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任黎伟
又到一年清明时。万物复苏的时节,人们又要举家出游踏青和祭祖。关于这个节日的种种习俗,将再一次被挖掘被宣扬,传统的内核包裹在现代的外衣下,不管是融合还是改变,都一一呈现在华夏儿女的面前。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就是这样在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之下,传承至今。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清明之与殡葬,息息相关。说清明是殡葬的节日,毫无争议。经历了春节狂欢喧嚣的人们,在明媚的春光中,以走入墓园祭奠先人、敬贤思亲开启一年的新程,这是一种心灵的洗礼,这是一种寻根的礼敬。中华传统文化中始终有着家园情怀这样一根主脉。这根脉络生生不息,几乎是所有传统节日的核心意义所在,更是将清明与殡葬联系在了一起。区别在于,大部分的节日着重的是现在家的团圆,而清明则更重视与那些离去家人的“团圆”。
新年伊始,一部《流浪地球》让中国人骨子里最质朴的家园情怀得以普世:即便是世界末日,我们也要对家园不离不弃,选择希望,带着地球去宇宙流浪。多少华夏儿女为此触动心扉,在荧幕前热泪盈眶。
中国人的家园情怀,体现在故土难离,不管身在何处心中都充满着对家乡的眷恋。因此外出打拼的人,总想着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即使死在异国他乡,也要把尸骨送回原籍安葬,讲究个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中国人的家园情怀,体现在家人团圆,不管离得多远,过节都要想方设法回家与家人团聚,因此春节前后形成了春运大潮这样独特的风景。所谓阖家幸福,就是一家老小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在一起。
中国人的家园情怀深植于血脉之中,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绵延的结晶。而殡葬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有着家园情怀清晰的脉络。
坟墓,在世人眼中是先人过世后的安身之所,是死后的“家”。旧时垒个圆形的坟包,现在是四四方方一个石箱,就像是个小小的屋子。旧时,孝子在坟旁结庐守孝,多有长达三年的陪伴;现在清明冬至或者其他日子,一年来扫个一两次墓,如同逢年过节回家的探望。现在归结为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一些旧习,譬如烧纸钱、冥币,烧纸人纸扎别墅、车子,都是将逝者作为在另一个世界生活来看待,要给这个“远去的家人”提供生活用品,保持在时间和空间上一个“家”的概念。
清明时扫墓、祭祖,这种殡葬文化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祭祀文化。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个事实,即:祭祀文化的情感本质没有改变,仍是以家园情怀为根本。我们现在要倡导和改变的其实只是祭祀的内容和形式。
为啥要改变?
一是清明祭祀的集中性,带来很多问题甚至安全隐患。高峰日高峰时段人流车流激增,首先给城市管理带来难题。即使如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道路建设的速度也跟不上车辆通行需求的增加,因此一到清明,通往墓园的主干道条条拥堵,车行缓慢,交通事故发生概率也大大提升。其次,在各个墓园面临停车难题,人流车流混杂不说,有的地方车只能停在很远的地方,人群再靠步行至墓园,诸多不便;最后在墓园里面,人流拥挤,容易跌倒踩踏,人身安全存在隐患。随着墓穴小型化,墓区人车密度会越来越高,矛盾也会越来越突出。
二是祭祀的一些旧俗陋习,与如今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悖。以上海的墓园为例,在墓区燃放鞭炮、焚烧衣物和纸扎迷信用品等行为已基本得到杜绝,但焚烧锡箔、供奉饭菜、点香烧烛等现象还是非常普遍,有个别的还会吹吹打打偷偷搞些迷信活动。这些情况有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文明进步格格不入,有的污染环境污染空气,甚至极易引起火灾等突发状况。
近年来,倡导殡葬新风一直是清明宣传的主旨,社会各界也群策群力,内容无非就是针对上述两条而聚焦在“错时祭扫”和“移风易俗”上,虽有成效,但并未形成主流。究其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几千年传承形成的习俗,根深蒂固,岂是如今就短短十几年时间的呼喊能彻底转变的。我们设计的政策、宣传倡导的新方式,要充分考虑到群众“家园”情感的诉求,使旧俗陋习有被“移”和“易”的途径,疏堵结合,再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行为观念的改变,潜移默化。这种改变,必须由政府主导,社会有识之士带头响应,而我们殡葬则理应担负起引导之责。
政府主导,就要有殡葬的新制度、新规定;社会响应,就要有殡葬的新观念、新语言;我们引导,就要有殡葬的新服务,新举措。三位一体,形成殡葬的新文化。
万源归宗,殡葬的新文化要让群众听得进去,接受得了,关键点还是要着落在“家园情怀”这根脉络上。牢牢把握“家园”的情感纽带,才能保证殡葬新文化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才能成为群众新的习俗。这当中,站在墓园的角度,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研究。
一、葬式。祭祀方式与葬式紧密相关,只要“埋葬”和“建墓”仍是处理骨灰的主要方式,那么无论墓的大小,去墓园扫墓就仍是祭祀的主要方式。要转变扫墓这种祭祀方式,首先要改变葬式,特别是不保留骨灰、不在墓园建墓和纪念场所的葬式。目前来说,海葬(水葬)如果不在墓园设纪念场所,还是最符合这点的葬式。将来,可以考虑开放天空葬(飞机撒灰)、太空葬等。
二、骨灰形态。在保留骨灰的前提下,骨灰目前是以放在一定容器里(盒、坛、罐、袋)或者加工成晶石状,来埋葬或者存放的。晶石状目前能够接受的人还比较少,而且在做成晶石后怎么处理,还有一定争议。就放在容器里而言,从节约土地资源和存放空间等角度出发,是否能运用技术手段将骨灰进行压缩,减小容器体积,进而进一步减小墓穴面积。
三、祭扫空间。按现在的趋势,墓穴越来越小,如果对容积率没有要求,一个墓区的墓穴数量倍增,密度越来越高,前文述及人力车流拥堵的矛盾更加突出,群众祭扫体验会很差。试想,在一个拥挤不堪的墓区,一个很小的墓前,一家四五口人站都没地方站,祭扫只能匆匆了事,谈何殡葬文化,谈何与先人对话,谈何生命教育,没有空间啊。因此,在墓穴尽可能小型化的前提下,要提倡家庭合葬甚至家族合葬墓型,减少土地硬化面积的同时,留足家庭祭扫的空间(至少要有3-4人能够立足),让后人能够静下心来从容与先人“团聚”。
四、祭祀方式。1、集中祭祀转为分散祭祀。清明(包括冬至)不能成为唯一的祭祀时节,墓园也不能成为唯一的祭祀场所。充分挖掘节日节气等民俗文化,扩大类似错时祭扫联动周这种活动的影响力,提倡在非祭扫高峰时期到墓园祭祀,提倡进行家祭。在墓园、社会场所甚至具备条件的社区,可以分期分批组织举行围绕某个姓氏、某个群体、某个纪念主题的集体祭祀。
2、现场祭祀转为网上祭祀。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将实体墓园与网上虚拟墓园同步,开展网络祭奠、远程祭扫。身处不同地域的家人,可以使用电脑、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一起缅怀先人,表达思念,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团圆。对于不会使用网络的人,可以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殡葬数字服务站,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行网上祭祀。
3、物质祭祀转为文化祭祀。当下扫墓有一套比较单一的形式,前文提到过的如烧锡箔、供奉饭菜、水果、糕点,点香焚烛,每家每户大同小异,是一种物质化的仪式。但这种物质祭祀大部分内容不仅带迷信色彩,而且污染环境,我们一直在提倡鲜花、音乐、吟诵诗词、时空对话等富含文化元素的祭祀方式,从实际情况来看,只有进献鲜花接受度比较高,因为后几种属于比较高雅的文化形式,而大部分的普通家庭目前很难接受和做到。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当我们禁止在墓区焚烧锡箔、限制供奉饭菜之后,群众怎么祭扫?就献一束花,确实过于简单和仓促。不妨设计多套个性化祭祀礼仪,将传统的扫墓礼节——“扫”“拜”“敬”等与现代社会文化元素、家庭文化元素、逝者生前职业文化和人生文化元素结合起来,在工作人员引导下,逐一展现。我们的生命文化和殡葬文化,似乎一直聚焦在名人要人贵人这一层面上,其实社会主流还是平常人,因此家庭、职业、人生才是对普通家庭来说最接地气的“生命文化”。
新时代呼唤新气象,新殡葬需要新文化。清明时节看墓园,我相信:人生终有归处,用爱延续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