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852号提案的答复情况 ( 2023-05-18 )
索取号: | 发布机构: | ||
文件编号: | 公开类别: | 主动公开 |
标题:关于加强后疫情时期城中村应急治理能力建设的建议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答复情况如下:
一、对本提案的办理概述
提案对疫情暴露出的城中村社区治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补齐城中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中村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城中村应急管理和应急物资保障机制等建议。本提案由市民政局主办,市粮食物资储备局、市应急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等单位提供了会办意见。提案办理过程中,市民政局认真学习研究,综合提出了办理答复意见。
二、对提案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优化城中村社区设置,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为解决本市部分居委会管辖范围过大、难以有效应对紧急状态下社区管理服务的问题,市民政局2022年制订居委会拆分工作指引,指导各区稳妥推进。明确现有管辖规模超过3000户且管辖区域为多个小区的居委会,原则上应进行拆分。目前,全市共拆分居委会139个,进一步划小社区管理服务颗粒度,优化社区管理服务半径。下一步,将继续指导各区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居委会拆分工作,并以此为契机,鼓励有条件的区将居委会办公场所沿街面设置,推动社区工作者持续开展“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活动,加强与居民群众的联系走访,提升居委会为民服务能力。
(二)关于建立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中村治理机制
一是积极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扩容。2022年下半年,为解决疫情期间暴露出基层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市民政局积极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扩容,要求各区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于18人的标准加强力量配备,并根据社区不同形态差异化配置,重点向管理难度较大的老旧小区、城中村以及老年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居委会倾斜。2022年开展两轮社区工作者专项招聘,共计已录用3245名,全市社区工作者总数已达5.7万名。目前,市民政局正在指导各区开展2023年度社区工作者招聘,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倾斜,持续加强社区工作者力量配备。
二是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机制。2022年9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若干措施》,明确健全党员干部下派、报到机制,市、区、街镇要分级储备党员先锋突击队员,加强日常专业培训和应急演练,做到随时可整建制调出增援一线;完善多方力量参与机制,鼓励市场主体、社会组织、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等组织和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吸纳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楼长、团长、队长、能人、达人进入社区志愿者队伍,激发参与热情。文件印发以来,基层积极探索,形成了许多有益经验,比如:金山区亭林镇东新村经历疫情大考后,与租客房东、商铺老板结下缘分,建立起“房东微格长”“来沪商铺长”队伍,压实房东自治自管出租屋的主体责任,鼓励沿街商铺“老乡管老乡”,激发主体作用,推动对城中村的良性治理;闵行区七宝镇注重梳理“社区达人库”,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供需清单,提高社会动员效率;普陀区在区级层面形成“区委党建办+街镇工作组+居村第二梯队”架构,居村“第二梯队”队长担任居民区党组织兼职副书记或副主任,形成居民区(第一梯队)与社区志愿者(第二梯队)协同联动效应。下一步,将结合市领导领题的基层社会治理大调研,深入一线排摸情况,及时总结提炼基层经验做法,加强典型案例的应用推广。
三是切实加强城中村治安管理工作。市公安局着力延伸城中村矛盾纠纷排查触角,充分发挥社区民警“两兼”优势,利用村居干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着重排摸城中村隐性矛盾纠纷,提升矛盾纠纷排查针对性、精准性。依托“大调解”“三所联动”等机制,畅通与妇联、民政、人社等单位的社区矛盾纠纷信息共享渠道,密切关注社会民生领域敏感、热点、负面矛盾纠纷舆情,力争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大力推进“平安屋”“平安商户联盟”机制建设,充分发动组织保安、管理员、商户业主、志愿者等建立联护联防、巡逻守护工作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一呼百应”开展先期处置。围绕人员密集场所和重点单位,统筹部署派出所巡防、特警武装巡逻、公安武警联勤、“1、3、5分钟到场处置”区域驻防等工作措施,提升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四是持续提升城中村卫生环境。近年来,各区的城中村卫生环境较前些年有所改善,但部分仍然存在乱堆放、乱晾晒、黑广告和卫生厕所保洁不及时等问题,有个别待拆迁的城中村甚至成为管理的盲点、卫生状况很差。根据新版《国家卫生城镇标准》要求,各类社区应建有卫生管理组织和相关制度,卫生状况良好,环卫设施完善,推行垃圾分类,垃圾及时清运,公共厕所符合卫生要求;道路平坦,绿化美化,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摆、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扔乱倒现象。市卫健委正在指导各区聚焦民生相关场所提升管理水平、改善环境质量开展国家卫生城镇复审巩固。城中村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类场所,在各级卫生检查中,城中村和居民小区、农贸市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厕等都是必查项目,一旦发现问题,将及时通报、督促整改。通过集中整治和长效监管、检查等措施,促进本市城中村卫生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三)关于制定应急物资保障方案,建立健全城中村社区卫生应急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2022年,市应急局开展应急预案编修和管理专题培训,共有290多名街镇基层干部参加,提升基层应急预案编修和管理能力。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全面梳理街镇应急预案建设情况,指导各区和基层街镇全面深入推进预案修订工作,去年全年共修订完善50多项区级专项应急预案,街镇基层各类应急预案基本实现全覆盖。下一步,将进一步强化预案体系建设和演练。结合中心城区、郊区等区域特点以及城中村等区域实际,深入开展街镇基层预案编修试点,探索提升基层应急预案编修规范化、精细化、实用化水平。持续推动修订完善各类专项和部门预案工作,形成具有上海特点的应急预案体系,及时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体现应急管理新理念、机构改革新职能、上海应急新特点、疫情防控新做法、队伍建设新成果,为做好突发事件处置提供预案支撑。
二是加强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的实施方案》,要求树立“大储备”理念,储备主体要多元。各区结合实际,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完善本区物资储备体系,落实物资储备主体责任。市应急管理局建立应急物资市、区、街(镇)、居村、家庭五级储备和市、区、街(镇)三级保障机制,从区位、层级、行业和行政区域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储备布局。按照本市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要求,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平安屋建设,不断强化基层应急处置和避险物资保障。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物资储备局印发《上海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十四五”规划》,指导各区推进物资储备库建设,优化物资储备空间布局,利用民防、社区等资源,落实基层应急物资储备;在强化实物储备的基础上,创新物资储备方式,加强实物动态储备,推进生产能力储备,拓展行业渠道储备。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健全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沪发改粮〔2020〕13号)要求,本市建立公共卫生专业医用及常规防护应急物资储备。根据疫情常态化防控等相关要求,强化工作协同,优化品种结构,持续做好物资巡查,发挥储备保障作用。此外,开展科技宣传,进一步增强市民物资储备意识,强化市民防灾意识宣传引导,倡导家庭在保障生活必需、公共卫生防疫、防灾减灾救灾等领域进行必要的储备。
三是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市应急局积极指导和开展基层社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以及灾害风险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等培训。以市安全发展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为平台,深入村居和社区(特别是城中村),向居民宣传普及综合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技能。面向业委会成员和物业服务企业工作人员普及洪涝、台风、地震、风雹、地质、生物、生态环境、海洋等各类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以《漫谈防灾减灾》《社区应急指导手册》《家庭减灾手册》等科普读物为基础,增加社区应急和家庭应急版块。立足“5·12”全国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等自然灾害防治类主题日,组织基层社区开展包含灾害事故预警、应急指挥、人员疏散和搜救、避险逃生等演练活动。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建立健全风险隐患信息报送体系,推进市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继续开展“上海市安全发展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深入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特别是将城中村等区域作为重点对象。同时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执法队伍建设,积极开展联合执法,做到对安全风险和隐患的早排查、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