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域包含无障碍工具条打开按钮,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2019年第2期
把殡葬培训提高到与学历教育并重的位置上来
2019/09/11 10:31:16

编者按:遵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教育优先战略,我国不断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步伐,普及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不断强化,特别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把职业培训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下面的这篇对话,就殡葬职业培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新想法,供进一步讨论时参考。

把殡葬培训提高到与学历教育并重的位置上来

◎ 文 诸华敏乔宽元

一、殡葬业为什么需要高质量的职业培训?

诸华敏(以下简称诸):日前,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我们展现了建设教育强国的灿烂前景;又推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了“构建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新体系,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任务;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开展高质量的职业培训”。这一个又一个重要文件,看似讲教育,其实,与我们殡葬业的高水平发展紧密相关,应高度重视。

乔宽元(以下简称乔):我是“跨界老人”,既是老教育工作者,又俨然是个殡葬人,因此,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年等文件的颁发很兴奋,联想到前一阵子《中国制造2025》,世界上就有人借此制造“中国威胁论”,我认为,一旦实现“教育强国+制造强国”,这两强相加才是真正了不得的,中国才是不可撼动的。这对殡葬业的未来发展的影响同样很大,殡葬服务方式、形态格局等也将发生巨大改变,具有悠久殡葬文化的中国殡葬的国际话语权也将真正确立起来,世界殡葬“对标中国”的时代终将会到来。

诸:殡葬业的发展,人才是基础。在今天,从殡葬职业教育的角度看,重在完善与学历教育“并重”的培训体系,已提到日程上。不然,貌似体量大得很的殡葬业,“内囊”却丰实得不够,人才不足,体格不壮实,大而不强,老百姓不满意,在国际上与人对话,理不直气不壮。

乔:在我国,殡葬服务中的师徒相传式的职业培训由来已久。但严格说来,具有现代意义的殡葬职业培训则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40年来,上海与各省市殡葬界一样,职业培训从零起步,发展较快,相继创下了不少率先和第一,并开创性地对体制外的殡葬服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总体看,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多不足。对标卓越全球城市,差距更大了。人才不足的矛盾日益显化,直接影响殡葬转型的速度。

诸:5G的广泛应用,智能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对殡葬的各个环节带来深刻影响,以往推进缓慢的“殡葬金融”将取得新的突破,“谁动了我的奶酪”这类问题又将重演;传统的火化工作将可在空调室中操纵机器人完成;追悼会可让分散在地球上各地的亲属和朋友同时“参加”,讲话和影像的播放几无时间差,价格又十分低廉;祭扫活动将也将产生新的改变,清明等传统节日将在高科技中展现新的魅力……所有这些,都因现代科技而发生巨大改变,其改变的烈度将高于前40年。因此,职业培训必须跟上殡葬业的突破性大发展。

乔:突破性大发展式的业态在殡葬界早就发生过。1984年后,相继出现殡仪馆、经营性公墓及社会殡葬服务。试问,今天的殡葬岗位工种有多少是40年前的?大约有90%的工种是以前没有的。原有的工种,也发生了大的变化。随之而变的是,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大量涌入殡葬业。上海殡葬人的平均学历原本为小学、初中水平的,跃升为大专层次,并继续提升。上海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本科到研究生等不同专业不同学历的人才,青睐殡葬业的不少。殡葬业的高学历时代正在来临。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改变,并将持续下去,从而对职业培训提出新的要求。

诸:我认为,学历高,不等于懂殡葬,也不等于会干殡葬,即使是学殡葬专业的,也不等于会干现代卓越殡葬。职工队伍迈入高学历时代,如何干现代卓越殡葬?这正是当今面临的问题,因此,单一的学历驱动式的职业教育,已不能满足需求了,殡葬培训的地位正在上升。

乔:各行各业都有人才焦虑,殡葬业也不例外。从中可以理解,为什么应把职业培训提高到与学历教育“并重”的地位上来的深刻含义了。所谓“并重”,就是说,以前重得不够,现在要再加重,加到与学历教育一样重;按照终身学习理念,对有高学历的人,同样要接受培训;曾接受过培训的,过一段时间,还得再培训,接受终身教育,进行终身学习,没有例外。在“卓越上海”建设中,殡葬界一旦迈入高学历时代,应着力加重职业培训的分量、提升职业培训质量,虚不得,慢不得。

诸: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加重殡葬职业培训,已十分急迫了,对在“卓越全球城市”高度上创率先、争第一的上海来说,更是如此。上海殡葬也应在这一历史站位上抓职业培训。高站位,才能有大手笔,量上要加重,质上要提升,升到与“全球卓越”相称。

二、殡葬业如何建设职业培训品牌?

乔:要达到与“全球卓越”相称的高度,必然要求殡葬职业培训打造自己的品牌。在殡葬培育的视角进行品牌建设,是件新事物,需要精心培育。殡葬职业培训属于全员培训、终身培训的范畴,没有人可以例外。可以例外的只有两类人,一是要出局的,一类是要退休了。这表明,这种培训是不会有终结的一天的。因而,在其中培育形成的品牌是“永久牌”;从另一个视角看,中国殡葬不缺人手,不缺人力,但缺中、高级人才。从上海来说,最紧缺的是现代殡葬转型的中、高级人才。因此,殡葬职业培训要与之对应,拉长短板,加快“补缺”,为培养一大批与“卓越上海”建设相适应的、担当现代殡葬转型重任的中、高级人才服务。各地应有各具特色的殡葬职业培训品牌,但“上海殡葬培训品牌”的特色应侧重在培养中、高级人才上,并实行开放,为各地服务,这样的品牌可称“凤凰牌”。

诸:培育“凤凰牌”并不容易。这不可自封的,是要形成“百鸟朝凤”格局时才可算数的。培养殡葬中、高级人才,特别是培训能搏击在现代殡葬转型前沿的骨干人才,必须站在殡葬理论和实践最前沿上进行。由此我想到,多年来,在上海市民政局领导下,持续开展了系列殡葬科研项目,创造了殡、学、研相结合科研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得了不同层次的嘉奖,这是难能可贵的;在体制上,还成立了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和专司殡葬研究的上海市民政局科研基地,创办《殡葬文化研究》并持续20年,编辑出版的殡葬著作60多部,这本身是具有领先水平的。所有这些,应该说,为培育“凤凰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乔:运用殡葬科研成果开展中高级人才培训,既有利于培育催生壮大高水平人才队伍,又十分有利于推动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从而推进由殡、学、研“三结合”向殡、学、研、用“四结合”转变。这或将成为殡葬科研与职业培训相结合而新产生的一大创新。上海殡葬界得天独厚,基础牢固,条件优越,让“凤凰”亮翅是时候了。

诸:上海已取得了不少好经验。福寿园的工作十分杰出,高级公墓经理研修班已坚持多年,面向全国招生,有的公墓经理已参加“复训”了,评价很高。去年,福寿园又成立了生命服务学院,培训内容和范围扩大了,质量水平更高了,构建形成了培训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的格局,在中国殡葬界堪称领先。上海贤恩生命机构,集中在殡仪、葬礼的策划上进行创意、创新人才的培训,也坚持了几年了,具有专业、专题的特点,培训的方法本身也很有创新,让人有脑洞大开的感觉。殡葬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是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与上海理工大学联合进行的,曾有20多人读完了该班的全部课程,经过严格考试有的还拿到了硕士文凭,号称“黄埔一期”,不少殡葬骨干曾是该班学员。但很遗憾,“黄埔二期”没有办下去。因此,殡葬培训的“凤凰牌”该如何培育、“凤凰”又该如何亮翅,是一个新课题,应进行殡葬培训品牌战略研究工作。

三、殡葬业怎样打磨职业培训精品课?

乔:“课”是培训的基本单元,讲好每一堂培训课很不容易。我有大学教授头衔,又有“殡葬研究专家”的光环,还参加了多项殡葬科研,在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殡葬培训班授课中可用以“唬人”。但我的讲课常带有“做报告”的色彩,用以开眼界、提精神、拓思路还算过得去,作为殡葬职业培训,严格说来不达标。那么,什么样才算是高水平的殡葬职业培训讲课?这本身要研究。

诸:职业培训不是学术报告。我国著名思想家于光远对我们殡葬文化研究提出了“雅事俗说,俗事雅说”的“八字方针”,还针对社会上曾流行的一种“深入深出”、甚至故弄玄虚不良学风,强调要“双浅”,即浅入浅出。于老不仅口头上多次对我们说,还留下了墨宝,让我们铭记。这对殡葬职业培训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把培训教本写得很艰深,讲课也“深入深出”,殡葬职工听不懂、学不会,培训效果就不会好。

乔:说实话,做学问达到“双浅”的水平,非常不容易。殡葬培训的“双浅”,则更难了。科普之难也在这里,需要多方面修炼。当然,培训手段也要创新,可让人一目了然。高水平的培训,少不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光电多管齐下,有利于生动表达,实现“双浅”。但这对我们普通高校教师来说,因殡葬类培训往往是“一次性”的,又非本专业之长,因此,就舍不得花时间用手段让课“双浅”。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需要研究改变。

诸:社会上某些专业培训机构的课,让人听了还想听、看了还想看,有一种被“粘牢”的感觉。从中也发现,每堂课的备课,不光是教师在花力气,还有一群人在背后共同努力,有平面制作、动漫、摄影、音响、灯光,各司其职,大量运用现代化表现手段,让一个很专业、很艰深的东西变得一目了然,很吸引人。

乔:艺术家的“精品精神”值得钦佩,值得在培训中学习。为一台好戏,愿耗一生心血,精心打磨,使之成为精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几十年来,我们殡葬培训基本上年年搞,花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少,但能传下来的精品课不多。因此,我们应组织搞“殡葬培训精品工程”,形成课程系列,使精品课传承下去、扩散开来,让培训效果更好、效益更高。

诸:为此,应采用“联合打磨”模式上好每一堂精品课。当下搞培训,外请专家的名气越来越大,等级越来越高,但效果一般般。原因是人家不熟殡葬,不贴肉,不着地。因此,应把名家请到精品课中来,与我们业内人士一起,搞课程“联合打磨”,像艺术家打磨折子戏那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形成一堂一堂精品培训课,并将之制作成录像片子。激活精品课共享机制,运用互联网现代手段,建立慕课制度、学分制度,可让各单位在培训中组织收看精品课,还可在手机里看,到家里去看,扩大受益面,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乔:殡葬职业培训要加重、提质,这是新时代殡葬职业教育的要求。上海殡葬改革是在对标卓越全球城市的大背景下全面深化的,实现现代化转型、高水平发展的,因此,殡葬职业培训工作要有使命感,既要为本市殡葬业人才培养提供培训保障,还要发挥国际大都市的辐射作用、引领作用,率先成为我国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殡葬职业培训基地之一。

诸:新时代要求有高质量的殡葬职业培训,既着力全面提高殡葬职工水平,又着力在破解中高级殡葬人才缺乏的难题中发挥重要作用。重在行动。在落实中央关于职业培训的系列精神中,进一步发扬钉钉子精神,制定殡葬培训发展规划,有目标、有计划、有项目、有落实、有考核,扎实推动培训工作的高水平发展;创新培训工作动力机制,实现动力机制转换,完善殡葬管理类、殡葬服务等类的岗位等级制度,等级高低与工资挂钩,使每个员工争着参加培训,有强烈的内在需求,学有劲头、勤有甜头、干有盼头。

本区域包含主办单位、地址、邮编、工作时间、电话、网站备案号等信息,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版权所有: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邮编:200125 工作时间:9:00-17:00
电话:总机 23111111 网站编辑部:35356321
沪ICP备2021016245号-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8065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013 网站标识 我要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