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域包含无障碍工具条打开按钮,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2019年第1期
遗容之美:科技创造更佳选择——3D打印将成为遗体整容、美容常用技术
2019/09/11 10:18:18

◎ 文 / 许仁祥

题记:遗容者,逝者容貌之谓也,主要是指逝者的面容。人之生,“生不由己”。人之死,除自杀、安乐死、枉死,或是出于崇高目的之死(英勇就义、救人于水火等)外,也是“死不由己”的,而病死则是常态。因此,面容“大变样”也成常态,救火烈士被烈火毁容更是常见。但人们普遍希望在追悼会上见到逝者的“英容笑貌”,而非小说《巴黎圣母院》中丑陋的卡西莫多,令人恐怖。因此,遗体美容、整容成为一种普遍的需求。这种需求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凸显和强烈。

试想,人可否有权选择自己的遗容呢?我们还尚未涉及此类选择权讨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谁,都会选择遗容之美。

未来是美好的。现代科技将为创造美好生活带来巨大的可能。当下,作为高新技术的3D打印已成功应用在特殊遗体(如溺水、车祸、烧伤等)的整容上,赢得了一致赞誉。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3D打印技术日趋成熟,不同脸型的2D照片向3D的转换的难题也将在根本上被很快突破,从而推动3D打印从特殊遗体的整容向一般美容发展,人们活着时选择自己的遗容也成常事,犹如遗照成为丧事中的普遍需求那样……

在殡仪馆,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逝者因长期受癌症折磨而去世,而遗像中的逝者却丰满康健,神采奕奕……遗像与遗容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然而,大家都习以为常。

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于右任老先生的客厅里,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不思八九”,下联是“常想一二”,横批是“如意”。这副对联中的“八九”的所指源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不如意事常八九”,而“一二”则指如意事。当下的遗像与遗容之间的巨大反差,或也可归到人生“不如意”的“八九”之列。

仔细分析这一现象,不难悟出一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即人们本能地倾向于留住美好的回忆,而有选择地排斥痛苦和不好的记忆。同样的道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也往往自觉地展现好的方面,而回避不好的一面。

出于同样的心理需求,在遗体整容服务中,家属对“遗容安详”的整容需求一直十分强烈。而传统的遗体整容技术由于受到两大限制,一直面临着难以完全满足家属的需求的窘况。

这两大限制之一,是整容师队伍人数少,水平参差不齐。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遗体整容师队伍一直处于后继乏人的紧缺状态。遗体整容师本来就少,而高水平的整容师更是少之又少,导致在遇到遗体整容需求集中时人手不足。以天津港爆炸为例,当时牺牲的消防官兵有100多人,虽然当时调集了全国的精兵强将驰援天津,还是有相当数量的遗体来不及整容,给部队官兵和家属留下来无尽的遗憾。即便是经过整容的烈士遗体,相似度也不高,效果远远不能令人满意。这主要是由于传统整容完全靠手工操作,整容师个人的水平决定了整容的效果。

传统整容技术的另一大限制因素是遗体的状况。由于传统整容的手工操作的特点,它只能在遗体现有状况的基础上进行整容修补,对于状况较差的遗体,例如腐烂、碳化、严重破损的遗体,手工整容的难度极高,往往需要整容师花费很长时间的操作才能完成。这一方面给家属增加了时间和经济上的成本,也对整容师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除此以外,遗体的状况也限制了整容师发挥的空间。比如,一具老人的遗体,若家属要求整容为年轻状态时的容貌,难度就会非常大。

对美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不可压抑的。遗体美容整容成为殡葬服务中的专业服务,这是改革开放中殡葬事业发展的重要成就。在跨入下一个40年中,如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的需求?答案是依靠科技创新。就遗体整容而言,3D打印技术的应用将为这个行业带来革命性的突破,并将推动特殊遗体的整容演绎为日常的遗体美容技术。

3D打印技术源于信息技术革命后的前沿工业制造技术,从概念提出算起,3D打印技术的历史也只有30多年。3D打印技术的本质是一种通过数字控制系统,将构成物体的物质或部件准确放置在指定的空间位置,并使得这些物质或部件按照设计要求,组成一个完整整体的制造技术。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快速制造出高精度、任意形状、个性化的工业产品。近年来,技术不断改进和突破,现在的3D打印技术已日臻成熟,不仅可以实现高精度的金属打印,例如火箭发动机的部件,还可以实现色彩还原度很高的全彩打印。

遗体整容中用到的3D打印技术主要是彩色3D打印技术。它可以根据照片,以很高的相似度还原逝者的面容,并可以实现对不同年龄时期面貌的准确还原。我们知道,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面容(图一),如果家属提出要求,3D打印就可以将遗容恢复为任意指定时期的面容。

运用3D打印技术进行遗体整容包括数字建模、打印制作和安装对接三个主要环节。

数字建模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照片进行特征提取和数字复原,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的数字模型。与工业应用不同的是,人脸的复原目标不是精确度而是相似度。它不要求很高的精确度,容许模型及模型部分的几何尺寸有一定的误差,但是,它要求有很高的相似度,即可识别度。比如,一个人,将他的照片放大,我们仍然能识别出他是谁。这是因为我们人眼对人脸的识别是看人脸特征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准确提取人脸特征是建模的关键。这些特征包括几何比例、五官位置、特征标志(如伤疤、痣、痕、表情等等)及肤色标志等等。

打印制作主要是选取打印材料、使用打印机成型、模型的后处理等等。打印材料的要求是要满足精度要求,可以上色,无污染,可燃烧,燃烧后无残留等等。打印机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打印精度要符合整容要求,精度不高,达不到真实性的要求;精度过高,打印材料可能跟不上,速度也会很慢。模型的后处理主要包括上色、打磨、蒸蜡等,主要目的是让模型看上去更加逼真。

安装对接主要是将打印好的模型安装于指定的遗体上。包括固定、毛发处理、服饰整理等等环节。这个环节看似简单,但是由于是在实际的遗体上操作,需要整容师的耐心和技巧。这是一个精工细活。

3D打印技术突破了传统手工整容的两大限制,使得今后的整容变成了一种工业化操作,既满足了家属“遗容安详”的要求,同时又减轻了整容师的工作强度及技术难度,它的大规模应用,将对遗体整容美容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使整容与美容的旧边界变得模糊起来,当下的遗容与遗照之间的巨大反差也将不复存在,告别遗体时的恐惧也由此消淡。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大会上提出“下一个40年的中国,定当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这是一种民族自信,也是向我们发出的伟大号召。2015年,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成立了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开始了相关的科研探索和应用探索。迄今为止,已经为全国各地的数十位客户进行了遗体整容,最高相似度达到了99.8%,打印精度最高达到了0.014毫米(图二)。这一水平,不仅在国内的遗体整容行业是最高的,在世界上的同行中,也是最先进的。可以坚信的是,遵照习总书记“再出发”的号今,在下一个40年中,我国殡葬服务中的遗体整容与遗体美容将出现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并由特殊需求向普遍性需求演变。

全国劳模、遗体整容专家王刚说,当前,有30%遗体“难看”,50%的遗体“需要一般整容”,“安详”的遗体仅为20%。这让我们看到3D打印技术在遗体整容、美容中的巨大需求空间。这也是王刚、徐军他们作为遗体整容大师对3D打印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未来,遗体整容美容的服务空间有多大?100%!

具体来说,就上海而言,从现在开始到未来40年时间长轴的某一个时点上,将有一半左右的遗体(即约5万具)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最后的整容美容,实现逝者遗容与遗像的高度一致,让音容笑貌永驻在人们的心中。

上海殡葬界,将在3D打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中又一次实现率先,发挥引领作用,让殡葬事业与美丽中国建设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科技,让逝者遗容美起来!这是梦想,绝不是异想天开……

本区域包含主办单位、地址、邮编、工作时间、电话、网站备案号等信息,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版权所有: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邮编:200125 工作时间:9:00-17:00
电话:总机 23111111 网站编辑部:35356321
沪ICP备2021016245号-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8065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013 网站标识 我要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