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游戏”相伴青少年正向成长?游戏素养引导师:“用魔法打败魔法”
(2024年04月17日)
妙趣横生的网络世界,让很多孩子不知不觉成了“被游戏玩”的那个人,如果可以让其从玩游戏变成设计制作游戏,从虚拟世界的组队厮杀回归现实游戏的团队合作,会不会对这一切有所改变?
为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2021年,上海市益扬青少年社会工作促进中心和上海波克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游戏素养计划”,已培训150多名青少年社工成为“游戏素养引导师”。他们走入社区和学校,带领中小学生在游戏共创工坊中认清游戏的本质,引导青少年把游戏中的兴趣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游戏素养计划”发起以来,已拓展到全国13个城市,上线11节游戏知识科普课,播放量破100万;累计开展120+场游戏工作坊,赋能超3000余青少年;面向150+名社会工作者开展青少年游戏素养导师培训。通过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游戏价值观,播下一颗向上向善的游戏“种子”,让游戏从孩子成长的绊脚石,变成成长的垫脚石。
一、游戏思维解决现实问题
朱荣磊是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驻浦东12355平台的青少年社工。18年的社工生涯中,如何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是家长求助最多的问题。带着一份“游戏素养计划”,朱荣磊走进学校展开尝试。
第一次“征服”网游少年,朱荣磊和伙伴们用的是一场对决。一些孩子说,打游戏图的就是爽快,不需要提前制定策略,打着打着自然会有经验,没想到,很快他们就被社工们的队伍打败。朱荣磊笑言,这是“用魔法打败魔法”,让孩子们知道,掌握策略,团队协作,才是游戏中蕴藏的宝藏。“你想过一家游戏公司会有多少个岗位吗?做游戏主播,只要看着屏幕解说就够了吗?”在游戏共创工坊,朱荣磊会把问题抛给同学们去思考。一个名为“游戏英雄物语”的工具箱,让同学们体验设计一款游戏的乐趣——工具箱涵盖1张地图、5个任务、3个工种和30种超能力,参与者的任务是根据这些材料,分工协作,制作出一套桌游。
“未成年人保护”“青少年网络安全和防骗”“环境保护”“中国红”……根据不同主题,设计不同关卡,去打败“大Boss”,同学们的创意总是让人惊喜。每次近2小时的课堂上,看见大家的眼睛“始终都是亮的”。在一款名为“反诈精英”的游戏中,大家借用“狼人杀”的游戏规则,设计了诈骗犯、警察、银行经理等角色,只有时刻提高警惕,方能一次次闯关成功。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准备将青少年的创意变为现实,这款桌游已进入研发阶段,不久即将正式发布。
“设计出一款好游戏,需要确定目标、建立规则、及时反馈、共同参与,这是一种游戏思维。”朱荣磊说,他理解的“游戏素养”,一方面是让青少年体验线下相聚的快乐,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青少年可以将游戏思维应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来。通过多次参与游戏素养引导活动,一些内向的学生从起初的无法交流,到与同辈群体产生思维碰撞。一些学生对某些学科学习不感兴趣,开始尝试将学习视作一场“升级打怪”的“游戏”——确定一个阶段性小目标,取得进步时,给自己一项奖励,约上几个小伙伴,一起来打卡,把生活变得有趣,且有意义。
二、在游戏中发现真实自我
“培养游戏素养,并不是说让孩子们不要玩游戏,而是帮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正向效应。比如,工作学习之余适度打一会儿游戏,控制好时间,让自己获得放松,有更好的状态;比如,有的同学结合专业特长,为喜爱的游戏设计衍生品,做AI动画,这都是非常好的体验。”牵头组织了十几场线下活动后,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社工胥亮感叹。
在原创游戏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特长一点点展示在同伴面前,有人逻辑能力很强,有人擅长美工,有人天生是团队领导者。“你以为小学生还很稚嫩,但是他们设计游戏时会关注核污染等真实问题;中学生在设计关卡时,会告诉你校园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有些秘密平时和他聊,并不一定能告诉你。”胥亮说,在一次次的游戏素养培养过程中,青少年也在不断挖掘自我、了解自我,变得主动而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