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0441号提案的答复情况 ( 2022-09-15 )

索取号: 发布机构:
文件编号: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标题:关于切实解决本市老漂族问题的建议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答复情况如下:

一、对本提案的办理概述

委员在课题调研的基础上,聚焦“老漂族”群体,深入分析了这一群体在“身心”分离、城市适应、消费“升级”、代际隔阂、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具体建议,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启发。我们针对委员提及的具体建议,结合本市养老服务相关工作的实践予以回应。

二、对提案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助力融入上海”的建议

关于委员提到的“加大社区扶持力度,帮助摘掉‘老漂族’标签”的建议。一直以来,海纳百川是上海的城市精神之一。本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各项设施、项目活动基本全部向本市居民开放,不限户籍。面向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开设了社区助餐场所、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农村示范睦邻点、老年活动室等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设施。居住在本市的老年群体均可享受这些养老服务设施,可以成为“老漂族”融入社区、提高社会参与的平台,从而可以帮助“老漂族”群体加深对上海的了解,建立起社会支持网络,结交伙伴,调节不良情绪。

关于委员提到“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帮助‘老漂族’学习技能、开设老年培训课程”,对于帮助这一群体缩小数字鸿沟具有重要意义。本市通过老年大学开设了多项老年学习课程,帮助老年群体学习技能,适应智能化社会,“老漂族”群体可以参与学习。同时,上海还有“养老顾问”,旨在为需要了解养老政策、养老服务信息的老年朋友和家属提供咨询服务。部分社区也开设老年公益课程,帮助老人学习网上买菜、微信挂号、手机打车等新技能,“老漂族”群体可以向养老顾问、社区工作者等进行了解,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二)关于“引导志愿服务”的建议

委员提到“为‘老漂族’和社会志愿者搭建沟通桥梁,鼓励社会人员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帮助这一群体了解上海。2012年以来,市民政局在全市范围实施“老伙伴”计划项目,由低龄老年志愿者为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关爱服务,通过招募50周岁以上、74周岁以下,身体健康、乐于奉献的志愿者,与75周岁以上高龄独居老人结成“伙伴”,每周一次进行电话慰问、上门探访,开展聊天、陪伴、情绪疏导、健康知识宣传等关爱服务。同时,目前全市部分区正在开展“时间银行”项目,作为一种互助式的养老服务模式,项目鼓励个人为老年人提供非专业性的养老服务,将付出服务的时长存入时间银行的“个人账户”,将来也可以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老漂族”群体可以通过参与“老伙伴”计划、“时间银行”项目结识老年伙伴,形成互相关心、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此外,“老漂族”群体也可以向养老顾问、社区工作者具体询问辖区内可享受的养老服务以及可参与的老年志愿活动项目,积极参与社区老年活动,更好地融入上海。

下一步,我们也将加大对“老漂族”群体的关注,就委员提出的相关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更好地为该群体提供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