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民政三十年

我家三代民政人


发表时间:2009-08-05

上海市民政局办公室 李文怡

2008年,对中国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承受了汶川地震的巨大考验;迎来了举世瞩目的奥运盛事。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时刻,更赋予2008年浓墨重彩的一笔!30年的风雨兼程,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辉煌成就,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使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改革开放的30年,正是民政工作从全面恢复到加速发展再到不断创新的30年。我的外婆、我的妈妈都是民政人。从小,“民政”这个字眼就常常萦绕在我耳边。3年前,我走出大学校园,寻着长辈们的足迹,也走上了民政的工作岗位,成为家中第三个民政人。我们家三代人与民政的不解之缘,恰恰见证了30年来上海民政的改革历程。今天就请大家跟随我,通过我们家三代民政人的工作经历,一同回眸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民政的发展轨迹。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级民政工作机构相继恢复,我的外婆回到了区民政局工作。你可能想不到吧,当时她所在的民政局总共才5个人。外婆一人要兼顾救济、退伍兵安置、结婚登记等多项工作。至今,外婆对她第一次接待外宾的经历仍记忆犹新。外婆回忆说,当他们领受到接待任务后,是喜上眉头,忧上心头。“喜”呢,是因为外宾来访在当时可是件稀罕事,能参与接待自然令人兴奋。“忧”呢,是因为民政设施实在有限,又很陈旧,参观点选哪儿呢?这让他们犯了难。权衡再三,最终只好定下了“蕃瓜弄”。“蕃瓜弄”是什么?老上海人都知道,“蕃瓜弄”是对棚户区简屋进行改造而新建的居民小区。虽然是一项为民工程,但并不是民政设施。随着上海民政迈出改革开放的步伐,财力投入逐年增长,各类民政设施焕然一新。如今,外宾来访,涵盖民政各个领域的参观活动能把他们的行程挤得满满当当,福利院、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都令他们频频竖起大拇指,“Very Good!Very Good!”说不停。

我的妈妈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入市属民政福利企业工作的。她经历了上海福利企业蓬勃发展的阶段,一大批残疾人先后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那时,工人干劲十足,生产热火朝天,效益节节攀升,职工们的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听妈妈说,她参与组织过的活动就有职工运动会、八小时以外博览会、女工巧手比赛、书画摄影展、技能比武、智力竞赛、演讲比赛、读书活动、文艺汇演、卡拉OK大奖赛、疗休养,十个手指也数不过来。企业还建立起了食堂、托儿所、图书室,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妈妈第一次接待的外宾是来自日本的“蒲公英残疾人艺术团”,不久后,福利企业派出了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去日本回访。上海福利企业为残疾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营造了尊重残疾人、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30年来,上海的民政事业不断发展,业务不断拓宽,职能不断深化,制度不断创新。现代大民政格局的开创,更预示着上海民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今的民政与外婆、妈妈那时已不可同日而语。

我踏上民政工作岗位后不久,就参与接待了来自164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境外代表团成员,那就是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从申办到筹备再到举办,上海民政全程参与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最近,作为局办公室的一员,我又参与了《民政30年•上海卷》的编辑工作,通过一篇篇翔实的文字、一组组丰富的数据、一张张直观的图表,我看到了上海民政与时俱进地变化和发展;通过一次次重要会议的召开,一条条惠民政策的出台,一个个实事项目的启动,我看到了上海民政以民为本的探索和突破。我为自己是一个民政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外婆常常感叹说:我的外孙女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是啊,我是赶上了好时代,好就好在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好就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好就好在上海民政抓住机遇,先行先试,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思路和实践。

30年,漫漫长路,走过了一代人、两代人的足迹,又迎来第三代人的脚步;30年,却又是弹指一挥间,从历史的长河看,上海民政的改革才刚刚开始,上海民政的创新永无止境。作为新一代的民政人,我要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工作,为上海民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现代大民政格局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