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域包含无障碍工具条打开按钮,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2019年第1期
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海葬服务大有可为
2019/09/11 10:18:55

◎ 文 / 林凤

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2019是新的四十年的开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殡葬业需要加快转型,建设与现代民政大格局相适应的现代殡葬。而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海葬作为一种文明节俭的殡葬方式,渐渐为民众所接受。它是目前最节地最环保的骨灰安置形式,是不占用土地资源、有利环境保护、节约殡葬支出的生态葬式,也是今后骨灰处理的发展方向之一。

一、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海葬事业的优势和可能性

2018年11月,中央正式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各个领域的合作力度和深度随之加大、深化。2019年年初,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根据合作备忘录,三省一市将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指导下,逐步实现统一市场规则、统一信用治理、统一市场监管,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

长三角作为我国极为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同样面临土地稀缺的难题。作为未来殡葬业发展的方向之一——海葬业,也应响应国家号召,在长三角的广域空间中进行新的规划,提高服务质量,加快构建统一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服务环境,充分吸纳现在各省市好的做法,并进行系统集成。一体化是城市群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实现区域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最佳形态。所以,长三角的一体化为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海葬事业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此外,长三角海葬的发展是有基础的。改革开放以来,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促进殡葬改革和移风易俗,上海从1991年开始举办骨灰海葬活动,是全国率先推行海葬的省市之一,并持续20年而不中断。浙江的海葬活动开始于2009年,为鼓励生态安葬,海葬已纳入浙江省惠民殡葬政策保障项目,各地先后出台补贴政策。为方便家属祭奠实行海葬的亲人,舟山、金华、嘉兴等地还专门建立了纪念碑、纪念园等场所。而在江苏省,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江葬、海葬等生态葬不收取费用。此外,在主要进行江葬的安徽省内,也早已开启了殡葬改革、绿色生态殡葬的新局面。所以,海葬在长三角的发展是有基础的,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在服务创新,科技创新方面都有很大的空间。

二、海葬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1、海葬时间。上海组织的骨灰撒海活动,时间集中于每年的4月、5月、10月举行,主要是避免受到台风、暴雨、迷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适航期有限,平均等待时间为半年左右。而对于长三角的其他城市,一年可能只举办一次,民众等待时间较长。

2、基础设施。随着参加海葬人数的逐步增加,海葬组织运营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当前,海葬实行的是家属随船出海撒散骨灰的海葬方式,随着航次的增加,保障海葬活动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航行安全压力逐步增大。

3、观念问题。近年来,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推行生态节地葬,生态安葬观念正在逐渐被各地群众接受,但现阶段,选择传统殡葬和祭扫方式的群众仍占大多数,生态安葬仍然任重道远。广大民众“入土为安”的观念,严重阻碍了推行海葬的进程。因此,淡化“入土为安”的观念,成为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推行海葬20年来,海葬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但总量仅1.5%,比例偏低。

三、上海发挥核心地位,促进协同发展

通过一体化战略把长三角建设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必须在充分尊重地方政府发展权能和地方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具体的机制设计和操作来实现。上海市在经济实力、科创实力、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带动城市及区域共同体发展作用强劲。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将“龙头”作用既体现在引领上,又体现在服务上,在殡葬改革的路上也可先行先试,为长三角海葬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2006年江苏省无锡市成为首个参加上海海葬活动的城市,开启了长三角城市协调发展,资源共享,共同拉开海葬事业常态化发展的帷幕。近十多年来,上海海葬在策划、组织等方面的优势,产生了良好社会效应并逐渐辐射江浙两省城市,得到了江浙两地殡葬同行的高度认可。截至2018年4月1日,上海海葬事业已覆盖江苏省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桐乡市共8市2县。上海飞思海葬已为外省市海葬活动提供服务共计43船次,有2147具骨灰融入了大海。

在长三角海葬协同发展方面,首先要摸清长三角区域海葬体系和空间布局、可利用资源的现状,搭建以上海为核心、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海葬的产业数据、信息、政策的共享平台和成果展示等服务平台,构建长三角海葬服务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构建:

1、制度和机制建设。首先,制度建设是长三角海葬服务纳入正常轨道的基础。第一,三省一市分别建立专事骨灰撒海活动的部门,上海已率先建立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并且还加强政府各部门和运营单位之间的联系,建立了海葬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上海的海葬已发展为协调合作,运作机制也已相当成熟。其他三省可以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合理规划资源,效仿上海海葬机制。第二,从合作机制方面来讲,构建高效的决策协调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可建立长三角区域海葬合作办公室,专门从事海葬服务协调工作。而针对海葬服务跨业界、涉及部门多的特点,长三角各省市民政局可以每年举办特定的会议、研讨会或联席会议的形式,及时就海葬服务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解决方案,推进海葬工作持续发展。

其次,补贴与奖励机制是开展海葬服务的保障。制定长三角区域海葬补贴与奖励机制的实施标准,并根据各省市根据自身情况,可以设置较高资金补贴力度,或者效仿推行温岭市的海葬生前奖励机制,改海葬“死后”奖励为“生前”享有,又或者还可以实行免费提供海葬相关服务,来保障海葬工作的顺利推进。

最后,确定长三角区域周边可以海葬的地点,然后以市为单位,根据就近原则以及资源优化分配原则对长三角区域进行划分,分区域组织海葬活动,从而建立不同省市之间的协同合作,消除发展壁垒。

2、设施建设。长三角地区海葬的发展,需要在各城市原有的服务基础上,拓宽海葬服务功能,优化基础设施,进行服务创新、科技创新。

(1)网络基础设施

首先,建立“长三角海葬信息平台”,将海葬体系所有的人才资源和组织资源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人工智能新兴技术接入此平台客户端,实现数据归集,进行信息融通,推进长三角海葬的信息的共享。

其次,建立“长三角海葬服务网站”,同样接入到“长三角海葬信息平台”,本着简化手续、合并程序、减少时间、“方便、快捷、诚信”的原则,建立起“一站式”网上服务,覆盖全长三角区域范围的殡葬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经营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

(2)纪念缅怀设施

为解决骨灰撒海后亲属无处祭祀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市民对骨灰撒海的“认同感”,在长三角区域的各个市、县级建立海葬纪念区,将海葬者的姓名镌刻于海葬纪念碑上,为海葬者家属提供了一处追思缅怀的专有场所。

此外,在长三角海葬信息平台建立海葬纪念网,建设虚拟纪念碑,进行数字化祭祀,达到无限量扩容。

(3)船运设施

根据长三角地区各个海葬点的需求,统一协调规划各个港口的船只资源,通过优化航次、挖掘余量等方式进行合理安排。

首先,可以探索骨灰撒海新模式,进行科技创新,形成不受气候等自然因素限制的常态化撒海方式,优化海葬服务流程,使海葬工作朝着生态节地便民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其次,为了缓解供需矛盾,可以通过优化航次、挖掘余量或尝试利用陆地上面举办好告别仪式以后,委托撒海公司集中海葬。

再次,可以在海葬时用GPS定位仪定位,仪器上会显示经度、纬度、海拔高度,这样每一位逝者都有了自己最后的生命坐标。可以让市民更容易的接受海葬。

(4)创新设施

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服务创新。探索新的方式,将逝者的少量骨灰或者生命元素进行保存,为公众提供更多寄托精神载体的方式。

3、人才建设。由于上海海葬机制运作已相当成熟,从事海葬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已达到一定数量,并积累一定的相关经验,可以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建立合作机制,进行人才和信息的共享,建立合作培训机制,并且通过定期举办论坛交流经验。

此外,为了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招募高科技人才组建高科技技术团队,或者与高科技领域团队进行合作,推动海葬服务的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

在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时,除了充分发挥上海殡葬的领先和领导作用,上海自身也需要加强管理,包括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特别是大数据、网上平台以及数字化祭祀等来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区域包含主办单位、地址、邮编、工作时间、电话、网站备案号等信息,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版权所有: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邮编:200125 工作时间:9:00-17:00
电话:总机 23111111 网站编辑部:35356321
沪ICP备2021016245号-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8065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013 网站标识 我要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