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0624号代表建议的答复情况 ( 2022-09-07 )

索取号: 发布机构:
文件编号: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标题:关于推进和完善本市居家智慧养老工作的建议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答复情况如下:

一、对本建议的办理概述

代表对居家智慧养老工作的主要问题分析和建议非常有针对性,对后续加快推进智慧养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答复好建议,我们专门进行了研究讨论,市经信委、卫健委、交通委等相关部门也积极提供了合办及会办意见。

推进和完善居家智慧养老,是落实《“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部署的重要任务,是推动老年人更好地享受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重要举措。我们感到,代表提出的确定单一部门统管、精准识别服务对象、明确居(村)委会职责并给予保障、重视适老化问题、控制智慧养老项目的成本、注重制度完善等建议,为本市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积极的参考。这些建议,有些我们正在积极落实,开展试点,有些将吸收采纳列入下一步工作考虑。

二、本市推进居家智慧养老情况

为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部署、深化“一网通办”改革要求,近年来,市民政局会同相关部门,以老年人需求为核心,运用数字化理念、数字化方式、数字化技术为养老服务全面赋能,积极发展智慧养老。

一是推进“为老服务一键通”典型应用场景建设,满足老年人挂号、打车等高频需求,提升了老年人高品质生活的满意度。依托各区现有的应急呼叫“一键通”平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与家庭自付费用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应用场景。优化服务模式,老年人一键联系呼叫中心提出需求,实现一键呼叫、简易操作、直达需求的服务模式;拓展服务资源,实现了与健康云、申城出行等市级挂号、打车服务平台的资源对接,提高了服务保障能力。通过在长宁、松江、普陀、静安、虹口等区开展“为老服务一键通”试点,系统搜集了解老年人的需求。目前一键挂号和打车服务较受欢迎,但同时老年人对操作便捷性和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也提出了一定要求。此外,我局积极推进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在产品清单中纳入了应急呼叫“一键通”和多种智能化安全监测设备,着力提升老年人居家安全。

二是开展老年人居家照护安全监测(智能水表应用)试点。2021年以来,我局和市水务局对照服务场景应用清单要求,积极鼓励、指导长宁区民政局和城投水务在江苏路街道开展推进老年人居家照护安全监测(智能水表应用)试点。场景试点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累计已有129户独居老人家中的智能水表数据与平台对接,用水量报警信息通过AI语音电话告知老年人家属,或同步至街道居委干部人员手机终端,形成案件处置闭环。后续拟在功能改进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市范围推广。

三是常态化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学习等培训和帮办服务,着力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2021年首次将长者智能技术运用提升行动列入本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市开设了4600多个服务点,共有8000多名志愿者常态开展服务,全年服务老年人达198万人次。

四是推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市卫健委针对老年群体就医遇到的痛点、难点问题,围绕老年友善文化、管理、服务、环境四大方面,梳理形成70余项具体指标,以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为重点,在全市全面推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2021年,本市共建设完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534家。市卫健委还制订实施了《便利老年人就医实施方案》,推动本市医疗卫生机构多措并举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方便。

五是打造“上海健康云”。作为本市提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统一公共平台入口,“上海健康云”已实现健康档案随时查、家庭医生掌上签、慢病管理医生帮、预约挂号如约至、预约接种不用等、体征指标智能测、亲情账户亲人管等线上及线下融合的服务流程,面向市民提供26类58项健康服务。2021年3月,“简约版”健康云上线,提供更贴心的适老化服务。

三、对代表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确定单一部门统管。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智慧养老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目前国家层面主要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三部委联合推进。近年来,市民政局、经信委、卫健委、交通委等多个部门也都发挥各自职能,参与到智慧养老的建设、试点、推广工作当中,形成合力持续推动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

(二)关于精准识别服务对象。在智慧养老项目试点及推广应用过程中,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各区民政局组织街镇精准排查服务对象,结合产品及服务特点,在充分征求老年人及亲属意愿后,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例如,根据《关于进一步扩大本市老年人应急呼叫项目受益面的通知》,自2022年1月起,本市户籍高龄独居(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均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应急呼叫项目范围。鼓励各区将服务对象范围扩大到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鼓励各区进一步拓展“一键通”项目服务功能,提供打车、挂号、咨询等服务内容。

(三)关于明确居(村)委会职责并给予保障。《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自2021年3月20日起施行。其中明确了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发挥自治功能和优势,协助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关于保障支持方面,《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明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委托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组织志愿服务等方式,对高龄、独居等老年人定期进行巡访,提供精神慰藉等关爱服务,防范和化解意外风险。目前本市推行的“老伙伴”计划、养老顾问、应急呼叫“一键通”等项目由市、区两级财政给予一定经费保障。

(四)关于重视适老化问题。根据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各类高频需求,市民政局正在积极推进“为老服务一键通”典型应用场景建设。近期拟会同市经信委、交通委、卫健委印发《关于印发“为老服务一键通”场景推广应用方案的通知》,在本市全面推广“为老服务一键通”,在实现一键挂号、一键打车、一键救援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助餐、配药、咨询、出行等服务内容。上海市民政局根据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相关要求,建设了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www.shweilao.cn)并同步开发了“上海养老顾问”微信公众号。目前平台已提供入住养老院、适老化改造申请等功能,后续将继续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2021年重阳节,市民政局向全市发布了“老食惠”助餐小程序,方便老年人在线订餐和评价。2022年,市经信委、市民政局、市卫健委三部门联合开展上海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征集工作,计划9月份完成征集工作并向社会发布。

(五)关于控制智慧养老项目的成本。本市在推进智慧养老过程中,针对企业在研发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三重三轻”问题,即‘重技术、轻需求’‘重产品、轻服务’‘重概念、轻场景’,本市发布智慧养老场景需求清单,积极引导推广应用,重点扶持安全防护、照料护理、健康促进、情感关爱等领域的智慧养老产品、服务及平台。在推进智慧养老项目中注重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如老年人应急呼叫项目,本市规定对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本市户籍老年人,各区政府补贴范围包括“一键通”设备费、电话机初装费、通信月租费等设备及通信费用,以及紧急救援、主动关爱等服务费用;对非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老年人,各区政府补贴范围包括紧急救援服务费(每月10元标准)。鼓励各区采取发动基金会、企业资助等方式解决“一键通”设备及通信等费用。对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引导鼓励老年人或子女向符合规范要求的服务商购买服务,此类服务费用由政府指导企业收费。对需个人自费的部分,引导企业收取成本价或公益价。针对有个性化需求的老年人,鼓励企业开发定制服务。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不得高额收费。支持和引导银行、基础电信企业等机构开展“积分换服务”、“积分换话机”等活动,为老年人或家属子女购买应急呼叫服务提供帮助。

(六)关于注重制度完善。结合本市智慧养老实践,积极推进标准规范制定,持续出台政策文件。一是积极开展智慧养老标准化建设。近年来,先后组织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通用技术规范》《智慧健康养老居家安全服务规范》《智慧健康养老长护险居家上门监管规范》《智慧健康养老居家养老安全监测规范——硬件产品基本要求》《智慧健康养老居家养老安全监测规范——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智慧健康养老居家养老安全监测规范——报警服务要求》等团体标准。2021年,开展了《智慧健康养老居家安全监测要求》地方标准拟制工作。二是出台各类智慧养老政策文件。市民政局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本市老年人应急呼叫项目受益面的通知》《关于“开展100万人次长者智能技术运用提升行动”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会同市经信委、交通委、卫健委印发《关于印发“为老服务一键通”场景推广应用方案的通知》,近期拟会同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出台文件推广应用“养老院+互联网医院”,持续推进和完善我市智慧养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