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0844号提案的答复情况 ( 2021-06-02 )

索取号: 发布机构:
文件编号: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标题:关于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治理能力,打造‘宜居’基层社区环境的建议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答复情况如下:

一、对本提案的办理概述

本提案梳理了当前上海基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聚焦为基层减负增能、提升薪酬激励、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吸引年轻人参与、加强荣誉激励等多个维度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对我们开展工作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我们将在工作中充分学习和吸纳。收到提案后,市民政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房屋管理局共同研究办理,予以答复。

二、对提案建议的答复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自2014年我市出台“1+6”文件以来,我们持续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按照《上海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有关要求,抓住选育管用等环节,建立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健全正常晋升机制,完善薪酬体系和激励措施,确保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干得起劲,努力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社区工作者5.3万人,平均年龄39周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89.6%,党员比例38.3%,平均薪酬9395元/月。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推动实现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的转变。

(一)推进减负增能,释放社区治理能量

针对长期存在的居村事务繁重,挤占社区治理空间的现象,我市持续推进为基层减负增能,先后建立了居村协助行政事务、居委会印章使用管理的“两份清单”制度,加强基层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和信息系统建设,持续推进居村减负增能,释放社区治理的空间和能量。

去年,按照全市社区工作会议有关要求和《关于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市民政局持续推进新一轮为居村减负的工作,重点排摸清理下沉居村委会的协助行政事务和挂牌事项,配合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清理规范我市居村委会协助行政、法院、人民团体事务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清理规范我市居村挂牌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做实居村协助行政事务准入把关机制,建立健全居村挂牌准入管理机制,共取消下沉事项20.3%,精简挂牌77%,尽最大努力为社区减重复劳动、减不必要的形式、减隐性负担,让社区的同志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老百姓干实事、解难事。

(二)提升薪酬水平,加强绩效激励

从2015年开始,我市建立了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与绩效考核相衔接的职业化薪酬体系,并每年出台相应的文件,调整社区工作者薪酬,2020年调整后,全市社区工作者平均薪酬为9395元/月,比2015年增长77.7%,年均增幅10.5%,社区工作者获得感增强,职业吸引力不断提升。

为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激励,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薪酬激励导向,2020年,市人社局会同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社区工作者薪酬管理的通知》,明确将绩效工资比重由25%左右提高到30%左右。绩效工资统筹使用,重点向“急难繁重”岗位倾斜,并结合本人实际工作情况,根据考核结果确定绩效工资水平。考核优秀的,可以加发一定比例年终奖励。年度考核连续两年优秀的,可以提前升级。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进一步做实考核机制。鼓励各区和条线部门加强业务指导,支持街镇细化社区工作者岗位目标绩效考核办法。

(三)加强培训培养,提升队伍能力水平

2015年,市民政局会同市委组织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专业化队伍培训的指导意见(试行)》,文件明确要按照社区工作者的不同类别和工作岗位,设立初任培训、专业培训和进修培训。按照文件要求,持续建立健全市、区、街镇三级联动和条块协同的培训体系,开展师资、课程的整体规划,形成模块化、进阶式的体系设计。市级加强示范培训,重点聚焦社区治理的前沿理论、政策趋势、热点难点、创新方法,提高组织领导能力、服务群众能力、社区治理能力。区级加强全员轮训,针对社区工作者中“老法师”、“新面孔”、“小年轻”等不同群体,开展小班制、带教式、情景化的分类培训,聚焦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突出培训的实用性。街镇强化岗位实训,通过新老带教等,帮助初任人员适应社区工作要求,提升群众工作能力。自2015年以来,市民政局共培训居(村)委会主任、社区工作者1.18万人次,培训内容涉及政策法规、心理沟通、民主协商、矛盾化解、危机管理、物业治理、新媒体运用等方面。

今年,市民政局将继续加强培训体系设计,聚焦社区工作者岗位胜任力开发精品课程,以换届选举产生新一届居村委会班子成员为契机,推动市、区和街镇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线下开展胜任力示范培训班,加强优秀社区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分享,提升示范引领效应;线上通过“社区云”输送精品网课,扩大培训覆盖面。

(四)开展最美人物宣传推选,加强荣誉激励

为充分展示新时代上海社区工作者担当作为的精神风貌,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去年10月以来,上海市民政局启动了2020年上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宣传推选活动,共推选产生10名“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及6名“提名奖”人选,并于今年4月21日召开发布仪式对他们的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推广。获得首届“上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殊荣的,全部是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的社区工作者,有的是夙夜在公、无微不至的居民“贴心人”,有的是坚守岗位、抗击疫情的“逆行者”,有的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带头人”,上海发布、澎湃新闻等市、区各大媒体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激励更多人在社区这个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工作者在全市疫情防控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精力,涌现了一大批全国、上海市的抗疫先进典型人物,我市20位社区工作者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在中宣部、民政部联合开展的全国“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宣传推选活动中,上海也有幸有一位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入选全国的十位最美人物。今后,本市还将持续开展“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的宣传评选活动,并继续向中宣部、民政部推荐上海的最美人物代表。

(五)发挥业委会平台作用,吸引年轻人参与

一是给予业委会成员补贴。《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明确,业主大会可以根据业委会工作情况决定给予业委会委员适当的津贴,津贴可以在公共收益中列支,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筹集,具体津贴标准,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应当由业主大会决定。各住宅小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相关规定自行决定给予业委会委员津贴的相关事宜。二是加强对业委会的指导监督。一方面,推进党建引领业委会建设。持续推进在符合条件的业委会中成立党的工作小组,鼓励居委会成员兼任业委会成员,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对业委会的党建引领。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3442个业委会建立了党的工作小组,464个业委会建立了党支部,占符合条件小区数的100%。另一方面,规范业委会日常运作。2020年4月3日,市房屋管理局与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本市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规范化运作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业委会建立日常工作制度提供示范文本,同时,要求各区、各街镇建立指导监督业主委员会工作制度,健全完善业主委员会规范化运作评价机制,推动提升本市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建设和日常运作规范化水平。

下一步,市房屋管理局将通过结合住宅小区建设“美丽家园”相关工作,引导街镇层面搭建业委会沟通交流平台,通过在业委会成立党支部、党的工作小组和派驻党建指导员、业委会工作联络员等方式,实现党对业委会组织和工作100%覆盖。

(六)完善晋升机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

一方面,建立社区工作者内部的阶梯式职业晋升体系。创新设置“三岗十八级”,综合考虑岗位、年限、能力、绩效等因素,科学合理设置岗位等级,将社区工作者岗位分为负责人、主管和工作人员三类,等级分为十八级,形成岗位晋升机制。同时,注重从社区工作者中培养居民区书记后备力量,比如,黄浦、杨浦等区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负责人骨干后备人才库建设,注重对优秀后备人才的多岗位锻炼、培养、使用;普陀区以社区工作者队伍为主要来源,按1:1比例建立居民区书记后备队伍,加强跟踪培养;静安区建立“社区工作者-党群社区工作者-居民区副书记-居民区书记”的全程化、职业化、专业化后备队伍培养链。

另一方面,畅通外部的职业发展通道,在社区工作者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架起人才双向交流的“立交桥”。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岗位需要,通过公开招聘、竞聘等方式,有计划吸纳优秀社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