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898号提案的答复情况 ( 2023-05-18 )

索取号: 发布机构:
文件编号: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标题:关于优化整合社区公共文化资源,深入对接课后服务,为双减提供体系化支持的对策建议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答复情况如下:

一、对本提案的办理概述

提案认为,国家、本市有关“双减”规定,为课后服务内容提供了政策支持,教育不应是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要与社区共同打造文化共同体。提案深入分析了社区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启动专项政策法规建章立法研究,厘清社区公共文化基层设施管理体制,加快全市社区文化公共资源的顶层设计等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性,我们表示赞同和支持。

二、对提案建议的答复

市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双减”工作,立足自身职能,助力“双减”落地落实。

一是加强法治保障。新修定《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将国家、本市“双减”工作有关要求写入法条,明确了监护人、学校、社会、政府部门等的职责要求,并明确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保障等有关规定。如第三十七条第二款明确,居、村委会应当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指导未成年人在课余和闲暇时间,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第六十六条规定,街镇应当加强并优化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和设施的配置,整合社区资源,开展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兼顾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成长需求的活动和服务项目。2021年,上海正式施行的《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明确规定,“鼓励学校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德育、美育、智育、体育等教育教学活动”“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展览参观、项目导赏、场馆设施使用等便利服务”。

二是加强设施载体建设,优化资源整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要求,本市全面推动建立街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2022年9月,实现全市街镇未保站全覆盖。根据《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指引》,明确在未保站运营服务过程中,要注重家校社三方联动、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整合公益慈善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等要求,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各区以街镇未保工作站为枢纽平台,以社区为阵地,积极链接资源,动员公益慈善力量和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开展青少年冬夏令营、周末营、小学生爱心暑托班、社区体育配送等活动,并推出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公益项目,丰富未成年人课外生活。

三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一方面推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加快设施更新与功能提升,为青少年提供更为便捷、更为优质的“家门口的好服务”。目前,本市已形成市、区、街镇三级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设施服务体系。按照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定,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向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针对未成年人等重点群体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发挥少儿阅读服务和公共艺术教育作用。另一方面,鼓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延时、错时开放,提供夜间服务,策划开展亲子教育互动活动、文化体验、科普互动,引入社会力量开展文化艺术指导、周末美育课程服务等。《上海市公共图书馆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少儿读者证在上海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读者证中的占比约为45%,中小学生电子学生证即可作为读者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的街镇级图书馆已成为中小学生课后前往的重要选择地之一。

市民政局作为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将会同有关部门,充分借鉴、吸收提案建议,对进一步推动“校社合作”,优化整合社区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务实举措。一是全面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关于“双减”工作的有关要求,明确部门职责,督促深化落实。二是进一步发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行业优势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优化社区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为丰富学生课后活动创造更多更优的条件。三是推动各区积极发挥街镇未保站枢纽和平台功能,整合社区资源,提供社区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清单,通过未保站与辖区内学校合作签约等模式,形成常态化的校社沟通联络和合作机制,深入对接课后服务。四是进一步健全未保工作的社会支持体系,聚焦“双减”工作需要,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服务品牌项目推介,建立资源共享、供需对接平台,进一步鼓励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双减”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