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域包含无障碍工具条打开按钮,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2019年第2期
殡葬文化创新视角下人生小电影的生命文化教育功能
2019/09/11 10:31:35

◎ 文 鲁虹

一、传统殡葬转型已箭在弦上

相比其他领域,殡葬领域仍然十分传统。殡葬活动、殡葬服务仍主要围绕“遗体火化”“骨灰安葬”展开,殡葬活动的文化属性和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彰显;殡葬习俗中不乏低俗、陋俗,甚至封建迷信的东西,现代殡葬文化内容很是不足;殡葬消费仍以土地、物质消耗为主,文化消费比例较低;以满足基本需求为主的殡葬供给方式,与公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殡葬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

在中心城市,不少中小型的老公墓面临土地紧缺危机,不能再按以往的方式安葬骨灰;不少公墓、殡仪馆在城市化过程中相继“进入”城区中,作为“邻避设施”,处理好与“左邻右舍”的关系,成为一个新的课题;随着公众收入水平的逐年上升,丧事消费总额也不断增加,但殡葬文化服务十分薄弱,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殡葬改革给公众带来的许多实惠……所有这些都表明,传统殡葬急需转型。

二、文化殡葬视角下的殡葬转型

人类在历史演进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作为具体文化现象,围绕个体自然生命死亡而展开的殡葬活动,其文化内蕴是丰富而深刻的,体现了人类对生命价值的认识、理解与把握,涉及对生与死的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死观问题。

生与死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人类社会早期阶段,受生产力和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生命的形成和死亡感到十分神秘,从原始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的产生,是必然的。但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也不乏对死亡的理性认识,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生死观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寄托哀思”,“思”表示理性思考,其核心始终是对于逝者生命价值的认同和后代对给予自己生命并把自己养育成人的血亲的尊敬与尊重。仁义忠孝、慎终追远、寻根问祖构成了中华殡葬文化的主要核心内容。

新时代,新境界。在文化殡葬视角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殡葬文化基础上的现代殡葬的发展应着力推进以下“四大转变”:

第一,从单一的“遗体处理”“骨灰处置”向敬重生命、保存人生文化、弘扬人生价值的方向转变。这是一个重大的殡葬变革。现代殡葬要更加凸显生命的尊严,保存人生最珍贵的人生文化,弘扬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殡葬过程不再是简单的处理遗体、埋葬骨灰的过程,而是凸显生命文化的过程。

第二,从围绕“遗体转”“骨灰转”的基础性服务,向发展性服务转变。重在为丧家重构社会关系、增值社会资本,缓解逝者之死带来的憾事,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提高社会凝聚力。殡葬服务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服务于“告别”的过程,而是社会文化重建的过程。

第三,从经验型、劳务型为主的殡葬服务,向广泛运用新科技手段转化。重在树立科学态度,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讲求科学方法,推动殡葬服务手段的现代化,防止低俗、遏制迷信,提高生命文化教育的感染力。殡葬服务不再是经验型、劳务型的过程,而是一个广泛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科技手段的过程。

第四,从消耗资源、加重环境负担的传统殡葬服务方式,向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从源头开始,在殡葬长链中,力减排放、增值资源,尊重“人的生命”和“生态生命”相结合。殡葬活动过程不再是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损害自然生态的过程,而是保护自然、让自然生态系统得以增值、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天人合一”的过程。

三、殡葬的生命文化教育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殡葬文化博大精深,儒家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殡葬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启示。把具有“民德归厚”特点的生命文化教育贯穿在殡葬活动和殡葬服务的全过程中,是新时代赋予殡葬行业的重要使命。

殡葬行业是个特殊行业,与其他行业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殡葬行业的生命文化教育是以死亡为切入点的“向死而生”的生命文化教育。

第一,在生物学层面上,人的生命是一种有限的存在,它的有限性催人珍惜它、保全它。当今社会,现在人们工作压力大,出现了很多不珍惜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现象。殡葬领域的生命文化教育首先要教育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第二,从精神的层面上,则要努力超越生命的有限存在,追求更高的价值和意义。追求更高的真、善、美的境界,让生命更丰富、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殡葬领域是一个特殊的人生感悟场所,每个逝者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也拥有特有的人生。人生作为我们人生存、生活的一个过程,人不仅要生存,更要创造人生意义,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生命是一个多样性的存在,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体现的是对自然界生命的尊重。要体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要把殡葬活动转变成为保护自然的、保护其他生命的过程,既承认人的价值,也承认自然万物的生命价值。

四、人生小电影是新时代的殡葬文化创新,是生命文化教育的重要现代手段

所谓人生小电影,就是通过多媒体设备和手段,制作并播放逝者的生前视频,记录和表达逝者对社会和家庭的贡献和人生意义,在殡礼、葬礼和祭扫、追思等各个环节中加以应用。通过人生小电影,让亲人昔日的音容笑貌再一次展现。同时,还可以将人生小电影与互联网、数字化墓碑相结合,即便亲友无法同时聚集到一个场所来拜祭和缅怀,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共同观看逝者的人生故事,在网上共同缅怀逝去的亲人,抒发思念之情。

第一,人生小电影是彰显人生价值、留住人生文化的极佳方式,是践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理念的理想载体。对于生命的自然属性而言,形体的消亡是不可避免,通过收集逝者生前的影像资料和家人对逝者生平故事的口述,制作影像化的“人生传记”,将其人生文化加以保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人死后的“永远保留”的企盼。将普通百姓的人生文化加以保留,不仅能改善殡仪馆、公墓的气氛,提高缅怀纪念的体验感,更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使生者在对逝者的怀念和追思中不仅表达哀痛,更能感悟到生命价值和意义,提升殡葬活动的文化内涵。

第二,将制作、播放和保存人生文化这一殡葬史上从未有过的人生小电影融入殡葬习俗,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人生小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纪念方式,它不仅能够使殡葬活动带上时代特色,而且其内容也回答了人死后“最该保存什么”的历史纠结,并试图回答在不保留或者少保留骨灰后要保存什么的难题,成为新的殡葬习俗的一个突破口,在殡仪、骨灰安置、祭扫追思纪念活动中融入人生小电影,在殡葬移风易俗中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三,在制作人生小电影的过程中,本人也可以在生前直接参与,更能直观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思考生命的本质。可以说,本人生前参与人生小电影的制作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死亡体验”——如果明天就要离开世间,今天每个人应该为社会留下什么?触发人们去思考如何让每个人的有生之年不至于庸庸碌碌,而是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所以,人生小电影不仅改变的是人们的殡葬习俗,更改变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态度。宣传和弘扬积极向上的人生文化,将人生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第四,人生小电影是对有效聚集社会文化资源,出现社会文化涌流的一个重要路径。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有一部生命之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信息时代,每个逝者都应有一部人生小电影,褒扬其人生文化,彰显其生命的价值,从而使每个地方、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历史记忆,深筑在历史创造主体的人生文化的基础之上,由此而产生社会文化的高度聚集和涌流,让城市文化日益丰富和翔实。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8年死亡人口已达993万,年复一年,怀念、牵挂逝者的人次数以亿计。由此也表明,虽然在当代信息社会中,制作和播放一部人生小电影已不是件难事,但人生小电影策划、制作的服务对象是庞大的,服务任务将是十分艰巨的。为此,殡葬行业应当要尽快构建擅长殡葬文化策划的“外脑”网络体系,运用现代科技网络系统,发挥虚拟技术的优势,进行智力文化服务,彰显人生小电影的意义。

本区域包含主办单位、地址、邮编、工作时间、电话、网站备案号等信息,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版权所有: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邮编:200125 工作时间:9:00-17:00
电话:总机 23111111 网站编辑部:35356321
沪ICP备2021016245号-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8065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013 网站标识 我要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