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鲁虹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40年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向13亿多人民再次发出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动员令,也为我们描绘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宏伟蓝图。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他特别强调,要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并对上海提出了5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主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升上海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领域,殡葬行业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过程中,有更加光荣的使命、更加艰巨的任务、更加严峻的挑战,更加伟大的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殡葬改革再出发的目标与方向。为了更好建设殡葬这一事业,我们如何围绕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结合“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推动殡葬行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每个殡葬工作者必须认真回答的时代课题。
一、要充分认识高质量发展对上海殡葬业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殡葬事业步入了快车道,殡葬公益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殡葬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殡葬文化发展形成特色,殡葬科技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殡葬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应该充分看到,本市殡葬事业在取得巨大成绩,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新的问题。一是与本市卓越全球城市的定位不相适应,20年来本市定位从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到当前的“卓越全球城市”,对殡葬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与本市市民的期盼不相适应,本市城乡二元分割状态正在急速变化,城市化率达80%,对殡葬服务和殡葬消费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市民平等意识不断提高,共享改革成果的诉求高涨。三是与本市的土地、生态的刚性制约不相适应,随着老龄化的推进,上海年均死亡人口已达13万,而最新的调研表明,近七成的上海市民仍然将传统墓葬作为自己“百年之后”的首选,上海60%以上的经营性公墓及90%以上的公益性公墓纷纷陷入不能再按以往的方式安葬骨灰的状况;不少殡仪馆已在城市化过程中相继“进入”城区中,火化集中排放量大,减排及遏制超标排放的任务十分繁重。
超大城市的人口过快增长、老龄化的持续加深、资源约束不断强化、公众对殡葬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种种不适应,既是反映前进中的矛盾,也反映了殡葬业自身发展方式的问题。过去依靠资源要素的“粗放型”“物质消耗型”的殡葬发展模式已经不可能持续,现在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改变当前以“物质消耗型”为主要特征的殡葬现状,走“集约、节地”的新型殡葬发展之路;改变当前殡葬消费领域破坏生态现状,走“生态增值”的新型殡葬发展之路;改变当前单一围绕“遗体火化”“骨灰掩埋”的甚至含有低俗成分的殡葬现状,走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型”“教育型”的新型殡葬发展之路。
因此,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大背景下,推动殡葬行业高质量发展,形成“集约”“节地”“生态”“文化”的多样化供给体系,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新水平上的动态均衡,才能真正促进殡葬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要充分认识殡葬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殡葬高质量发展要求殡葬行业能满足公民的殡葬需求,维护逝者的尊严和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传承发展优秀殡葬文化。简单来说,殡葬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更高质量就是要加大殡葬服务产品的供给,尤其要加大殡葬产品的文化供给,凸显殡葬的“文化属性”和“教育功能”。更加公平就是要坚持殡葬事业的公益属性,满足公众基本殡葬需求。更可持续就是要倡导节约土地资源,文明节俭办丧事,减少遗体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殡葬走高质量的发展道路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一是殡葬行业层面,是指整个殡葬行业和不同区域的发展质量;二是殡葬服务单位层面,主要是指各殡葬单位以殡葬改革再出发为己任,不断提高殡葬产品和殡葬服务的质量;三是殡葬工作者层面,就是要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开拓创新。
同样的,殡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也十分丰富。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殡葬供给高质量。高质量发展应当不断提供更新、更好、更富含文化的商品和服务,从当前划一的、单一的、满足火化、满足骨灰落葬的基本需求的传统供给方式,向个性化、多层次化、专业化产品和服务转变;从当前满足单一的治丧需求和生理性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拓展为同时满足心理需求、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环境需求。二是,生态环境高质量。生态环境的高质量要求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解决人类遗体处理问题的同时尽量消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高质量发展下,人类遗体处理过程还要能使生态环境应得到改善,资源消耗强度应得到降低,由当前物质资源消耗型殡葬,向集约、低碳、可循环的新型殡葬转变。三是,殡葬消费高质量。殡葬消费高质量就是要通过创造新消费,形成新动力,促进公众对健康文明殡葬文化的认同,使公众消费模式由当前文化需求匮乏和水平低下,向高水准的文化需求发展;由单一的甚至含有低俗成分的消费向文明的适应时代文化发展趋势的消费模式转变。
三、要充分把握殡葬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绿色、文化、共享、创新是殡葬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绿色发展解决殡葬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人与自然问题,文化发展解决了殡葬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属性问题,共享发展解决殡葬高质量发展中公平问题。创新发展解决了殡葬高质量发展中的动力问题。
要使绿色发展成为殡葬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绿色发展就是以生态学、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以促进殡葬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殡葬综合效益为目标,以标准化为手段,以绿色殡葬科技为动力的一种可持续的殡葬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以绿色发展为目标,就意味着殡葬一方面要将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作为殡葬发展的内在要素,又要把殡葬活动过程和殡葬活动结果的“生态化”作为殡葬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就是说,首先,殡葬设施要符合绿色发展要求。包括殡仪馆、公墓(包括墓区、墓穴)这些殡葬设施是绿色的,而且这些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的整个流程也是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其次,殡葬活动符合绿色发展要求。殡葬活动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殡葬活动的绿色发展主要表现在殡葬活动中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生态平衡。
要使文化发展成为殡葬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殡葬活动在本质上是文化活动,逝者可传世的最宝贵的财富是用一生创造和积累的人生文化。作为具体文化现象,围绕个体自然生命死亡而展开的殡葬活动,其文化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应尽早把殡葬活动转变为文化纪念活动,把殡葬设施建设成为生命文化纪念和教育设施,使文化发展成为殡葬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善于配置社会智力文化资源,运用现代科技网络系统,发挥虚拟技术的优势,进行跨地域的智力文化服务。要充分依托现有殡葬的设施资源,建设一批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总结经验,典型示范,制定相关标准与规范。引导市民逐步从注重保存逝者骨灰转移到保存逝者的人生文化,转移到精神传承为主上来。
要使共享发展成为殡葬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要让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不断提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共享发展视域下的殡葬行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殡葬事业的公益属性,建立国家殡葬服务制度,确保每个逝者在去世后都能够体面地而有尊严的告别人间。要将生态安葬纳入基本殡葬服务的范畴,守住民生底线。要使殡葬公益从当前针对困难群体的“补贴型”“减免型”,转变为“适度普惠型”;从城乡二元分割的殡葬公益,转变为城乡一元化的体现平等的殡葬公益;从单一的政府“埋单”,转变为同时要发挥殡葬市场的作用。
要使创新发展成为殡葬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殡葬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要从文化、科技、制度、体制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创新,发挥国有、集体、民营的各自优势。要进行文化创新,使殡葬设施从单一的遗体处理及骨灰安置转为同时具备生命文化教育、文化休闲、绿色生态的功能。要进行科技创新,推动实现骨灰减量的技术研发,为骨灰保存方式的变革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解决殡葬的“土地问题”。要进行制度创新,推动投资多元化,调动社会的积极性,以解决殡葬公益中资金来源单一、资金不足的困难。要进行体制创新,调动殡葬服务供给单位在殡葬转型中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