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787号代表建议的答复情况 ( 2021-06-02 )
索取号: | 发布机构: | ||
文件编号: | 公开类别: | 主动公开 |
标题:关于扩大社会弱势群体的范畴及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常态化关怀的建议
办理结果:留作参考
答复情况如下:
近年来,我局积极履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职责,不断完善政策制度、逐步健全体制机制、持续加强规范管理,努力做到对符合相应救助条件的困难对象应保尽保,切实织密兜牢民生保障网。同时,通过公益基地建设等方式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引导广大志愿者关心关爱困难群体,营造“弱有众扶”的社会氛围。
一、关于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经过多年发展,以2018年《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出台为标志,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定型,社会救助制度基本成熟,运作机制不断完善,为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市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为主体建立了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并根据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将救助对象分为三个梯度,实行分类救助。第一梯度为低保家庭。对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符合相应财产条件,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除差额给予救助金外,根据需要给予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第二梯度是低收入困难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低收入困难家庭申请专项救助收入标准,符合相应财产条件,基本生活可以自我保障,但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的,提供相应的专项救助。第三梯度为支出型贫困生活救助家庭。对因患病、教育等原因,支出较大,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符合相应条件的家庭,给予生活救助,在医疗、住房方面有需求的提供相应的专项救助。此外,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突发公共事件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以及临时遇困、生活无着的人员,给予及时救助。建议中所提及的自闭症患者、渐冻人(肌无力患者)、失独家庭、忧郁症患者等,符合以上相应救助条件的,都可到就近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提交申请材料。下一步,我们将深化推进社会救助领域“政策找人”,建立以线上信息化手段找人为主、线下社区救助顾问探访排摸为辅的“政策找人”工作机制,智能查找、重点关注建议所提及的群体,对符合相应救助政策的主动供给救助政策,对不符合救助政策但却有一定困难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链接救助资源提供帮助,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二、关于引导志愿者参与救助。2016年10月,我局倡导启动“公益之城”建设。目前,以“公益上海”为平台、“公益基地”为载体、“公益护照”为保障、“公益顾问”为纽带的公益服务体系已经形成,营造了“人人公益,处处可为”的浓厚氛围。在万家公益基地,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弱势群体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例如针对100万人次长者开展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行动、针对困境儿童开展“爱伴童行”项目;针对智障人士融入社会开展“艺助行”项目等……志愿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向社会传递温暖,促进了公益全民化和志愿生活化。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公益之城”建设,更好发挥志愿公益服务在社会弱势群体常态化关怀的积极作用,不断丰富上海城市精神内涵,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市精神文明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等方面的工作要求,重点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和残障人士等群体,借力残联群团组织特点,聚焦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特殊需求,通过加强总体谋划,统筹整合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夯实基础,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中送温暖、献爱心,促进社会和谐进度,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在各相关委办局支持下成立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直属助残志愿服务总队、上海太阳花志愿服务总队、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志愿者服务基地、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志愿者服务基地、上海金山区枫泾镇第一敬老院志愿者服务基地、金山区众仁老年护理医院志愿者服务基地、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蒲公英志愿者服务基地等关心关爱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组织,激励和引导更多社会各界人士投入到关爱弱势群体志愿服务行动中去。二是借力“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将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社区,开展辅具使用指导、残障儿童康复、老年康复、老年数字化辅助、心理辅导等文明实践活动。三是用好“上海志愿者网”,发布各类关爱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项目,做好项目推广和志愿者招募、记录志愿服务时长,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