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
今天,我们要站在新时代践行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将长三角殡葬一体化发展纳入到全面深入殡葬改革再出发的总盘子中开展系统的科学研究,制定方略。
谈谈长三角殡葬一体化
◎ 文 / 乔宽元
(一)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
长三角地区有关省市闻风而动,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交通、通信、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农业及生态建设等等各个领域中的一体化进程。这是长三角人观大势、思大局的重大行动,从而使长三角地区不仅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增长极,而且,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日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长三角地区的殡葬界呢?殡葬界是否也应属于一体化的范畴呢?推动长三角殡葬一体化是否是我们的“自作多情”呢?
(二)
让我们先来回顾历史,看看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镜头一]
五六千年以前,在长江冲积而成的三角形地区,草木茂盛,郁郁葱葱,流水潺潺,波光粼粼。这里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宜居之地……
在一个被后来称之为青浦崧泽的地方,考古发现,有上百个墓地,挖掘出丰富的文物。这是古代长三角人安葬先人的地方,被命名为崧泽文化遗址。
这里的长三角人,被五千年后的我们认作为“最早的上海人”。这是在历史上尚无上海时的上海人。
这不是历史的误会。因为,上海人原本就是长三角人!
[镜头二]
这里是苏州木渎镇,有2500多年历史,居太湖之滨,山丘起伏,峰峦绵亘,满目苍翠,形胜地美。自古以来,这里是达官贵人、骚人墨客心中的风水宝地、终极家园的理想之地……在七子山、天平山、天池山、玉峰山、灵岩山上,安葬着许多的来自江、浙、沪一带的先人,形成了木渎山陵文化特色。
上海滩“青帮”最大头目黄金荣(1868—1953年)安葬在天平山上。他祖籍浙江余姚,生于吴县,后随父举家迁入上海。他是因“一生在上海,尸骨不想抛外乡”而拒不去台湾的。
当代金石书画家朱复戡(1902—1989年)长眠于七子山上。他原本是浙江鄞县梅墟人,父辈迁居上海。现陈放在联合国总部的青铜器“中华宝鼎”内所铸58个大篆文字,就是由朱复戡所书。
现代中国曲艺艺术家徐丽仙(1928—1984年)安葬于七子山上。她是吴县枫桥人。她的弹词“黛玉葬花”催人泪下,曾倾倒众多沪上听众……
黄金荣、朱复戡、徐丽仙……他们究竟是哪里人?其实不必细究,长三角人原本就是一家人。行政区划把长三角人分成了江苏、浙江、上海……而在上海人中,又划分浦东人、浦西人,甚至还分上只角、下只角。可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原本的“阿乡”浦东,当今成了创新、创业的热土。现在是浦东人挺起腰的时候了,重写了“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历史。奋斗在浦东的“新浦东人”中又有数量可观的江苏人、浙江人……
然而,人们是否知道,当今浦东大部分地方(譬如川沙)早在1958年以前是属江苏管辖的。再说那些历史悠久的崧泽文化、马桥文化、福泉山文化,何尝不也是如此。这可是江苏送给上海的“金娃娃”啊!
历史的演进,从来不是直线运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历史上的常见现象。当今,江、浙、沪、皖联手共创,协同发展,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可以说,这是在高层次上的久分之合,是1十2>3的系统整合。长三角一体化产生的系统整体效应,将远远大于江浙沪皖等地的简单相加之和。由此也可知,殡葬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也应为大局服务,应大局的要求闻风而动。
(三)
江浙沪文化相通,贯穿着江南文化,为一体化奠定了文化基础。上海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是流与源的关系。但海派文化不是江南文化的简单汇聚,却更加开放多元,敞开怀抱,接受西方文明的洗礼。
正是这个原因,第一座洋人殡仪馆、第一个“外国坟山”在上海诞生,并很快有了“上海拷贝”,中国殡仪馆、公墓随即就建立起来了。但“拷贝”决非不走样,而是中西殡葬文化的融合,并成为大都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渐成为长三角地区主流的殡葬文化。
在民间的殡葬习俗,长三角地区虽各有个性,但又大致相同,以至于相遇上海时,又很快相融、趋同,几乎没有发生所谓的文化冲突。当今,在沪上殡仪馆中,时有外地人治丧,虽能发现北方殡葬文化与江南殡葬文化的差异,但也相安无事,相互认同,表明了海派殡葬文化的巨大的包容性。
在当今上海的公墓中,无论福寿园、滨海古国、至尊园,还是松鹤墓园,显露出江南文化的浓浓底蕴,楼亭台阁,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河榭荷池……好一派江南文化气息!
从上可见,从殡葬文化视角看,无论在殡仪馆、公墓,还是殡葬习俗,长三角殡葬一体化,有着良好文化基础,从来就没有障碍。
(四)
在上海市民政局领导下的殡葬界,早已开始了业界的互通、共享、共建……
[镜头1]
这里是江苏张家港,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市之一……
4年前,在上海市浦东民政局的组织下,一支关于殡葬公益的调研队伍,奔赴张家港市。当地推行高水平的殡葬公益的成功经验,令调研者大开眼界……
[镜头2]
这里是苏州木渎,江南著名古镇,素有姑苏城西的“天堂”之称……
2年前,上海市殡葬管理处组队奔赴苏州木渎,参观山陵文化展示馆,学习木渎发展山陵文化的经验。多年来,木渎镇下大功夫,将分散在七子山、灵岩山等各个山头的文化资源集聚起来,使原本一个个分散的坟地,演变为人生文化富集的高地,成功地把“墓地木渎”转化为“文化木渎”,在保存、展示、弘扬先人生命文化工作中取得十分出色成果,对上海有很大的启示。
[镜头3]
这是一本《上海殡葬年鉴》,编纂出版已有12年了,每年一本,积累了丰富的上海殡葬事业发展史料……
翻开《2016上海殡葬年鉴》,在第229页的“大事记”篇中记载着一件看似十分平常的事:
(2015年)“8月22日市民政局领导到黄山市殡仪馆开展工作调研并看望慰问职工。”
仅是31个字,内涵却十分丰富,无有一字为虚,很见史志功力。众所周知,黄山乃世界著名风景区,黄山迎客松引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作画赋诗。领导一旦到黄山,恐有“到此一游”之嫌。但《上海殡葬年鉴》却不避此嫌,把上海市局领导到黄山殡仪馆调研一事记入了史册。个中的深意,唯从长三角殡葬一体化视角上才能悟出。
黄山殡仪馆是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参办的一家国有殡仪馆,具有跨地、跨省的特点。该殡仪馆由上海方委派馆长,并按上海的殡仪规范进行管理。十分显然,这既是殡葬人才流动,又是殡葬管理、殡仪馆办馆模式的共享,这或应是长三角殡葬一体化中发挥超大城市作用的一个路径。其效果究竟如何?存在什么具体问题?下一步如何推进?或许,这是相关领导已在思考的问题,由此也可否表明,上海市民政局高层早已在谋略殡葬领域的长三角一体化了。
[镜头4]
这里是浙江安吉,是习总书记发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号召的地方。安吉龙山,是黄浦江之源。古越国就诞生在此处。安吉龙山源规划用7000亩土地致力于营造人文纪念园与文化旅游的综合性生态公园。其中的人文纪念园是陵园设施,该设施中的以“两弹一星”为特色的“国家战略”主题园,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基地的骨干走南闯北、不辞辛劳,已搜集了包括上海人在内的全国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的近5000只手印,他们曾在艰难岁月中汇聚奋战在茫茫沙漠中,今又纷纷表示,在百年之后再聚在龙山“国家战略”主题园中……
这座地居长三角历史古城的龙山源人文纪念陵园,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留下了可载史册的大手笔,在我国“两弹一星”这一重大领域的人文历史文脉的集聚与再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中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来自于上海殡葬界……
以上4个镜头,只是发生在长三角殡葬界的几个碎片。但历史瞬间镜头的背后,却可以看到,上上下下,人们正在为长三角殡葬一体化而辛劳的身影……
(五)
长三角殡葬一体化是历史必然、时代所向、大势所趋。“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在今天,我们要站在新时代践行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将长三角殡葬一体化发展纳入到全面深入殡葬改革再出发的总盘子中开展系统的科学研究,制定方略。
[课题1]
在60多年来,特别是40年殡葬改革中,江浙沪皖长三角各地取得各具特点的丰富经验。各地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推行火化、开展生态节地、移风易俗,成就卓著,经验丰富,十分珍贵,但如何整理、展现,又如何共享?
[课题2]
江浙沪皖各地殡葬单位和机构在各地民政厅、局的领导下,在积聚和汇集红色资源、历史资源、逝者人生文化资源中做出了出色的成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建设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殡葬文化、强化红色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对我们进一步坚持殡葬改革再出发的正确方向、推动现代殡葬转型有着重大意义。在当下,如何在长三角殡葬一体化层面上加以整合、富集、梳理、提升,再现长三角殡葬业的突出优势?
[课题3]
长三角各地有着各不相同的自然禀赋,环境状况各有特色,土地等资源存量差异较大,如何在殡葬设施布局和殡葬活动平台建设中实现共通、共融?
[课题4]
在新出发的征途上,各地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方针中,殡葬服务及设施将有大的发展,该如何共同规划、共同建设,让人民享有更大的获得感?
[课题5]
清明、冬至两个节日是长三角人相互走动,人流、车流最为拥堵而传统文化展现最为集中的时刻,长三角各地如何信息共享、互相联动、统筹协同,在安全有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等等,等等。
这些都是新时代长三角地区殡葬改革“再出发”中应予重视的几个问题。总之,在现代殡葬转型中,长三角各地应从“局部最优”的传统思路中跳出,着眼于实现长三角1+2>3的“整体最优”发展,让人民享受更多的殡葬改革带来的实惠。这才是长三角殡葬一体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