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上海市长宁虹桥国际社区治理研究院——创新治理:探索国际社区治理的新路子

(2020年10月29日)

在长宁区虹桥街道有这样一个社区,居住着来自美、日、韩、英、法和港澳台等68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居民,境外居民占到51%,被称为“小小联合国”。面对这样一个大型国际社区,社区治理如何推?社区融合如何做?社区服务如何开展?……

对虹桥来说,一直坚持着国际化社区治理探索,亟需一个能作为前期探索成果的平台载体;对长宁区来说,亟需一个主体占领高地为国际社区治理课题研究、输出实践和人才队伍的抓手;对上海而言,更需要一个主体平台、一个品牌项目、一个国际社区品牌。

虹桥国际治理研究院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由虹桥街道社区基金会携手社会企业“社邻家”共同发起,以超大城市国际社区治理的“助推器”角色定位,立足于上海乃至全国第一个国际社区开展研究、培训和实践,以进一步提升国际精品社区建设治理的水平,为中国向国际移民接收国身份转变提供更扎实的理论依据和更完整的实践方案。

大咖云集,为研究院的专业性“撑腰”

谈到虹桥国际社区治理研究院,不得不从它的研究团队说起。

研究院凝聚了一批在社会治理、社区营造、社区服务、社区公益以及国际化社区中的行业大咖作为理事会成员,以及百余人来自高校和实践领域的专家顾问团队。既有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斌作为理事长的坐镇,也有来自社邻家、上海市委党校、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居民区书记、社区工作者等的全方位助力。

基于强大的后援团队“撑腰”,研究院将学术研究、案例研发、课程研发打造为自己的核心业务。整合全国优秀资源,举办交流论坛沙龙;统筹课程日常运作及师资力量,开展系列素质达到既定目标的课程;发挥枢纽功能,开展资源交流共享,寻找国际社区治理创新途径。

如果说研究院除了研究团队的强大之外,还有哪些王牌?那“参与式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国际社区治理课程、国内外社区治理专家和学者论坛、国际化的基层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三大模块绝对可以称的上是研究院最为与众不同的地方,足以使其立于社区治理创新领域。

属于培训营的第一期来了

走进蒋巷村,感受蒋巷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来一场思想的碰撞,探索美好生活的治理方案,这是属于国际治理研究院培训营的第一期。

近年来,长宁区虹桥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面向一线基层干部,广泛开展了“最美社工”评选活动。为加强对“最美社工”等先进典型社区干部的培养,研究院培训营第一期来到了蒋巷村,开展“守初心、担使命、让社区更加美好”专题培训,让社区工作者在创造美好社区的时候有思路、有点子。

蒋巷村的参观学习让学员们了解了蒋巷村的历史,感受了蒋巷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认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常德盛书记。互动体验式的素质拓展,展示了每位学员的潜力和创意,又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

“我将把这次培训所看、所听、所想、所思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

“每一位队友都是团队的主力军,我们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集体。”

“通过培训,我认为居委会工作要有三心:细心、真心、比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修养。”

这些是来自培训学员的感悟,也是研究院开展此次培训的初衷。

国际社区如何开展社区治理?

国际社区治理是体现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新前沿,研究院的这份《虹桥国际社区治理指标体系2.0》为虹桥国际社区开展社区治理指引了方向。

2019年11月30日,《虹桥国际社区治理指标体系2.0》在第二届长宁区虹桥国际社区治理论坛上进行了发布,指标体系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由社区安全、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融合、组织保障及治理成效构成。

每项一级指标下设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如社区安全包括政治安全、生活安全、治安安全和防灾减灾,治理成效则考虑了居民满意度和社会影响等因素。

整个指标体系基于国际社区的特殊性,考虑了依法治理、精细化管理等。政治性、法治性、自治性、在地性、精准性,创新性是指标体系的亮点。

研究院研发的这份指标体系,让国际社区在开展社区治理时有指引可参考,有工具可应用,有成效可测量,为虹桥国际社区探索出了一条社区治理的新路子。

虹桥国际社区治理研究院,将虹桥国际社区作为聚焦点,将长宁乃至全国作为辐射点,始终践行着虹桥样本的独特理念。

不论是“业委会主任的孤独和解药”典型课程的开发,还是“长宁区古北市民中心”典型案例的研发,又或者是“虹•讲师团”的成立,研究院始终以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为原则,以提升国际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目标,打响“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国际社区治理新路子”的这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