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昌到澜沧:杉树公益如何用“系统支教”点亮乡村教育?
(2025年10月27日)
教育帮扶如何从“输血”变为“造血”?乡村讲台如何吸引并留住优质师资?上海杉树公益基金会的“系统支教”实践,以其“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和“抱团成长”的本土化策略,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的答案。
上海杉树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杉树公益”)成立于2015年,是在上海市民政局注册的非公募基金会,以“让青年无惧未来”为使命,长期专注于教育公益领域。
缘起:一棵杉树,八年成长
杉树公益的主要项目之一系统支教,始于2016年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地区的实践。截至2024年底,累计派遣支教老师565人,服务并影响当地学生3.8万余人。杉树公益系统支教项目被选树为2024年上海市社会组织品牌项目。
跨越:从凉山到澜沧,东西协作再升级
杉树系统支教不是简单的“填补缺岗”,而是构建了“管理体系—课程体系—培训体系”三位一体的教育赋能系统,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注入持久活力。2025年,杉树公益将这一成功经验首次推广到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标志着从西昌到澜沧的战略性扩展。9月,澜沧县政府与杉树公益签署了为期六年的教育合作协议,旨在深化东西部协作,推动教育帮扶从“输血式”援助转向“造血式”振兴。这一合作聚焦“系统赋能、本土融合、可持续”三大原则,与国家《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同频共振。
在澜沧的支教实践中,杉树公益团队将凉山经验本土化,学科配置科学全面,涵盖语文、阅读、道德与法治、科学、美术、体育、音乐等课程,既补强主干学科教学,又填补素质类课程空白。上允镇党委书记李忠明表示:“杉树支教团队的到来,是破解我镇乡村小学专业师资短板、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力量。”
落地:本土化课程,共建“抱团成长”生态
杉树系统支教工作以“小学科开发”为核心,重点打造阅读、道法、科学三门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竜浪村完小支教团队负责人李博雅强调:“我们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要和本地老师一起‘抱团成长’,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团队通过“传帮带”机制,与本地教师共同开发贴合乡村实际的校本课程,推动东西部教育理念深度融合。
2025年10月下旬,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罗爱平率党政代表团一行访问杉树公益,就教育帮扶工作进行回访交流与合作洽谈。交流期间,罗爱平详细听取了杉树公益秘书长史联群介绍基金会的发展历程、公益理念以及在澜沧县开展支教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与阶段性成果。
罗爱平表示,杉树公益为澜沧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希望基金会能继续加大在澜沧的支教力度,拓展公益领域,为澜沧县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双方还就未来可能的合作模式和具体项目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望:持续发力,助力澜沧教育振兴
下一阶段,杉树公益将紧扣澜沧教育发展需求,在扩大支教规模、共建校本课程、培养本土教师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深化东西部协作机制,以更高水平的教育帮扶助力澜沧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