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书香寄成长”主题征文心灵的快乐——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发表时间:2008-08-20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在还没弄明白于丹是大学教授还是作家的时候,提到于丹,似乎马上就能联想到孔圣人的《论语》。正是这位睿智和犀利的现代女子,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古代与现代的边缘,超越圣人与凡人的时空界限,将一己之心得呈现给众人。让我们豁然开朗,让我们坦然微笑,也让我们明白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是与“道”“释”并称仪式庄严的“儒教”,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这些不得不让人对《论语》产生敬畏之情。但读完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心中对《论语》释然了许多。正如于丹所说,如一眼温暖的活水泉,“道不远人”。
于丹把《论语》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个方面放在当今生活中进行解读,感悟。每每读完一章,我的心灵或是被感动,或是觉得豁然开朗。其中简单的道理穿越了千古尘埃,在现如今物质丰富、选择多却迷惑仓惶的时代里仍旧可以秉承中华民族的根性,修炼自身,完善自身,使自己的心魄净化而灵动。
于丹的《论语》心得谈到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可以没有原则的去宽容所有人的过失。他讲求的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他不赞成以怨报怨,更不提倡以德报怨。在这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一切,提倡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这让我想到了曾经读到的一个例子。蒙牛乳业在这几年中已经逐渐建立起来了自己的行业地位,而当年它的创始人——牛根生和同事们创立企业的过程却是九死一生,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而且,其中大多数困难还是竞争对手人为制造出来的。面对曾经的千辛万苦,牛根生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大致如此:其实就是“与自己较劲”!发生任何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后,回头再看,大多数定律的效能就显现出来了:你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这不仅仅是不主动做坏事,而且是主动让步,近于主动做好事了。牛根生的这个说法其实是对以直报怨的最好注解。没有每天抱怨自己的经营环境恶劣,相反在经营中始终保持基本的诚信原则,才有了今天的蒙牛。
我想这种高尚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体现在一个人的处事态度上。生活中难免会遇上不如意的事,我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面对,用什么样的心境去对待。是心平气和地接受?还是牢骚满腹地抱怨?是乐观地看待还是悲观地接受?或者更为糟糕的是乱发脾气?一切都取决于我当时的心态。正如于丹所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心态不同,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面对挫折,我学会释然;面对困难,我学会克服;面对无力改变的环境,我学会尝试改变自己。
孔子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一个人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欣赏的不是他的学生能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当所有人都哀叹抱怨生活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为什么我们会不快乐?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生活的疲惫?因为我们对物质生活有太多的欲望,怎能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心灵的快乐取决于一个人处事的态度外,更需要心灵的恬淡和安宁。
读《论语》心得, 让我领略到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获得心灵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