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015号提案的答复情况 ( 2023-05-18 )

索取号: 发布机构:
文件编号: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标题:关于上海社区长者食堂布局和运营优化问题的建议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答复情况如下:

一、对本提案的办理概述

提案针对当前社区长者食堂在功能定位、布局规划和运营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工作建议,提案建议客观、专业性强,切实反映了当前本市老年助餐服务中的一些难点。针对提到的问题和建议,我局认真进行了研究。市国资委和市商务委也提出了会办意见。

二、对提案建议的答复

(一)本市老年助餐服务的基本情况

本市自2008年起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助餐服务,基本满足了老年人享受就近、便捷、价廉的助餐服务需求。为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高品质助餐服务需求,2019年,本市出台《关于提升本市老年助餐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从坚持公益定位、加大社会参与和注重质量提升的角度出发,着力在街镇层面建设集膳食加工配制、外送及集中用餐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长者食堂,同时,为方便老年人用餐,在居民区层面广泛设立具有中转功能的“配送点”和就餐点。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建成社区长者食堂305家,老年助餐服务点1303个,日供餐能力近20万客,实际供餐量达到11万客,构建起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二)关于发挥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

提案中提到,应当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在老年助餐服务中的分工,加强协同合作,共同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认识到加大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性,扶持各类市场主体运营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开展配送餐服务;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参与老年助餐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丰富、更多样、更优质的餐品和服务。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形态:

一是社会餐饮企业参与社区长者食堂和助餐点的运营。我们始终鼓励各街镇采取公建民营的模式,将社区长者食堂交由社会餐饮企业运营,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的餐饮服务。当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街镇负责社区长者食堂的建设,包括提供场地、装修等,建设完成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的运营机构负责日常运营,并给予公共事业费用减免优惠。通过这种方式,减轻社会餐饮企业参与老年助餐服务的压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近年来,本市涌现了一批有专业能力、有经营水平的专门从事老年助餐服务的民营餐饮企业,其中有一家荣获2022年全国养老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二是在社会餐饮服务场所内设置“老年餐桌”。提案中也建议,“鼓励商家拿出部分经营座位作为‘长者餐桌’,鼓励商家主动为老年人提供打折服务”。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出台老年助餐服务政策之初就有所考虑,我们鼓励各区和街镇在有资质、有信誉、有爱心的公共餐饮单位服务场所设置“老年餐桌”,为老年人提供价格优惠、品种多样的老年餐。近年来,各区也广泛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比如长宁区在社会餐饮场所内设置“长者餐桌”,商家给予前来用餐的老年人一定的优惠,政府根据商家实际服务老年人的数量和金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又如黄浦区充分发挥本区域老字号餐饮企业遍布,老年人喜爱前去老字号餐饮门店就餐的实际特点,在“大富贵”“光明邨”等餐饮门店内设立“长者餐桌”,方便老年人用餐的同时,又给予一定比例的折扣优惠。通过这种政企共建的方式,丰富了老年助餐服务供给,也为老年人用餐提供了更多样、更实惠的选择。

三是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参与配送餐服务。我们还支持各类有能力的商家加入到老年餐的配制、配送中来。比如说利用大型社会餐饮企业“中央厨房”的优势,为需要送餐服务的老年人提供餐食配送;利用“饿了么”“美团”等具有配送能力的企业,为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等。例如黄浦区的光明村配餐中心依托光明邨大酒家的技术力量,按照现代配餐中心热链配送的要求,为黄浦区的老年助餐点提供送餐服务,日均供餐量达到2000余份。

除此以外,我们一直鼓励各类有能力、有资质、有意愿的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助餐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餐食、配送、用餐场所等,并鼓励各区结合区域实际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三)关于优化布局选址

提案中指出,在社区长者食堂的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前期需求研究,借助大数据信息指导布局选址和估算客流量”。对于这一观点,我们非常认同。我们在相关文件中,也对社区长者食堂规划布局和老年助餐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列入对各区养老服务及民政工作考核指标中。

本市对于老年助餐服务的总体要求是“至‘十四五’末,本市老年助餐服务场所供应能力需达到65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5%”,这一要求已经写入《上海市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规划文件中。同时,明确提出,“每个街镇应充分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场所,或利用存量闲置设施改造,建设1-2个社区长者食堂”。“多元主体参与、送餐到居(村)到户的助餐配送体系进一步健全,成为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基本配置内容。”按照以上要求,2019年至2022年,本市连续四年将“新建200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推进;2023年将“新建40家社区长者食堂”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推进。

在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建设过程中,我局指导各区、各街镇综合考虑老年人口密度、分布情况以及现有养老服务设施尤其是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的现状,科学选点、合理布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上海土地资源比较紧张,尤其是在中心城区“寸土寸金”现实条件的制约下,社区长者食堂的选址存在一定的难度。部分街镇在布局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时,需要结合存量资源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指导各区、各街镇,在实际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充分调研摸底,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指导选址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更好地助餐服务。

其次,本市社区长者食堂服务质量的地方标准以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质量监测评估指标已在起草中,后续我们将以此,并结合每年年终对各区的绩效考核,提高本市社区长者食堂的服务水平。

(四)关于完善补贴政策和资金拨付流程

近年来,市区两级财政对于老年助餐服务场所的建设、运营和老年人用餐等给予资金支持和保障。

一是关于建设补贴。市区两级民政部门通过福利彩票公益金对老年助餐服务场所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其中,市级财政对于社区长者食堂按照其设计供餐能力的不同,予以10万至50万元不等的梯度补贴;老年助餐点予以1万元的补贴。区级财政按照1:1配比。

二是关于运营补贴。各区结合实际对社区长者食堂或助餐点通过多种形式予以运营支持,缓解其经营压力。同时,允许社区长者食堂在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前提下,适当兼顾其他人群,以减轻运营成本。

三是关于老年人用餐补贴。各区结合实际对在社区长者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点等场所用餐的老年人予以用餐补贴。目前存在几种形式,有的是全区统一,如松江区对在社区长者食堂用餐的老年人,根据年龄不同予以2元、4元不等的用餐补贴。大多数区是以街镇为单位,对在社区长者食堂用餐的老年人予以折扣优惠或补贴。对于经济困难老年人,各区均有补贴。下一步,我局也将结合调研,研究在市级层面制定老年人用餐补贴政策的可行性。

最后,针对提案中提出的“完善建设补贴模式,缩短补贴周期,从建设完补贴到预先拨付资金或边拨付、边建设”的建议,我们也将切实加强研究。确实,当前存在由于项目建设周期长,验收审价时间长等造成补贴资金拨付至建设单位较晚、影响资金使用的问题,后续我们将会同财政部门共同研究市级福利彩票公益金转移支付先行拨付的可行性。

(五)关于社区长者食堂的老年友好化

在社区长者食堂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将社区长者食堂建设成为老年人社区交往和活动的载体,鼓励其开展适老化和个性化的助餐服务,提升社区长者食堂的老年友好化。

一是注重环境和用具的适老化。社区长者食堂在建设过程中要求注重环境的适老化,如设置坡道、方便轮椅通过的动线、适合老年人的无障碍卫生间和洗手池等。有的食堂设置桌边拐棍夹,方便拄拐的老年人放置拐棍以防滑落;有的食堂设置适老化餐具,方便帕金森病等手部不便老年人使用。

二是注重菜品的营养健康适合老年人。我们要求社区长者食堂提供符合老年人饮食习惯和健康需求的健康菜品,如低盐低油低糖菜品。鼓励有条件的食堂设置符合“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老年人需求的菜品专窗。2022年,我局与市卫健委共同开展“健康食堂”创建。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社交活动。许多社区长者食堂结合传统节日等特殊时间节点,组织社区老年人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如清明节做青团、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重阳节做重阳糕等。日常也会经常组织老年人做烘焙、包饺子,在活动中交流感情。

四是在社区长者食堂设计中注重家庭亲情元素。有的社区长者食堂充分考虑到当前老年人白天带孙辈的实际情况,在食堂内设置了亲子餐桌、儿童游乐区域,方便代际融合、老少同乐。有的社区长者食堂考虑到认知障碍老年人情绪不稳定,需要温馨环境和家人照顾的特点,在食堂内设置独立空间,让家属陪同用餐。

五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方便老年人用餐。各社区长者食堂运营方通过智慧化手段提升老年助餐服务水平,例如有的长者食堂配有自动称量设备,老年人想吃多少拿多少,避免一份菜吃不完,也可以享受更多的菜品。部分社区长者食堂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就餐老年人健康电子档案,通过智能设备提供可视化健康餐饮指导。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对老年助餐服务的指导,一方面,通过制定本市社区长者食堂建设标准,对长者食堂的建设与服务予以规范;另一方面,充分采纳本提案中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科学选址、优化布局、提升服务、加强社会参与,不断提升本市老年助餐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