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元年,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重要历史时刻,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同志要求本市殡葬界振奋精神,继续发扬创新传统,做到“更创新”。
殡葬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下面的对话以及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民政局科研基地”在殡葬“再创新”项目设计思考中提出的十来个项目的清单,就是对如何开展“再创新”的初步回答,以期引发新的深入讨论。
“再创新”之路,就在脚下
◎ 文 / 诸华敏乔宽元
诸华敏(以下简称诸):遵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指示指神,上海市民政局向本市殡葬工作者提出了殡葬“更创新”的新要求。当下,摆在我们每一个殡葬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如何迈开“再出发”的大步,大力开展“再创新”活动,掀起殡葬“再创新”的热潮。
乔宽元(以下简称乔):上海殡葬界同全国各地殡葬界一样,素有创新的传统。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殡葬创新的40年。从殡葬体制创新,到殡葬服务创新,从殡葬管理创新到殡葬习俗创新,取得了累累成果。但是,从来没有一项创新成果是永恒的。在创新基础上的再创新,形成创新—再创新的长链,是创新发展的规律。当今已进入了新时代,必然会遇到原有的创新成果已经过时了的状况,不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了。如果不抓紧“再创新”,就会落后,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景象。
诸:那么,“再创新”之路在哪里?答案是:就在脚下。想当初,在改革开放40年中,广大殡葬工作者亲历了殡葬创新,在今天,每一个殡葬工作者理应成为“再创新”的主体,而不应置身度外。“再创新”的主体活了,全盘棋局皆可活起来。因此,每一个殡葬工作者都应紧紧结合自身的工作参与到创新中来,开展岗位创新。从工作流程、服务内容开始,寻找创新的切入点。点点滴滴皆可创新,细微之处有真功夫。对广大殡葬工作者而言,开展岗位上的创新是很切实的,接地气的。
乔:任何一个惊天动地的创新,都是由许多小的创新组成的。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也是一步一步积累和培养起来的。需要强调的是,传统行业也可以是变化最快的行业。当今的绝大部分岗位和工作在40年前是没有的,是这些年中前辈创新的结果,理应十分珍惜。当今的问题是,还需要“再创新”吗?答案是肯定的。绝不要以为,今后40年中仍会是老样子,唯有“再创新”才能永续发展。我们站在前辈的肩膀上进行“再创新”,既可使岗位创新有良好的基础,又具有了相当的高度,而不是“零起点”了。因此,岗位上的创新,是“再创新”的捷径。
诸:要努力使殡葬“再创新”也成为殡葬服务精细化的动力。有一个例子很感人。我们知道,骨灰盒下葬时需要一根绳子。以往谁也不介意它,有用麻绳的,也有用塑料绳的,凑合着用,只要把骨灰盒放下去就行了。但汇龙园不这么看,他们组织开展了创新,从绳子材质、长度、颜色等多个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单从绳子颜色来说,就是根据逝者的年龄可进行自主选择的。甚至在展示方式也进行了创新。这是精细化服务的典型案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按这样的趋势,用不了多久,就可以编一本《上海殡葬“再创新”100例》了,用以全国交流和推广。其中的关键是要总结“再创新”的方法,这是很有启发性的,可以带来举一反三的效果。
乔:改革开放40年,一年又一年,年年在创新。我们是循着由易及难的创新思路走过来的,也就是说,留下来的往往是“难啃的骨头”,是难题中的“硬核”。上海进行的是卓越全球城市建设,不是一般的全球城市、一般的世界级城市,而是要对标卓越。从殡葬的视角看,世界上殡葬文化史料最丰富、传承最持久的,唯有中国,因此我们应创建一个世界对标中国的殡葬业来,这就需要遵照习总书记“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的指示,创新、创新、再创新,并按“卓越上海”的要求组织开展一系列重大的创新项目。这样的项目,具有难度高、创新含量大、影响深远的特征。我们身居上海,作为上海的殡葬工作者,理应争先恐后参与到这样重大“再创新”项目中来。人生难得一回搏啊!
诸:那么,这样的项目哪里来?这属于“再创新”项目设计范畴,我们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民政局科研基地”的同仁,为落实市民政局朱勤皓局长提出的“再创新”的要求,一起进行了研究,探索思考显示度高、亮度大的“再创新”项目。这本身是难度很高的工作,要求具有大局观念和历史的责任感,把“脑洞”打开。我们初步开出了一个单子,有十来个项目。其中的一个项目,就是关于“殡葬的国际话语权研究”的。我国每年有900多万人去世,殡葬服务需求在世界上最大的,具有体量优势,殡葬服务业的发展也是最快的,具有发展优势。如何将殡葬服务的体量优势、发展优势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与我国在国际上日益增长的地位相称,这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上海是中西文化交流最早、最密切的城市之一,西方的殡仪馆就是上海引进的。今天,我国的殡仪馆体系及服务水平和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是殡葬国际话语权的一个资本。几千年来,我国形成了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殡葬理论和实践体系,创造的殡葬文化极为丰富,这是我国殡葬国际话语权的又一个资本。我们应十分珍惜。
乔:在新时代“再出发”的重要历史关头,习总书记嘱咐上海完成新的三大任务,创新含量很大,其中之一就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我感到,上海必须要为未来的可持续高度发展预留空间,而上海殡葬在上海发展的空间嫌小了。长三角人本是一家人,不分你我,殡葬界应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在卓越的层次求得再创新、再发展,开拓大天地,开创大事业。我相信,长三角人是有这个胸怀的。我们应从完成习总书记交付的任务的高度,用大手笔、高站位,进行大思考、大谋划,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打破利益樊篱和行政区划障碍,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推进长三角殡葬一体化的创新研究和实践。
诸:下面讨论一个新话题。从中华殡葬历史视角看,殡葬的演进经历着一个由保存遗体到保存骨灰,再到保存人生文化的转变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不是线性的。上海早在30年前就实现了百分之一百的遗体火化率,完成了第一次转变。我们提出在殡葬服务中保存人生文化的理论,已有10多年的时间了,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因为缺乏对人生文化基本要素及保存方式的理论研究,殡葬工作者在殡葬服务中难以找到“下手处”,在实践中存在着碎片化现象,因而难以对推动殡葬业整体转型发挥作用。这是理论创新不足带来的。理论需要“再创新”,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乔:当前,在内地不少地方,出现了殡葬服务中“抢遗体”、“抢骨灰”,谁抢到了,就是抢到了钱。出现这种场景,很令人不快。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殡葬服务依然粗放,还没有上升到文化服务的层次上来。《殡葬文化研究》上率先提出文化服务的概念10多年来,发表了好多文章,在实践中也有很多创新,但因缺少系统化、规范化,因此难以带动整个殡葬行业的转型发展。因此,关于殡葬文化服务,十分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开展“再创新”。
诸:文化,具有“文而化之”的功能。在其中,既有“润物细无声”的无意识“文而化之”,也有有意识的文化教育,这两种“文而化之”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后者是主动的、自觉的、有计划的。自觉地将逝者的人生文化作为生命文化教育资源,开展系统的生命文化教育,是殡葬界的重大课题。随着岁月的流逝,逝者的累积性增加,沉淀在殡葬中的人生文化不断丰富,如何将其转化为生命文化教育宝贵资源,这就涉及殡葬教育的教育模式问题。殡葬业毕竟不同于正儿八经的学校,但公众在殡葬活动中可以学到学校里所学不到的东西,对人的完善和健康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在这方面,上海市民政局已率先布局,在龙华殡仪馆和松鹤墓园建立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期望将生命文化教育纳入到殡葬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去。这表明,“再创新”之路开始了,但需继续,不可中断。
乔:公墓领域的“再创新”也有好多方面可以展开。从体制创新的视角看,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这两大板块,如何打破体制分割,就是一个重要课题。应该看到,公众对现有的公益性公墓不那么满意,而经营性公墓的发展又很快,相比之下,公益性公墓的经营管理落后了,反差很大。其实,所有者未必就是管理者。因此,应创新研究两权分开,把公益性公墓的管理权、运营权委托出去,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委托管理,或者是政府埋单让社会上的能人或社会组织、企业来管理,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让更多公众享受到、感受到殡葬公益带来的实惠。
诸:公墓领域的“再创新”是常创常新、越创越新的。从宏观看,上海等地的城市化建设速度非常快,本来地处边缘地带的公墓纷纷“潜入”市区中,公墓周边也出现了一批新村小区,阴宅与阳宅共“宅”一处。殡仪馆也有这种情况。公众对此有意见,但是高度城市化下已无地可迁了。因此,要跳出“迁”的思路,站在高层次上,对公墓进行“再创新”,创新发展公墓的新功能,使公墓变成为公众学习、文化、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让公众离不开,也不愿离开了,这才是明智之举。
乔:几年来,上海的生命晶石研制、推广及保存取得了不少突破,它所具有的大幅度的减量化优势,正在被更多的市民所认识、所接受。如果说,火化实现了遗体体积的大幅度减量,那么,生命晶石实现了骨灰体积的大幅度减量,带来的节地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要把生命晶石如火化那样普及,就会遇到技术上的很大阻碍。因此,要超前布局,研究从遗体火化到生命晶石一体化技术装置的可行性。一旦研究创新成功,或会带来传统火化模式的重大变革。
诸:殡葬“再创新”重大项目的设计,需要超前思考。我们提出的项目单子中,有的已迫在眉睫,有的则是着眼于“下一个40年的精彩”,在当下,看上去是一子闲棋。但是,历来高手下棋,制胜之处往往就在一步闲棋上。
今天讨论的殡葬“再创新”,既有与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创新,也有影响格局的重大“再创新”项目,对话后所草拟的项目仅是“脑洞大开”下的创意。因此,它只是用来殡葬界在“再起步”“再创新”中开拓思路的,仅供参考。
殡葬“再创新”项目设计思考
1、人生文化基本要素及表达方式的研究
正确揭示和把握人生文化基本要素,创新其有效的表达方式,强化公众中人生文化保存意识,解决“保存什么”“怎么保存”的难题,推进殡葬中人生文化保存服务,在遗体及骨灰减量化中实现文化增值,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集聚正能量,弘扬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以利殡葬改革深度发展。
2、殡葬文化服务新模式研究
文化服务是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殡葬服务等同于“烧遗体”“葬骨灰”传统偏见的关键,也是殡葬服务发展的大趋势。开展从遗体运送、殡仪到火化、骨灰安置等长链中文化服务模式“再创新”,以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殡葬服务需求,已是刻不容缓的新课题。
3、殡葬服务中生命文化教育模式研究
创新构建殡葬服务中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模式,是深化殡葬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把生命文化教育融入殡葬服务各个环节中,创建新规范,凸显殡仪馆、公墓等殡葬设施的生命文化教育型特征,是殡葬“再创新”的重要课题,有利于“慎终追远”服务发挥更大的“民德归厚”作用。
4、“人生小电影”常态化运作模式研究
让公众在殡葬活动中运用“人生小电影”如同用遗像一样普遍。通过从制作到播放、存储以及内容到形式全方位的“再创新”,使“人生小电影”成为公众在殡仪馆、公墓及社区、家庭追悼、祭祀中的必备,进而影响公众生活方式的变革。
5、公益性公墓委托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在“以人民为中心”语境下,公益性公墓在殡葬设施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公众对公益性公墓从形态、管理及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重新界定公益概念,明确公益性公墓的职能,开展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开的创新已时不我待,以让更多公众感受到高水平的公益服务。
6、高度城市化下公墓的功能研究
在高度城市化下,公墓纷纷“迁入”城市中。古来将公墓作为“阴宅”,今又作为“邻避设施”,在高度城市化中如何破解个中纠结?因此,十分有必要在高度城市化新格局下重新赋予公墓的新功能,才能改变“两个世界”的巨大反差。
7、生存危机阴影下中小型老公墓的对策研究
上海市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的一大批中小型公墓,在经历30年的黄金时代后,普遍遭遇生存危机,难以常态化运作。为此,急需研究破解方略,在“再创新”中寻求复兴之策。
8、遗体火化→晶石研制一体化技术装置可行性研究
为研制“遗体进、晶石出”的一体化技术装置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大幅度降低能耗,降低排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取得遗体(骨灰)大幅度减量化之效,推动晶石多样化保存,大幅度节约土地资源。
9、遗体整容、美容中2D→3D快速转换的3D打印技术研究
通过该技术的“再创新”,从根本上优化遗体整容(美容)师的工作环境,实现高超手艺向3D高技术的转变,让逝者美起来,既满足遗体整容的需求,又满足遗体美容需求。
10、长三角地区殡葬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三角人原本就是一家人。在当今都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如何克服行政区划的局限,在殡葬领域中实现交流共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新课题。
11、如何提升中华优秀殡葬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研究
中华优秀殡葬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而未中断的。开展该研究,赢得中华优秀殡葬文化的国际话语权,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地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