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域包含无障碍工具条打开按钮,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2019年第1期
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在传统节日中发挥更大作用
2019/09/11 10:17:41

编者按:日前,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通知,对组织开展好2019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作出部署安排,要求各地深入落实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紧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主线,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点,突出节俭、安全、祥和、大众化工作理念,精心设计、深入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在积极参与中体验节日习俗、展现中国精神、增进文化自信,焕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多年来,殡仪馆、公墓等殡葬设施在传统节日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根据通知“让传统节日成为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仁爱节、文明节”要求,特发表本文,供参考。

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在传统节日中发挥更大作用

◎ 文 / 编辑部

民族历史越悠久,传统节日就越丰富。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绵绵不绝,丰富的传统节日满溢着中华传统文化,十分珍贵。我们殡葬界应在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中,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现代殡葬事业在更高水平上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清明、冬至等节日不断加温殡葬单位社会地位日益提高

中华民族墓祭习俗由来已有,在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中尤为集中。唐代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生动描写了古时清明墓祭活动的情景。

自从2006年5月起,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由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清明“墓祭”的人流、车流如井喷一般逐年上升。据《上海殡葬年鉴》(上海市殡葬管理处编)提供的数据,到2016年清明期间,祭扫车辆达108.7万车次,祭扫群众达959.2万人次。可见,一半以上的上海户籍人口参与了“墓祭”活动,参与的广泛性可见一斑。同时,也表明,公墓等殡葬设施在传承中华传统节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传统节日中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的重要平台。

中华传统节日兴盛,是人心向善、社会安宁、国家昌盛、民族兴旺的一个风向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殡葬单位在清明、冬至传统节日中,从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策划,在确保节日安全底线的同时,使传统节日成为弘扬优秀殡葬文化的重要时机,积极进行殡葬文化创新,展现殡葬改革的精彩成果,开展了一系列如“百姓公祭”“海葬公祭”等富有特色的活动,传统节日新意迭出,与时俱进,让公众年年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公众已把殡葬单位、殡葬设施,作为开展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依托,犹如正月十五赏灯,上海市民离不开城隍庙、豫园一样。由此,公众对公墓等单位的传统偏见也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

二、构筑在传统节日中的新优势发挥殡葬业无可替代的作用

新时代,新起步,新要求。广大殡葬工作者要有高的站位和历史使命感,依托公墓等殡葬设施,努力为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增光添彩,使清明、冬至传统节日从人流涌动转化成为正能量喷发的伟大节日;殡葬业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在传统节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新的作用。

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殡葬单位应从根基上做好工作,乘东风、展风采,夯实在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中无可取代的地位。

一是在建设“家文化”中形成公墓保留逝者人生文化的显明特征,真正让公墓“铁”起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扫墓者是当今的家的主人,墓中的先人是历史上的家的主人。没有历史上的家,就没有今天的家。因此,墓穴成为家文化的一个载体。这是常年来墓祭时举家出门、长途跋涉基本原由。一旦墓穴中的“主人”不在了,扫墓也就似少了对象。因此,让墓穴中的骨灰保存期限长一点,再长一点,成为一种普遍的民俗心理。

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公墓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土地承载力的刚性制约。随着岁月的流逝,公墓中的墓穴越来越多,土地存量日渐减少,诸多中、小型公墓自身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控售、限购已不是新闻。这种窘况,早不是理论假设、沙盘推演了,也不是专家预警了。

俗话有云:“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个中的“铁”与“流”的辩证关系,十分深刻。在公墓土地刚性制约下,在老龄化社会年亡口不断增加的大格局下,如何让公墓“营盘”“铁”起来?其中的重要之策,是要让墓穴中的“兵”(骨灰)“流”起来。然而,这却正是与传统“家文化”习俗相左的。十多年来,对缩短骨灰保存期限的助“流”措施,引发了多次争议。由于这种争议,是简单停留在骨灰的“留”与“不留”、时间的“长”与“短”层面上的争议,陷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之中,难以一致。只有提高站位,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人死后究竟最该保留什么”的时候,才能破解难题,从而得出“最该保留的是人生文化”的结论。

逝者人生文化,才是逝者用一生创造的最为珍贵的东西,体现了逝者的本质,该永久地留;而遗体及骨灰之类的物,宜“暂留”,在土地刚性制约下,需促其体积上“少留”、时间上“短留”、速度上“快流”。

又“留”又“流”,既可让公墓更富有文化,又可在流动中让出墓地,以摆脱墓地的生存危机;先“留”后“流”,先把逝者人生文化保留下来,帮助公众意识到“留文”的重要性,让家文化的内涵丰实起来,推动“留文”的选择行为的强化;以“留”促“流”,才可减少骨灰“流”的阻力,“快流”的态势才能形成,公墓也才能保住自身,才可真正“铁”起来。

十分明显,让公墓营盘“铁”起来的基础,是在致力于保存逝者人生文化。为此,公墓的服务应从过度关注保留墓穴中骨灰之物,转移到热衷于保留逝者人生文化上来,从而筑牢公墓“铁”起来的文化根基。重要的话要再说一遍:狠抓“留”,加快“留”,有力推动以保留逝者人生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公墓文化快速增值,从而使公众在清明等节日中的家文化的内涵、文化形式更大丰富起来;以逝者人生文化更多在公墓中“留”下,助推墓穴中骨灰的合理“流”动,让公墓营盘“铁”起来,远离生存危机,在传统节日中发挥更为持久的作用。

二是从弘扬“家国情怀”高度,建设和依托一批重要纪念设施。家是国,国是家,爱国爱家,是中华优秀传统。在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中,要努力将“家文化”提升到弘扬“家国情怀”的水平上来,发挥出凝聚正能量的特殊作用。

不少公墓创造性地建设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福寿园的“新四军广场”、永福园的“抗美援朝志愿军纪念馆”、海湾寝园的“知青广场”和纪念馆都是成功的典型。它们在传统节日中,对提高公众的“家国情怀”、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有重要作用,领导十分重视,公众的参与十分广泛。我们应高度重视和总结这一创新成果,在弘扬“家国情怀”的高度进行认真梳理,广开思路,填补空白,积极支持,建设更多有亮度的、有分量的、有特色的、富有文化内涵的新设施,让公墓在社会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成为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阵地。

三是在传统节日中,依托文化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富有仪式感的活动。重视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让公众争着参与、乐于参与、广泛参与。传统节日历史上就有,还要传承下去。但要让公众争着参与公墓中的纪念活动,并取得乐于参与、广泛参与之效,必须精心筹划、精心运作,让活动富于仪式感。坐落在杭州湾的滨海古园依托望海楼海葬纪念设施,年年开展海葬纪念活动,其仪式感之强烈,直击人的心灵深处,让人年年有参与之欲;坐落在东海之畔的海港陵园依托一块集中葬地,年年开展百姓公祭,其仪式之庄重、场景之宏大,让当地百姓的自尊性、自豪感得以更大提升。这些好经验,十分宝贵。公祭活动经久不衰,如有一年中断,恐有众议,这些设施连同公墓的社会地位也随之而大幅提高。

三、推动多层次、大范围协同展开实现广覆盖、深度化、高水平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只有再创新,才能有新作为。有新作为,才能有新地位。在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中,要深化改革,创新破除各种有形、无形的界限,不断改变形形色色的分割,打破利益藩篱,开展节日中多层次联动、大范围协同,开展清明、冬至工作的再创新,再造新气象。

一是探索进行殡葬业界的联动。推动殡仪馆与公墓之间的联动、经营性公墓与公益性公墓之间的联动、地区内公墓之间的联动。系统科学的1+2>3原理同样适用于殡葬业。各殡葬单位在传统节日的联动,所产生的影响力远胜于单打独斗,在联动中形成合力,集聚力量。

二是探索开展殡葬单位与社区之间的联动。在联动中开展主题鲜明的传统节日活动。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从来不是独立个体。逝者曾经是家族一员、社会的一员,而不是独行客。当下,传统氏族村社正受到城市化的巨大冲击,也使传统节日失去了早先的依托,而当下的居住社区却成了传统节日活动中的“最后一公里”。面对社会转型中的状况,公墓等殡葬单位应发挥主动性,深入社区,与社区联系,联合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打破“最后一公里”的寂寞。

三是探索开拓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主动与社会组织联系,在传统节日中联合开展多层次活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有学会、协会、研究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有社会科学各学科学会、上海市工商联有各级商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有各类协会等等,总计达数百家之多。各个“会”的老一辈大都是沪上知名人物,有的还是全国名人、世界名人,令人敬仰。相继长眠于公墓之中的他们,是稀缺的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在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中,公墓可与学科、学会、协会一起开展与之密切相关的纪念活动,避免“走过场式”扫墓,以大大地丰富和提升传统节日文化内容。

四是探索区域都市之间的联动。实施区域大都市群一体化是国家战略。开展在传统节日中的联动,实现清明等传统节日活动广覆盖、深度化、高水平开展,使形成的正能量如同激光般集聚。防止出现如盛热水那样的境况,摸上去热烘烘,但杯中水分子却在做高度无序的布朗运动,一片杂乱。如是再盲目加热,则水分子加快乱窜,有的干脆就跑出杯子了。在以往的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中,这种跑出杯子的失控“水分子”并不少见。长三角人本就是一家人,在传统节日中的互动十分常见。清明节期间,上海到苏州的火车上挤满了扫墓人。以往,行人大包小包中有不少是鞭炮、纸钱,对苏州东山、西山安全构成了不少威胁。这种情况也曾发生在上海到宁波、上海到杭州的火车、汽车上。近些年有很大改变,但人流、车流依然在增加。如何在大区域范围内联动开展清明等传统节日的重大文化活动,尚是一个空白。填补这一空白,突破个中屏障,对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很有意义。在这一方面,殡葬界是大有可为的,也可使殡葬界在更大的空间中彰显出新的业态来,成为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生力军。

本区域包含主办单位、地址、邮编、工作时间、电话、网站备案号等信息,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版权所有: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邮编:200125 工作时间:9:00-17:00
电话:总机 23111111 网站编辑部:35356321
沪ICP备2021016245号-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8065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013 网站标识 我要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