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守护记忆家园,上海社会组织用心用情提供服务→

(2025年02月10日)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标志着我国在构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的社会环境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作为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2018年起,上海着力构建分层分类的认知障碍照护支持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街镇全覆盖。

 

何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如何延缓老年人认知障碍的发展?一起来看社会组织在徐汇、普陀、浦东的实践

 

“沉默”发声 科普脑健康知识

《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现状与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约有1507万认知障碍患者2030年预计达2220万“早筛查、早发现,才能让关口前移,让更多认知障碍风险人群得到社会支持,这也是上海启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初衷。”上海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说。

社区最贴近群众,是对抗认知障碍的第一道防线。因此,社区科普宣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去年,全市首个360度沉浸式认知障碍友好小区在徐家汇街道落成,由街道结合社区情况和实际需求提出设想并出资建设,由第三方社会组织上海剪爱公益发展中心协助实施。走进泰东小区,许多颜色醒目的科普墙和告示牌跃然眼前,车棚的外墙上还设置了一个“记忆盒子”脑健康科普展览。再往里走,迷你“健康生活方式激活驿站”映入眼帘,居民们喜欢称之为“温馨小屋”,墙面上清晰地展示了认知障碍发展不同阶段特点和应对方案。在小区一隅的科普墙上,还展示了不同阶段认知障碍患者画的时钟,大多形状扭曲。

上海徐汇区永康养老院是一家认知障碍照护机构。作为华泾镇第三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项目承接方,也探索出了一条社区宣教新路——辖区内2个支持中心、16个居委的老龄干部、楼组长与志愿者等百余人组成了“2X+16+N”老年认知障碍友好服务网络。华泾镇去年开展科普活动50场,识别风险人群209人。

 

与时间“抢”记忆 防认知功能下降

早期干预,意味着与时间“抢”记忆,是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关键一环。作为第二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试点街镇,甘泉路街道是个重度老龄化社区,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比52.19%。上海剪爱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汤彬表示,健康生活方式激活中心通过均衡饮食、运动激活、情绪疗愈、认知干预和健康管理等多维度干预手段,为风险人群和患病人群提供全流程的服务。

去年末,浦东新区洋泾·记忆家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赋能中心里,开展了一场艺术疗愈活动。活动开始,白纸摊开,老人们开始了讨论:“这个图案用什么颜色比较好?”经过老人们仔细挑选和上色,一幅精心绘制的《小小和平鸽》呼之欲出。洋泾街道是上海首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街镇,项目承接方为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这里还有个闻名已久的名字——记忆咖啡馆,由20名认知障碍风险老人与8名青年志愿者轮班运营。“老宝贝”与“小宝贝”分工合作,负责制作咖啡、打粉、萃取、装杯,再把咖啡递给客人。

 

链接资源 应对全社会课题

守护认知障碍老人,是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社会组织不断链接各方资源,延伸服务链条。

在洋泾·记忆家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赋能中心里,有一道木门,一侧是咖啡馆和记忆教室,另一侧则是日间照料中心。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4时,专业的社工和护理员为患病老人和风险老人提供个性化的照护服务,也为家属提供喘息空间。再往里走,还有一间照护茶馆,这是一个专为患者家属及照护者提供的社交平台。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在照护茶馆开展了尽美·认知症家属俱乐部系列活动,大家聚在一起讨论难题、寻求解法,相互倾诉、缓解压力。照护茶馆还链接专家资源,开展了近百期的讲座活动,去年还为约20户家庭定制了个性化照护服务。

上海徐汇区永康养老院在照护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之余,也在探索认知障碍照护专区与友好社区相结合的养老全链条服务模式,将专区干预、照护等效果较为显著的服务延伸至社区。比如,养老院的茶艺体验馆系列活动通过观茶、闻茶、品茶、论茶,打开老人们的记忆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