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丁红
每年一度的清明节应时而来。今年1月29日,由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颁布了“开展2019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通知”,社会各组织和广大民众在开展清明节等节日活动的同时,加深了节日文化活动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由于农耕文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实践的需要,确定了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雨水,终于小寒、大寒。历经寒暑,囊括春秋。此外,又借助于多个历史事件和民众特殊的社会生活需要,设立了春节、上元、清明、端午、中元、七夕、中秋、下元、寒衣、冬至等民俗节日。这些节日,有的和历史悠久的二十四节气有重叠(如清明、冬至),也有不同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节日文化的主干。之所以称其为主干,是因为在民众日常生活中,还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其他节日文化活动,如各类衣文化节、食文化节、技艺类文化节、花卉类文化节,各城市、各地方的乡土文化节、不同民族风俗的祭祀文化节。今天许多大中型企业组织的企业文化活动,也有自己的庆典仪式,构成企业独特的节日。这表明节日文化是在不断创新的,这样的创新活动正方兴未艾。加强包括清明文化在内的节日文化创新是一种文化自觉,是我国人民文化自信的表现之一。
我国的节日文化历史渊源深厚,内容形式丰富,故有必要对其若干特点及其人文精神特质加以探究和概括。
一、节日文化的特点
以清明为例,对其节日文化的特点进行探究,这是认识节日文化核心观念的前提和基础。节日文化有以下特点:
1、周期性。节日活动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时间既是节日文化活动的节律,又是节日文化活动的载体。应时而来,应时而收,不以个别人的好恶而改变,这是节日文化在时间上的一个特点。周期性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其不断的循环而加深了文化积淀、蕴涵丰厚。有的节日文化蕴积达数百数千年之久,节气源自三千年前的夏商时期。清明节根据晋文公与介子推的传说,也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历代传承,又不断演变发展,从最初的寒食节、与上巳节的合并,直至唐代被清明节替代,这个历程正是节日文化形成发展有一个复杂过程的例证。
2、民俗性。节日文化活动积极吸引民众的广泛参与,它们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民俗性,也就是节日文化的民众性、群体性。节日文化因民众的广泛参与而延绵不断,千载传承;反之,它又因千载传承而不断丰富发展,其民俗特色也越加突显。上海市每年清明活动期间,约有八、九百万人外出踏青、旅游、上坟扫墓、祭奠先人、缅怀英烈,或开展商贸活动。这浩荡的人流不是出于什么人的召唤,而是节日情趣无形驱使、民俗风尚使然,或许还有旖旎春光吸引着人们走出家门。节日文化是民俗表现的形式,也是民俗不断延续演进的载体。民俗性是节日文化得以传承创新的内在驱动力,民俗性越强,民众的参与度便越高。
3、多层次性。节日文化具有多层次性,这同其他各类文化分支一样。可以将节日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全国性节日文化,如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以及国家规定的重大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全国人民共同开展各类活动。二是地域性、部分民族开展的活动,如北方的冰雪节、冰灯节,南方的泼水节,部分城市开展的牡丹节、荷花节等。三是企事业组织带有企业文化特色的节日活动,这些节日仅限于企事业组织内部或相关公众中进行,如企业成立纪念日,有重大纪念意义的日子,或者是警钟日。
4、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自古至今,节日活动形式纷呈异彩,令人目不暇接。衣食住行,各类文化竞相呈现,欢乐、忧愁、闲暇、悲伤、哀悼,难以一一尽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其形式必然日益多样化,将被日益创新的节日文化所超越。因为新的活动方式更能满足小康社会中人们的需要。
5、人文性。“节日文化”与“节日的人文性”,其实是统一事物的两种表述。清明节的历史由来以及历代的清明活动(包括各类艺术创作)都以不同形态彰显出清明文化尤其重视人文情怀,引导人们敬畏珍惜生命,缅怀过往的生命、慎终追远,敬先祭祖、慈怀后辈,感恩戴德等,足以表征清明文化的人文性。节日期间,吟诗歌咏,书画文创,是一种人文性;人们放松心情、游玩嬉戏,也是一种人文性。现代社会,一些地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虽然更看重节日商贸活动的经济效益,但并未因此削弱了节日活动的人文价值,反而强化了其人文性的坚实基础。
上面从五个方面概括了清明节日的特点,这主要是从其外部形态来说的。贯穿于清明节日文化活动中还有其深层的思想观念,这就是深植于民族心理中的家本位观念。充分认知家本位观念的历史深渊、延续延展及其社会意义,是节日文化研究应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家本位观念的含义及其表现
家本位观念是我国民族观念的显著特点之一。形成家本位观念的历史渊源固然复杂多样,但历史悠久的节日文化传承,尤其清明节日文化中祭祀文化的传承,是延续并强化家本位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
什么是家本位观念?笔者以为,人们无论从事某项社会活动,或表达某种思想观念,抒发某种情感,都自觉不自觉地以家庭、家族的存在和发展为背景,为依托,为增进其利益,强化家园美好情感而尽心竭力。当这些努力无法实现时,就会表现出深沉绵久的哀怨与愁思。居家者,情绪上会不安,而远离家乡者则发出“千万里,千万里,我一定要回到我的家”的感慨。普通老百姓如此,即使名人高士同样如此。明朝重臣于谦曾有一首《清明感兴》五言诗,从中透露出他那浓重的家本位观念:
宦游无定踪,飘飘任南北。
今年在并州(太原市),邂逅过寒食。
花枝红欲燃,草色翠如织。
群鸟鸣闲庭,喧啾竞朝夕。
飞絮随东风,轻盈粘几席。
而我与春光,相看俱是客。
春归已有期,我归应未得。
对景不成欢,喟然长太息。
太息复何为,挥毫题素壁。
这首诗描绘了于谦因公出差太原过寒食节时,那种寥落寂寞的心境。外面的景物是那样美好,瞧,“花枝红欲燃,草色翠如织。群鸟鸣闲庭,喧啾竞朝夕。”可于谦的内心却不因春光美好而美好起来。“而我与春光,相看俱是客。春归已有期,我归应未得。”原因就在于,他离家在外,且归期尚不可知。作者用春光之美与回家之美进行对比,说明家本位观念的强烈,它是植根于心灵深处的人本观念之一。
上期沈栖《祭祖——留下文化与文明的投影》一文中提出,清明祭祖往往不是个人的单独行为,而是以一个家族或家庭进行的。在这个仪式中,没有了家人分手的牵挂,从心灵上实现了融合,甚至在心灵上实现了与先祖的内心世界的联结。这是从人类情感角度对家本位观念的阐述。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也说过:“咏世德之俊烈,颂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这位文学巨匠染翰属文,家本位观念跃然纸上。
同样2019年第一期任黎伟《家园情怀是殡葬文化之脉》一文中写道:“中华传统文化中始终有着家园情怀这一根主脉。这根脉络生生不息,几乎是所有传统节日的核心意义所在……区别在于,大部分的节日着重的是现实的家的团圆,而清明则更重视与那些离世家人的‘团圆’。”“中国人的家园情怀,体现在故土难离,不管身在何处心中都充满着对家乡的眷恋。因此外出打拼的人,总想着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即使死在异国他乡,也要把尸骨送回原籍安葬,讲究个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家本位观念体现在人类众多活动中。历来的祭祀活动祭的虽是离世者,表达的却是血脉相承,家庭伦理亲情。久久秉持的是曾经的和现实的家本位观念。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的祭祀活动更把“家”作为策划节日文化活动的核心主题。这一主题不仅内涵丰富,也更受到民众理解,参与度高。例如,合肥市某街道为倡导清明祭扫新风举办的“人文共祭爱传万家”的共祭活动。活动中增加了一个特别的环节:会场上提前准备好“家”字花盘,家属代表们手中拿着代表中华优良传统家风的“家风贴”,一一贴于家字花盘四周。这一活动,既宣扬、传承了优良家风,增强了家属对活动的认同感及参与感,更是一次家本位观念的宣示,或说是一次家本位观念在人们意识中的悄然沉积。
综上所述,清明节日活动中的家本位观念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节日活动主要是以家庭、家族为基本单位进行的。近年来虽然节日活动社会化程度加大,但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其二,节日活动中以家庭团聚团圆作为情感追求,人皆如此,年年如此。其三,当节日期间家庭成员不能应时团聚时,便产生思念之情,产生乡愁,并想借助种种方式加以表达。这是家本位观念的另一种表征。其四,每年清明节或其他祭祀节日,人们祭扫先人,慈顾夭殇,悲从中来。悲伤的根本原因在于亲人往逝不返,家庭圆满不可复得。可见,悲情的主导者正是家本位观念。
三、家本位观念的双向演变
思想观念是一个体系。观念体系中,各种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家本位观念在民众历代节日文化活动中,既得到了延续传承,又显示出双向演变的特征:一是纵向深化发展,由家本位演绎深化为伦理本位;再由伦理本位,演化为孝本位,三个本位,三位一体。二是横向扩大,由家本位的家园情怀,演变发展成为家国情怀,爱国情愫。
其一,家本位观念的深化发展。
人们主持或参与清明祭祀活动总是依照一定的礼仪程序进行的,这个礼仪程序便是仪式。仪式越正规,仪式感越强,表示祭礼越隆重。所以清明节日活动中,观念上的家本位在形式上表现为隆礼的祭奠仪式。而祭奠仪式程序又依据的是什么呢?是伦理关系。即懂得遵守礼仪规范的人应该遵循的人际关系准则。人际关系准则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古代的三纲五常之类的伦理关系不应照搬为今天的家庭伦理关系。今天所推崇的伦理关系应是现时代的家庭伦理关系,应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现代家庭文明公约的伦理关系,是在每个人人格身份平等基础上的尊老爱幼相互关心的家庭伦理关系。维持家本位观念,具体体现为家庭伦理本位。反之,如果家庭伦理本位颓废或弱化,这个家庭的家本位观念也就风雨飘摇了。
再进一步看,家庭伦理本位又是以什么为核心的呢?数千年来,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是以“孝”为核心的。换言之,“孝”本位是伦理本位的延续和深化。孝文化是我国优秀伦理文化的主要支撑。沈栖在前述的祭祖文章中提出观点:清明节的祭奠形式,一个本质核心便是通过节日仪式表达对孝道的尊重,百善孝为先。孝道在清明节占据无法撼动的地位。这其实是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折射。
可见,用家本位、伦理本位、孝本位去审视节日文化活动的意义,或用以审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可取的视角。
其二,家本位观念的广延性拓展。
家本位观念,是对自己的家、家园的热爱,是对亲人的眷恋关怀,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家园情怀的初步延展便是乡情,对家乡的眷顾。久别家乡之人会产生缠绵不绝的乡愁。再进一步延伸则会滋生家国情怀,即由爱家到爱国。
从家本位的家园情怀到爱国、卫国的家国情怀,是人类情感的一次升华,是一种高境界的涵养与修炼。节日文化活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日积月累地培育着人们这种高尚的境界。在父辈的碑前,在烈士陵园的遗像前,在面对为国捐躯者雕塑的瞻仰中,人们或念念有词,或思绪缤纷,或潸然泪下,表达着对先辈英烈为保卫国家而献身的崇高敬意,也培育着自己坚定地捍卫祖国、献身祖国母亲的伟大人格品质。
他们心目中,更紧密地把家与国统一起来,把家园情怀,家国情怀融合起来。“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建立在家园情怀基础上的爱国情怀,更有了坚实的基础,更可产生难以摧毁的坚定意志。反过来,一个人有了忠贞不渝的家国情怀,他的家本位观念才能克服局限性,而赋予了更高尚、更广阔、更深沉的家园情怀。他更能理解“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他也更能理解林则徐的格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从清明节日文化活动说到家本位观念,又从家本位观念的传承说到人们的家国情怀,这仅是培育人们忠贞不渝家国情怀的一个方面。家国情怀的全面培育需要全社会从多个方面提供正能量。我国目前启动的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正为此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结束前,旨在强调,清明节的节日文化传承可以通过确立明确主题,创新节日文化活动方式,拓展节日活动功能,为提升民族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发挥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