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为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再出发,指明了发展方向。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殡葬行业作为民生工作重要一环,应当坚持改革创新,做好“三个聚焦”。
本期,我们从改革再出发视角聚焦殡葬文化创新。殡葬文化创新是殡葬改革再出发的重要工作及重要内容之一。在推动殡葬文化的创新过程中,将创新文化内涵注入殡葬服务,进一步促进殡葬行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多次强调“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弘扬红色革命文化、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吸取养料,铸造殡葬文化,以推动殡葬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大力推进现代殡葬文化建设发展,我们应“创”字当先,本期,我们探析了新一轮殡葬文化创新基本途径、文化殡葬视角下的殡葬转型、从革命文化中汲取推动殡葬事业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在上海“四大品牌”建设背景下,打响上海殡葬文化品牌。通过对殡葬文化改革创新的一系列研究,聚焦群众关切,建设更加健康、更加符合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殡葬业。
“创”字当先,大力推进现代殡葬文化建设发展
◎ 文 / 诸华敏乔宽元
一
创造、创新,是新时代的高频热词。各行各业遵照习总书记关于“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的指示,掀起了的创造、创新热潮,欣欣向荣。这种有梦想、肯实干的创造、创新热,同样呈现在殡葬战线上,呈现在殡葬文化建设中。
殡葬活动是围绕逝者“身后事”展开的系列活动。在人类历史演进中,殡葬活动从无到有,并日益向仪式化、规范化发展,越来越演变成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活动。在殡葬活动中形成并日益丰富和规范的特殊形态的文化,就是殡葬文化。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必有其悠久的殡葬文化。创造、创新贯穿在全部殡葬文化史中。没有文化的殡葬,与牲口遭疫后的尸体处理几无区别;而创造、创新匮乏的殡葬文化,如同在现今殡仪馆追悼会上演古傩戏。
中华殡葬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源远流长。这也表明了,中华殡葬文化深蕴着强大的创造、创新力,不仅适应了社会变迁的悠悠岁月,而且也为中华文化绵绵不绝做出了贡献。
殡葬文化重在创新,重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方针,也为现代殡葬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确定了重点任务,明确了方法、路径。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创”字当先,大力推动现代殡葬文化建设发展,是当下殡葬改革“再出发”关键时刻的重要任务。
二
现代史上,我国殡葬文化在发展征途上历经风雨,值得认真反思,这十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总书记的指示。
同中华文化一样,中华传统殡葬文化是以儒、道为底色的。在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后,至隋唐逐步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佛教在我国殡葬民俗活动中又常常表现为儒、释、道不分的情况了。
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在枪声炮火中将西方文化送来了我国,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文化没有像当年的佛教那样被中国化,却一度使中华文化趋向西方化或被边缘化,差一点中断了中华文化的血脉。殡葬文化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这种情况,在“十年文革”中又走向了极端,批判孔子、“打倒孔家店”是当年最时兴的口号。已有计划地布局建设的火葬场,成了单一的遗体火化场所,火化率是上升了,但同时,殡葬却陷入了文化荒漠之中。
人总是要死的。殡葬活动不能仅“以火化为中心”。令人欣慰的是,儒、释、道已融溶于民众的血液之中,因而在民间、特别是我国广袤农村中,依然在明里暗里把中华殡葬习俗文化保存了下来了。
物极必反。广大民众及广大殡葬工作者渴望伟大变革的到来。这一天固然到来了。这就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开始了。殡葬战线同其他战线一样,在改革开放40年中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殡葬界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殡葬文化也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三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以及我国各地相继将火化场转型改制为殡仪馆,把具有鲜明文化含义的“殡仪”两字从正面突出了出来,将火化转变成为殡仪馆多个功能中的一个功能,从根本上动摇了“以火化为中心”的殡葬服务模式,具有文化特色的新服务不断增加出来;殡仪馆礼厅成为殡仪馆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成了公众进行殡葬活动的主要场所;与此同时,相继建立了一批经营性公墓,为殡葬文化建设增添了一支富有朝气的生力军,由此也构建形成了由“殡—葬”两大板块组成的殡葬文化建设体系。
在跨入新世纪前夕,《殡葬文化》(后更名为《殡葬文化研究》)正式诞生了。它是在上海市民政局领导下、由上海殡葬服务中心主办、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不少作者是我国殡葬界一线工作者。这表明,殡葬文化研究正从学者的著作中走出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开始了新的思考、新的探索。《殡葬文化研究》创办至今已有20年了,留下了一千多万文字,其间,还编著出版了《殡葬学科丛书》(20本)、《殡葬实务丛书》(30本)等书籍,成果之丰、影响之大,创造了殡葬文化研究历史记录。
20年的殡葬文化研究遵照了“重在建设”的方针,抛弃了“十年文革”中对殡葬文化“破字当头”的思维模式,针对殡葬业发展的实际,为加快推进殡葬文化建设进行了理论思考,其中的“三大论”十分抢眼:
一是“文化赋予论”。在经历了“十年浩劫”后的殡葬文化沙漠上,如何加快建设殡葬文化?这是当年殡仪馆、经营性公墓建成不久后首先遇到的问题。在总结殡葬工作者早期实践基础上提炼的“文化赋予论”,发挥出了在新实践中的引领作用,一大批富有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江南文化的设施相继建设了起来,并将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建设与文化设施建设紧紧地糅合在一起,无论在钢筋水泥的建筑物上、花草绿树间,还是在主干道两侧,到处洋溢着所赋予的多种文化形态,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赋予论”在殡葬文化建设中广泛运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历史上留下的殡葬文化沙漠很快演变为“文化绿洲”,使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为殡葬单位及殡葬设施建设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奠定了基础。
二是“人生文化保存论”。这一理论是在深化殡葬改革中面对公墓遭遇土地承载力刚性制约而产生的。根据老龄化下年死亡人口的预测,按当时的骨灰保存方式,上海将在不太长的年限内有一半以上的公墓(均为中小型公墓)陷入土地紧缺,传统的“开源节流”方案难以从根本上摆脱现实困境。理论创新势所必然。面对这一严酷的现实,对早年流行的只重视不保存遗体及骨灰的“殡葬二次革命论”的理论偏颇进行了揭示,强调重在保存逝者用毕生创造的人生文化,以实现人生文化的世代传承,用以引导公众摆脱保存遗体、骨灰的传统纠结,以减少推行火化阻力,推广采用“少占地”“微占地”“不占地”葬式,并自觉将逝者的人生文化转化为不断沉淀、富集、增值的生命文化教育资源,让殡葬单位及殡葬设施转型为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推动新一代教育型殡仪馆、教育型公墓的诞生。
三是“魂、体、形三位一体论”。长期来,殡葬连同殡葬文化,在社会上遭到冷落甚至歧视。但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化,殡葬文化走出典籍文献、走出书斋后,在殡葬活动和殡葬服务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活力,社会地位也有大的提升。殡葬服务单位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也不断提高,并提出了为之进行系统的文化战略和文化策划研究的需求。在此过程中不断叩问:殡葬究竟是什么?殡葬服务究竟是什么服务?这是涉及殡葬活动及殡葬服务本质之问。只有正确回答这一问题,才能正确地确定文化战略方向、明确文化战略任务、制定文化战略举措,塑造和展现富有特色的文化形象。于是“魂、体、形三位一体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明确指出了,文化既是殡葬之魂,又是殡葬之体、殡葬之形,所谓“殡葬本质上就是文化”“做殡葬就是做文化”就是这个意思。铸文化之魂,强文化之体,塑文化之形,实现魂、体、形的三位一体,克服“三脱离”“三张皮”现象,这成为殡葬单位和殡葬服务发展的新境界。文化的“魂、体、形三位一体论”被广泛应用于殡仪馆和公墓的殡葬文化战略制定和文化策划实践之中,大兴文化,以殡兴文,以文化殡,取得了不少富有意义的成果,涌现了一大批高知名度、高水准的殡仪馆和公墓。
四
新时代,新气象,新篇章。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时刻,我国广大殡葬工作者要“创”字当先,进一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的指示,为构建新时代殡葬文化理论实践新体系,推进殡葬改革不断深化而努力。
一是传承传统,厘清殡葬文化的中华文化基因。没有中华殡葬文化的理念体系,就难以构建中华殡葬话语体系。殡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念体系虽有特性,但离不开中华文化理念体系的母体。因此,我们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主动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去,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理念、精神、美德等的不同层面具体内容,正确揭示其在有关殡葬文化中的具体内涵,搞清楚在核心思想理念层面上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在中华传统美德层面上的天人相通、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慎终追远等,以及在中华人文精神层面上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在殡葬文化中的具体表达,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殡葬文化理念体系基本形成,在殡葬改革中进一步展现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二是拉长短板,大力推动殡葬礼仪创新。殡葬礼仪创新不足,成为当下殡葬文化发展中一块短板。为此,首先,要科学对待传统殡葬礼仪,既不搞复古泥古,照抄照搬“古式”,也不搞“破字当头”,简单否定,既不搞文化苍白的简陋、独一、浅薄,也不搞奢华、烦琐、粗俗。其次,要突出一个“创”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性传承,创新性转化,不断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大力运用现代表达形式,加以充实、完善、提升、发展,形成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以先进文化为取向的,涵盖殡、葬、祭、传等各个环节的,富有仪式感的,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现代殡葬礼仪体系;三要在殡葬礼仪创新中,创造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使仪式感更丰富,而且使许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从而使礼仪过程饱含及彰显逝者人生经历、人生价值内容的过程,实现在高水平上的仪式、内容的辩证统一。
三是“创”字当先,构建新时代殡葬文化理论实践体系。殡葬文化是最需要创新发展的领域。采取措施,认真落实“创”字当先的方针,在殡葬文化领域尽早实现“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不断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教化、陶冶情操的作用;要深入开展文化服务,全面推进殡葬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运用富有中华文化传统特色的书画、雕刻及诗赋、对联、挽词、悼文、仪式等,表达对先人、逝者的礼敬,在殡葬活动各个场所及殡葬活动各个环节中,形成体现生命尊严、弘扬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浓厚氛围;要充分依托清明节等多个传统文化节日,利用公众参与高、社会关注度高、信息传播面广等的特点,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公众喜闻乐见、体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活动,大力宣传殡葬文化建设发展成就,形成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殡葬文化的宏大力量;要大力运用现代高新技术载体,广开传播渠道,让蕴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人死后最值得存留的东西是什么”等一类的涉及生死观、殡葬观的根本问题挑到明处来,展开公开讨论,引发人们对殡葬文化创新的更大关注;要在“创”字当先的新视角上,重新审视殡葬文化建设的“文化赋予论”“人生文化保存论”和“魂、体、形三位一体论”等“三大论”,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殡葬工作者建设殡葬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疏理,深入研究,分别编辑出版图书,精心培育创新之源,激发动力、增强活力、释放潜力,催生源头创新,构建新时代殡葬文化“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理论实践新体系,兴起殡葬文化建设新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