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丁长友
中央发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唤起了本行业职工殡葬改革再出发的热情与斗志。在新一轮殡葬改革的进程中,推进殡葬文化创新与发展,无疑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的繁重任务。面对这项任务,我们可以列出许多课题。作为首要的是应该思考殡葬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因为这个命题既是对这几十年来殡葬改革成功经验的总结,又是对未来殡葬文化创新的展望,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文化是多形态的。越是涉及具体的文化形态、样式和人类活动的方式,就越是形式多样,纷繁复杂。殡葬文化同样如此。因此,在探究殡葬文化创新发展基本途径时,我们难以根据每一项具体的文化形态的创新发展过程去进行探析,只能在一定层次上进行概括性思维,把握住若干主要脉络,而设计更为具体的创新方法、技巧、艺术、手段,只能由读者自己把这篇文章续写下去了。
一、殡葬业丰富而广泛的经营服务活动是殡葬文化创新永不枯竭的源泉。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产生真理的真正源泉,恒流不绝。实践也是滋生各类鲜艳的文化奇葩最丰腴深厚的土壤。殡葬业改革开放四十年,行业有了大发展,殡葬文化创新成果累累。纵观这些文化创新,绝大多数来自于殡葬经营服务的实际活动中。
早在进入新世纪之前,殡葬业就不满足于公墓那种石头阵,墓碑如石椅排排坐、阴森恐怖的形象,努力拓展公墓功能,提出了公墓园林化,把公墓变成公园。自此,公墓除了是骨灰葬地之外,又成了文化高地、教育基地、旅游胜地、生态绿地;同时,沪上各殡仪馆也逐步推行文化礼厅建设,把殡仪遗体处理过程视为一个有序的文化服务过程,提升礼仪服务、文化服务、人性化服务水准,并以宾馆化要求严律自己。
当上海因墓地资源紧缺,而近年来城市墓地供应不再增加的情况下,公墓业如何发展呢?殡葬业界和社会学者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以殡葬文化创新,寻找新的出路,形成新的增长点。于是,上海市卫家角息园最早提出了骨灰盒上墙,以节约墓葬用地。这一看似简单的应急措施,实际上蕴含了巨大的文化创新意义。不久,这一创新行为便冠以“壁葬”的新概念,而成为殡葬文化创新的一段佳话。
上海自1991年3月19日起实施的海葬,其初衷与壁葬颇为类似。能从最初的少数人骨灰撒海活动,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葬式,是顺应了殡葬文化创新的方向。如今海葬更发展成了全新的海葬文化,成了殡葬文化中一枝具有时代特色的艳葩。因为这一葬式,从最初的海上骨灰撒散行为,已发展成为具有严格系统的操作程序,富有文化内涵的丧仪行为,且为越来越多社会民众接受的文化活动。现在,又以每年一度的社会公祭(公祭海葬活动)解决了对亡灵的祭祀问题,动员不少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把海葬文化创新推向了更为完美的阶段。如今有关部门正考虑长三角以至更广泛地区实施海葬联动问题,以解决内地民众对于海葬服务的需求。这不都是因殡葬业的经营服务实际需要而提出的文化创新吗?
殡葬业广泛而丰富的经营实践活动,每时每刻都面对各类服务对象提出的需求,要解决方方方面面的难题。他们过去是殡葬文化创新的主导者,现在、将来依然是殡葬文化创新发展的主导者、引领者。他们那种专心、专注、专业的精神无愧于殡葬文化创新的主渠道之一。
二、党和政府对殡葬业发展的政策、指令、指导意见是殡葬文化创新的根本依据。
文化创新需要正确的导向。殡葬文化创新始终离不开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方针、指令、指导意见的指引。反过来,这些方针、政策、指令或指导意见又在多方面为殡葬企事业组织和殡葬工作者的文化创新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本行业、本单位的优势和短板,启迪了文化创新智慧,激励了创新信心。殡葬工作者如能吃透这些文件精神,把握文件中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落实措施及其要求,结合本单位工作实践,便能提出文化创新的具体目标和实施项目。
从严格意义上说,党和政府适时地提出关于殡葬业发展的政策、指令和指导意见,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创新,而且是殡葬业高端文化创新。它是对殡葬业各层次的文化创新具有导向性、决定意义的文化创新。人们通常总是将目光聚焦在具体的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创新的成果上,而对事关这两端的制度文化创新成果关注不够,这是殡葬文化创新理念中的一种不足。作为殡葬组织的经营者或管理者,则应即刻努力提高自己对殡葬制度文化创新的意识。因为在殡葬改革再出发之年,继续推进殡葬改革之际,关于殡葬业制度文化创新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况且它对殡葬业其他各方面的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一,制度文化创新是推进殡葬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创新策源性力量。制度创新将提升原有体制、机制的运行活力,是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根本所在。其二,制度文化创新,尤其是党和政府颁布的政策、指令和指导意见,是最明确的高端设计,高屋建瓴,具有开阔视野、高瞻远瞩的启智育慧功能。其三,党和政府的政策、指令和指导意见中,往往包含着对各类文化创作的激励措施,能最大限度激发殡葬文化创新的动力。
例如,2016年2月19日,国务院九部委颁布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中,就对节地生态安葬概念做了明确而权威的阐述:“节地生态安葬,就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地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定义不仅明示了节地生态安葬的价值导向、社会意义,而且指明了具体的方法、途径,以及最终达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我们看到,正是在这一系列权威性指导意见和政策法规的指引下,殡葬文化创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该指导意见还指出:“着力培育现代殡葬文化。把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与倡导厚养薄葬,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结合起来,厚植符合节地生态、绿色环保要求的安葬理念,培育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点、群众基础的殡葬行为规范。充分依托现有殡葬设施资源;建设一批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优秀殡葬文化传承平台。积极推广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仪和殡葬用品,坚决抵制迷信低俗、奢侈浪费等不良丧葬风气,切实增强参与节地生态安葬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大力倡导网络祭扫、鲜花祭扫、踏青遥寄、植树缅怀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积极组织集体公祭、社区公祭、家庭追思等现代追思活动,弘扬慎终追远等优秀传统殡葬文化,引导群众逐步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以精神传承为主上来。”(见指导意见“主要任务”之四)
显然,指导意见要求在殡葬文化创新中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传承与时代特点的关系,依托现有资源与创造打造新的平台的关系,普及现代殡葬用品与推广现代殡葬礼仪的关系,文化创新中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的关系,抵制消极的传统殡葬文化与弘扬优秀传统殡葬文化的关系,实的注重物的祭祀与虚的精神传承为核心的祭祀的关系,都使人眼前一亮。
概言之,来自高层次的政策、指令、指导意见对于殡葬文化创新,不是着眼于具体的技术、事务层面的改进,而是从高端设计、战略层面、文化思维、政策保障等根本方面提供权威性凭依。所以,殡葬工作者想在殡葬文化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应把学习、领会、贯彻党和政府有关政策、法令和指导意见,视为一条重要途径。
三、学习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时代特点和现实任务进行殡葬文化创新。
文化不是一段有限的河川,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大江。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一个重要分支,同样是历史渊流千万年的江河,积淀之深厚、蕴涵之丰富,令人惊叹。虽然我国悠久的殡葬文化传承不乏污泥浊水,不乏消极的文化因素,但值得今人学习、继承以及弘扬的优秀文化因子也足以让我们感佩、敬畏。作为今天的殡葬工作者要进行文化创新,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宝库,发掘其中许多闪光的东西,让睡眠了的优秀传统文化觉醒过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登高,毕竟是一种优势,我们何不利用呢?况且这是前人所期望的,他们并不愿意让优秀文化永远睡眠下去。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
习总书记的这两段讲话,对我们学习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现代殡葬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包括殡葬文化创新在内的一切文化创新,都离不开我们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即文化之魂这是民族精神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因此,这是我们的殡葬文化创新,应继承并弘扬的热点,应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造新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综观现代殡葬文化创新的现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就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说,可分为三种情况:
其一,维系优秀传统殡葬文化内涵,着重形式创新。例如,现今各种葬式创新、祭祀方式创新,都继承着传统的敬贤祭祖、感恩怀德、缅怀英烈,表达孝心等精神内涵,但形式上已摒弃了旧式的种种冗繁琐碎的环节程序,而代之以风清气正的现代文明葬式和祭祀礼仪,融入了注重人文情怀和生态绿色等时代要求,掀起了一系列殡葬文化创新热潮。
其二,是注重殡葬文化内涵创新,而形式上沿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也不失为殡葬文化创新的路径。例如,每年清明期间黄帝陵祭奠大典,形式古朴典雅,但其文化意义却因时代变迁而有很大发展。尤其是突出海内外炎黄子孙同根同祖,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更是殡葬文化的崭新篇章。还有今天人们运用传统的诗词歌赋形式,撰写具有新时代意义的思亲眷故作品,也属此类。
其三,内容与形式同时创新。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殡葬文化创新,理应在内容与形式上同时发力,既在文化内涵上与时俱进又在形式上让人耳目一新。其实,近年来,我国各地殡葬文化建设,大多具有这种“双创”性质。例如,许多墓园进行的现代化改造、特色文化苑区的策划建设、文化礼厅的创新、墓园中文化景观建设、殡仪馆和墓园进行的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等都具有内涵与形式综合创新的特征。
四、依托现代科技进步,开辟殡葬文化创新的新途径。
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总结人类的殡葬活动共有五个环节,即殡、葬、祭、传、遗。这五个环节,对应着五种不同的活动。这五种活动,不仅关乎人文情怀,而且关乎种种科学技术的运用及其水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例如,葬,是遗体消失的过程。瞧,“葬”的本义是把死者从上至下掩于草中,这是一个自然消失的过程。可今天的葬,却是一个人为的遗体消失过程,其中火葬是基本方式之一,这就意味着需要科学技术的投入。随着殡和葬这两个作为遗体处理的环节,带来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问题:遗体的病菌病毒的防疫、遗体的包装、防腐、运输、保存;遗体的整容美化及其器具、材料的运用;礼厅中逝者遗容、遗像、人生历程的展示;遗体火化的设备、效率等。再说,墓园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殡仪馆人性化服务等,都事关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引进及有效地运用。殡葬文化工作者不一定是这些科学技术的原创者,但完全可以成为现代科技的合理有效的应用者。依托科技进步,开辟殡葬文化创新,是落在我们肩头的时代责任。
生命晶石是近年来殡葬业谈论的热点话题。飞思集团不仅组织了数百例生命晶石的制作,而且制定了鼓励政策,倡导生命晶石这种富有科技含量的新葬式,还在汇龙园建成藏晶苑,作为生命晶石的珍藏之地。这是把技术与文化相结合,是殡葬文化创新的新尝试。
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创新可能是飞跃式、爆发性的。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可能对人们的殡葬观念引起颠覆性变革。3D打印、人生视频、智能技术等都可能在这方面创造奇迹。我们期待更多的殡葬文化创新为殡葬业锦上添花。
五、汲取其他学科及艺术门类的创新智慧,助推殡葬文化创新。
《诗·小雅·鹤鸣》中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的“攻”字是制造加工的意思。看似简单的八个字,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要有通过合法途径利用他山之石的动机意愿;二是要善于利用他山之石进行加工、打磨,提升其效能,让我这里的玉的价值发挥出来。前者是移植利用过程,后者则是价值增值过程。读《诗经》这两句诗不能不令人惊叹,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人已有以石攻玉的文化创造智慧,今天,我们理所当然地应巧妙地汲取其他学科及艺术门类的创造智慧,为新一轮殡葬文化创新服务。
殡葬业岗位众多,工作方式不同,性质不同,他们面对的他山之石也大相径庭,思考的如何“攻玉”的课题、目标,也千变万化。宝兴殡仪馆根据硫酸镁可以与水分子结合成多个水分子的结晶体这一基本化学常识,脑洞一开,将其用于溺水遗体的消肿剂。面临的具体问题是药剂的配方、使用剂量、方式和使用温度、时间的改变。在对一个个参数进行调试后,获得较满意的实验效果,取得了遗体消肿方式的进步,为仪容美化打下了基础,岂不是他山之石,成功攻玉的例证?
又如数字技术的进步,视频拍摄技术的普及,为人生文化的整理、拍摄、留存提供了可能,这或将带来殡葬观念的变革:人们看到,留存骨灰,不如留存记录人生的视频。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运用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其中包括古典的格律诗词、赋辞、铭文等)创作花篮文学,为人们殡仪悼念增添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也是移植其他领域创作智慧,获得殡葬文化创新成果的例证。
严格说,新一轮殡葬文化创新的途径是难以尽言其详的。以上列举的充其量只是一部分。期待我们的殡葬文化创新之花越开越艳,繁锦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