导下,通过智能设备提供可视化健康餐饮指导,提升老年人用餐体验。已有多家社区长者食堂被市卫健委列入“2022年度上海市养老服务机构健康食堂”名单。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与卫生健康部门保持沟通,持续关注老年人膳食健康,不断提升社区“老年助餐点”膳食供应的精准性,并进一步完善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养老助餐服务能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