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书香寄成长”主题征文围困中的抉择和反思——读《围城》有感 发表时间:2008-08-20
读罢了钱先生的《围城》,放下书的时候,感觉和方鸿渐一样的释然,而且是那种完全竭力后的释然,人无力的瘫软在椅子上。
这本书从入秋开始看,看了3个多月,现在才姗姗读完。而就在这3个月的时间里,仿佛生命和文字发生着奇迹般的共鸣。3个月里我用生活应和着《围城》,《围城》像镜子,照射着我的生活,慨叹自己的生活也逃不出“围城”模式,惊愕着钱先生的识人、识世之深。更加惶恐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
方鸿渐,一个有小聪明的,小本事的小人物。他年少时意气风发。举目过肩,自视甚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失败的经历,原本的义气早已不在,反而开始自我质疑,自我否定。同时又不安于如是。于是,便有了高高垒起的“围城”。围城不是城,而是某种意识象征,是对未知将来的期待和希望,是斩断与现状联系的快刀。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全书把方鸿渐在婚姻和职业中的迷惘和选择有机融合在一起,一个又一个围城不时的在方鸿渐面前立起。就象在前文提及的,男人在年少时,自信和清高!好高骛远。拒绝退而求其次。但是现实中的不断磨砺告诉自己,退而求其次聊胜于无!!这便又迎合了那句“围城”二字!
看完《围城》我第一个感觉就是无奈。在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在选择生活,而是生活在选择我们,我们被整个大的洪流推挤着往前走,好象坐着筏子在急流中前进。我们不能选择停留的地点,我们不能驻足观看周边的景象,我们更加不能控制筏子前行的方向。我们只是知道我们还是在往前的,至于到哪里?我们不知道。知道终于有一天,筏子停了下来,我们回头看去,发现起点早已模糊不见,而这一趟行程我们激动的度过却实在留不下什么深刻的记忆,我们唯一怀念的是起点处的风景,因为终点没有给我们带来期待的景色。那为什么当时要坚定的选择离开而远行?
每个人都期待,下一个会更好,所以才会放弃的比珍惜还利索。
我觉得围城是会一直存在于我们面前,进或不进的选择在我们自己,但是怎样的选择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面对职场上的种种困难和辛劳准备不足,太多的工作和太少的薪酬很容易压坏那些所谓的“草莓族”。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离开,选择跳槽,选择新的工作。但是真的面对新的工作环境之后,很多人开始怀念以前,怀念以前同事间的友情,怀念老板在加班时递上的咖啡,怀念着不算丰厚的薪酬但是加五金的福利,怀念着半个小时的上班路程,虽然现在工作提供了当初追求的高薪。
工作近两年了,曾经的我在人事科处理纷繁枯燥、却又对每个职工都是息息相关的劳资数据时,曾经感觉到枯燥、乏味。然而借到院办公室工作之后,才又发现这里的工作虽然不需要每天俯首案间,但工作却是需要灵活机动,接触外宾义工要有礼有节、面对爱心人士要热情相待、遇到信访必须诚恳相待等等……虽然没有那些枯燥的数据,但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对外传播院文化的一种渠道,这对我又是更大的挑战。偶尔又会不经意地怀念那些静态的人事数据,怀念曾经事务性的工作。我想这就是我在工作中遭遇到的小小围城,总想到对岸的花是香的,真的到达彼岸才发觉曾经手边的花是这么艳丽。我不想成为一个“方鸿渐”,在不断寻求退路的逃避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年轻人面对任何的变化与新事物,需要勇气、需要好的心态,走出围城,好的心态正是在一次次战胜自我的过程中磨砺而成的。
我想突破围城最终也就是突破心底那想要逃避的“鸵鸟”心态,很多人之所以面对围城,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们喜欢拿现在的不满足和未来的奢望比较,却忘记了现在还是美好的,未来仍然是有遗憾的。我们总是忽视过程的快乐,而只希望追求那一蹴而就的爽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