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公益浇灌“从0到1”,社会组织助力破题企业基础研究→

(2025年08月29日)

近日,上海市正式发布《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决策参与、资金支持、产学研合作等多维度发力,为企业基础研究注入强劲动力。作为《若干措施》中“探索者计划”的细化配套政策,市科委也发布了《上海市基础研究“探索者计划”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

上海启源国资创新策源公益基金会、上海泰坦自然科学发展基金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积极支持基础研究,助力激发创新活力。

 

政策积极支持,优化多元投入机制

我国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此前绝大多数资金来自财政,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较少。在此背景下,上海率先出台政策组合拳,加快健全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面向重点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若干措施》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设立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引导带动全社会捐赠支持基础研究。对公益基金会支持的基础研究项目,相关部门按照基金会投入的50%予以共同支持。同时,《若干措施》明确,企业支持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高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可享100%税前加计扣除。

 

汇聚国资力量,发布基础研究需求

近日,上海启源国资创新策源公益基金会揭牌成立。揭牌仪式上,上海国资国企20个基础研究需求对外发榜,基金会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合作伙伴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作为全国国资首个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基金会以“汇聚国资力量,激发创新活力,助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宗旨,专门资助基础性、前瞻性、颠覆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相关转化,重点支持青年人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基础研究和概念验证。基金会将通过产学研联动、跨资源整合、揭榜挂帅等方式,将企业的“创新痛点”转化为“资助清单”、“公益投入”转化为“产业价值”、“单点突破”转化为“生态共建”。

 

实行公益模式,遴选基础研究项目

企业设立公益基金会,也是投入基础研究的一种重要途径。去年6月,泰坦科技捐赠300万元,设立了上海泰坦自然科学发展基金会。实行“充分信任+不论成败+科学监管”的公益模式,遴选基础研究项目,支持科学家勇闯前沿科技“无人区”。

今年6月,首批3个项目获得基金会立项支持,它们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属于材料科学和化学化工领域,都是科学家的原创研究。这种“无人区”探索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基金会本着不论成败的初心,对每个项目资助50万元。这些项目的周期为两年,在执行过程中,科学家可自由调整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基金会只监督经费使用情况,确保科研经费不挪作他用。项目验收时,基金会科学评审委员会不考核论文,更看重研究工作有没有挑战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