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文化新理念殡葬文化新篇章
——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通知精神
◎ 文 / 丁长友
2019年1月29日,正值农历春节前夕,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就2019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印发通知作出部署安排。这个通知(以下简称1·29通知),明确提出了节日文化概念,对节日文化极其丰富多样的节日活动的文化使命、方向、目标、工作理念、方法手段、平台载体等各个方面作出理论性概括,又提供了具体明确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丰富了节日文化内涵。
节日文化是殡葬文化研究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仅是因为殡葬工作者是各个节日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还因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不少是与殡葬活动密切相关的。殡葬工作者更是这些节日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节日文化的引领者和传播者。所以我们对1·29通知极为关注,为深入学习贯彻该通知精神,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将自在的节日文化提升为自觉的节日文化
这一通知,既是2019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部署安排,又是对节日文化的创新和节日文化概念的提升。通知中“要求各地深入落实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通,与现代社会生活相协调。”明明白白提出了“节日文化”的概念,并对节日文化与现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提出了明确的“融通”与“协调”的要求和表述,这是对包含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在内的节日文化做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定位,指出了节日文化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从文化哲学层面来看,本通知将节日文化从人们习以为常的自发性文化提升到了自觉性文化的高度。我们知道,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大多沿袭传统的理念、风俗、习惯、活动方式,在长期传承过程中,演变发展而多姿多彩。但参与节日活动的大多数民众只是因袭,照着做,而并未深究为什么这么做、如何做得更好等问题。这就是说,这些文化活动方式是自在的、现成的,所以称为自发性文化。
文化哲学把自在的文化定义为: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天然情感等自在的因素构成的人的自在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
而自觉的文化则与此相反,它是指集中体现在科学、艺术、哲学等精神生产领域中,以自觉的知识和自觉的思维方式为背景的人的自觉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文化哲学十五讲》第112页)。
显然,本通知是人们精神生产领域的产物,是人们自觉的知识或自觉的思维方式转化而成的关于节日活动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无疑是自觉的节日文化活动图式。
深入一步思考,1·29通知中,关于节日文化活动安排部署的文化自觉体现为:明确的理念、目的、主题、方向、目标;管理上的组织、计划、程序、安排;先进的方法、平台、载体、形式,以及从中透析出的关于节日文化的创新、突破、超越、发展。正是这种由自觉文化引领的文化创新与超越,推动我国节日文化的进步。
关于自发的文化和自觉的文化的区别,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文化现象来说明:在一个墓园甬道的十字路口,众多扫墓人往来杂沓,人们或左行,或右立,或前进,或逆反,纵向行者冲断横向行者,横向行者又随意阻断纵向行者。这儿没有红绿灯,一切都是随意而为,这是自发的行文化的图式。而在城市交通的十字路口,红绿灯和电子警察把人们带到了自觉的行文化场景中,红灯停,绿灯行,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各行其道,逆向行驶违规,一切井然有序。这个例子不仅说明了自发的行文化和自觉的行文化的区别,还说明了自觉的行文化对于社会进步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还应注意到,当自发的节日文化提升到自觉的节日文化时,并非一刀切式的,并非只有单一的自觉的文化。实际图景往往是在自觉的文化大潮中还是有自发的节日文化的存在;而在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中,也不乏自觉性节日文化活动的创新与超越。正是这种创新与超越,铺就了“文化”的道路。
二、在包容性文化内涵中突显家国情怀
1·29通知强调:“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要坚持突出培育家国情怀,引导人们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坚持挖掘展现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的综合概念。从历史层面来说,有历史的、现实的,它是历史与现实的综合;从民族的多样性来说,是五十六个民族各具特色的节日文化活动的综合;从地域分布来说,它是我国南北五千公里、东西四千多公里广泛地域中,亿万民众节日文化活动的综合;从不同季节来说,它是我国从春节到除夕众多节日文化的综合;从不同层次的节日文化活动来说,我国每年有各类大小不同节日三千多个,它又是对不同形式、层次的节日文化的综合。可见,将传统的节日文化活动提升至高层次的理性的节日文化时,我们应深刻理解这是一个文化包容性极大、极广、极深的概念。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是同每一个城市的包容性并行不悖的,而且可以通过节日文化的包容性促进城市文化的包容性;相反,又可以通过城市文化的包容性推进节日文化活动的包容性。在上述摘引的文字中,文件用了“统一”和“融入”两个词。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足见文件精神中对文化包容性的肯定与关注,在包含中又有引导。
引导之一:导向坚持和突出家国情怀。
传统节日活动,尤其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大多是以家为单位进行的。合家团聚,亲朋聚会,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传统的望门叩拜也是以家的形式呈现的,家是节日活动的基本单位。随着时代进步和人的社会化提升,节日活动虽然规模已明显扩大,但节日活动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在节日活动中的“家本位”理念根深蒂固。这是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恒久依存。这种家本位是我们倡导家国情怀的心理基础,对此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需要启发提升的一面。换言之,必须将家本位引导到“家国一体”观念,才会滋生出强烈的家国情怀。最近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话,叫做“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浅显明白,妇孺可解。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正可通过具体的活动形式,让民众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到这一点。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节日文化活动不仅具有娱乐性、休闲性,还有了教育性、文化传承性,具有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引导之二:突出节日文化活动必须秉持节俭、安全、祥和、大众化的工作理念。
本通知提出的开展节日文化活动的工作理念,针对性、现实性都十分明显,从正面提出了我们应坚持的四点,即节俭、安全、祥和、大众化,非常及时。在我国的众多节日活动中,由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部分人受旧的传统习俗的影响,节日活动中铺张浪费,甚至奢靡腐朽,不辨美丑,既违背了勤俭的传统美德,又破坏了文明祥和的节日氛围。我们熟知的殡葬以及各地的祭祖活动,便多有这类现象的发生。这种现象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将会在包括殡葬活动在内的节日文化活动中长期存在。所以我们应持久地坚持这一工作理念。
引导之三:展现中国精神,增进文化自信,焕发“三爱”的巨大热情。
将节日文化、节日文化活动同民众的文化自信联系起来,是具有深意的。中央提出的“四个自信”是相互关联的,而其最深厚的基础乃是文化自信。所谓铸魂立魄,最重要的是有牢固的文化自信。然而,文化自信,既要从思想观念、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入手,更需要在民众的日常活动,尤其节日文化活动中去确立文化自信。因为民族、民群的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就在日常的活动中,就在已成为民族习俗的礼仪、规范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中。这些是他们所认同接受的。认同一个民族的文化,其实就是认同一个民族的风尚习俗和各类行为方式。而民族的文化自信也必然建立在对本民族各类生存活动方式的坚守与自信中,这当然隐含着对这些行为方式背后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的坚守与自信。
节日文化活动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活、生存方式,它是民族文化的具象符号,是民族文化最绚丽的篇章,是民族心理中最具自豪感的一曲曲颂歌。所以通过节日文化活动激发民众的文化自信,是最具广泛性、深层次性的有效途径之一。而群众的节日文化活动的自在自发性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遇。关于节日文化活动的工作理念中,明确指出了要将节日文化活动导向“焕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这正是工作理念鲜明的目标、方向。工作目标中的“三爱”就是现实版的家国情怀,是与时俱进的中国精神。
三、殡葬业在贯彻1·29通知中,应努力发挥行业的优势和职能
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印发的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通知,是面向全国的,但我们殡葬业应将这一通知视为本行业重大使命任务,积极贯彻执行。这不仅是因为节日活动与殡葬业密切相关,更由于这是我们殡葬业的优势和基本职能之一。从本行业思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其一,引导民众的节日文化活动,尤其殡葬文化活动,要提炼鲜明的活动主题。
通知中,明确要求“让传统节日成为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仁爱节、文明节”,它为各类节日文化活动确立了鲜明的主题。文化活动固然具有娱乐身心、休闲益智功能,但不应仅限于这些方面,它应具有更全面、更高层次的社会意义。殡葬业的节日文化活动更多侧重于缅怀英烈,追根寻祖、慎终追远方面,具有浓重的人文情怀。这就是要在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前,确立明确的活动主题。只有主题意识的强化,才能真正有效地部署、安排好活动的程序和各个环节。民众参与节日活动最终要有参与感和获得感。一个没有鲜明主题的活动,不能被人们深深地记忆。玩玩乐乐一阵子,很快便淡忘了。只有主题鲜明的节日文化活动,才能介入人们记忆深处,才会有某种获得感、参与感。获得感是参与感的基础。“六个节”的要求,从文化的高端确立的主题是全面而重要的。它使这种获得感除了身心愉悦、知识的增长外,还在爱国主义、文化品位、道德意识、人际感情、社会仁爱、文明精进等方面有所裨益。如果每个节日活动以至其他活动都能确立这样有鲜明特色的活动主题,那么,每一次重大节日活动都将成为民众文明精进的培训机会。而殡葬业各殡仪馆和公墓,每年在重大祭祀节日都要策划多种内容和形式均不相同的节日活动,具有丰富的、成熟的策划经验,具有人才和殡葬设施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应在这一方面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其二,以贯彻1·29通知精神为契机,努力推动节日文化创新。
1·29通知不仅提出了节日文化新概念,还提出了节日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如“推动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通,与现代社会生活相协调。”“推动传统节日更好地走进人们生活、浸润人们心田”等,都蕴涵着节日文化创新的愿望和要求。殡葬工作者应通过贯彻1·29通知,借此作为推动节日文化乃至殡葬文化创新的契机和动力。
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历来重视节日文化创新,连续积极筹划各类重大节日活动,社会影响广泛,社会意义远远超出了殡葬业。每年清明前3月份的海葬公祭日,经媒体传播,已成为市民关注的日子。2013年创新的旨在错时祭扫的全年六个祭扫节日,更开了殡葬行业节日文化创新的先河,是一次文化立范的创新行为。这个创新的社会效应正日益显现。目前,围绕节日文化活动的创新形式更是与日俱增。
我们相信,本着1·29通知的要求开展好2019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一定能展现新景象,殡葬文化建设将展开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