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民政三十年

30年不断发展的社会组织


发表时间:2009-08-05

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社团管理处 居文薇

翻开30年来记录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年档案,我——一个伴随改革开放步伐成长起来的民政人,仿佛触摸到了社会组织经历风雨的圈圈年轮,感受到了社会组织发生的深刻变化……

一幅幅图表告诉我,社会组织的数量变多了。改革开放之初全市只有600多家社团,发展到今天,组织数量已跃升至8800多家。也许过去的社会组织是遥不可及的风景线,那么现在他其实就在你我身边。我可以自豪的告诉你,如果你对环境问题有自己的主张,想为环保事业建言献策,民间环保协会乐意为你牵线搭桥;如果你身边有自闭症的孩子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或者有老人入住养老院,你就会发现提供服务的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如果你准备拿出相当的资金来回报社会公益事业,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为你提供了创立非公募基金会的可能;还有如果你为退休后无所事事而烦恼,那么全市1.8万家群众活动团队,也许就成了你安度晚年、老有所乐的温馨家园。

一本本年鉴告诉我,社会组织的地位提升了。伴随着一个个条例的出台,社会组织告别了无法可依的过去,如今,单一的社团,发展为拥有社团、民非、基金会的社会组织,并被一次次写入党和政府的工作报告。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将“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写入党的正式文件。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挥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又把社会组织“建设”认定为我国全面建设的新的着力点。

一张张照片告诉我,我们的社会组织长大了。30年来,社会组织从一个嗷嗷待哺、依赖政府而生的半官方组织,成为在国际反倾销、反补贴的案件中,保护企业权益的捍卫者;在社区中设立助餐点、托老所,为民解困的服务员;在社会面临突发灾难时,成为人民解放军和政府专业救援队伍之外的第三支最引人注目的生力军。今年,5•12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心,也牵动了浦江两岸8800多家社会组织和 12万从业人员的心。灾难一发生,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立即成立“灾后重建服务团”,奔赴四川灾区,用一颗颗炽热的心去温暖灾区群众,他们开展的“居民自我管理的巷巷会计划”,使互不相识、愁眉苦脸的邻里乡亲,成了相互关心爱护的好朋友,在最大的安置点中诞生了一个“和谐巷”;“火凤凰计划”,深切关怀灾区的女性朋友,以传授绒绣技能的方式,帮助她们从灾难的阴影里慢慢地走出来,逐渐变得自强和自立;“飞翔的翅膀计划”,专门针对失学和失去家人的青少年,通过化解他们的恐惧、焦虑和不安,让孩子们在灾难中学会坚强,在家园重建中顽强成长,让梦想的翅膀继续飞翔。服务团的援建工作在灾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社工们在那里留下了坚实的脚印、顽强的足迹、不屈的身影,成为了上海一张张亮丽的名片。灾区居民代表陈大爷向前来考察慰问的温总理汇报说:“在上海社工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正常了,我们的和谐巷也越来越和谐了,请总理放心。”总理听后直点头,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正是因为“灾后重建服务团”有效的工作和卓越的贡献,今年12月5日,他们荣获了我国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中最高级别的国家政府奖--中华慈善奖,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亲切接见。

是啊,这就是茁壮成长的社会组织,这就是大有作为的社会组织,他们的出色亮相已经赢得了政府、社会和民众的广泛认可。怪不得,有人将 2008 年称之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催生年”,因为这是社会组织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光辉璀璨的里程碑。

合上一本本档案,那些图表、年鉴和照片似乎还历历在目,他们都在告诉我社会组织的30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最直接的缩影、最有力的证明、最完美的诠释。我重温了社会组织的昨天,亲历了社会组织的今天,我将更加坚定地伴随我们社会组织走向明天,到时我们的社会组织一定会在社会建设的大舞台上,在本市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大力推进“四个中心”的征程中唱响更美妙的新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