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域包含无障碍工具条打开按钮,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2019年第3期
新时代殡葬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则
2019/09/11 10:44:09

◎ 文 欧阳敬一

近日,殡葬业掀起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热潮,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勤皓撰文“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全面推进特大型城市民政事业发展”,深刻阐述了民政事业具有政治性、时代性、人民性。这一原则对我们殡葬行业启发尤深,意义重大。作为民政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殡葬事业关乎民众的死有所葬、逝有所安。死葬问题是人生中,生长老病死系列民生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关乎人生的完美结局,关乎逝者的后事处理是否留下遗憾;死葬问题是“逝者一个人,影响一大群”的社会问题,民众历来对此十分关注;这还是一个“第一次就必须把工作做好”,要求零差错。死葬问题又是一个死者亲属们处于极度悲哀的心理状态,对殡葬服务质量极为敏感,要求又特别高的问题。作为民生服务行业之一,是极具特色的民生服务事业。

朱勤皓把民政事业的原则与特点概括为“政治性、时代性、人民性”,含义丰富,见解精辟,意义重大。这是学习习近平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阐发。本文拟就在新的历史时期,上海殡葬业如何理解民政事业原则与特点,推进改革与创新,进行讨论。

一、实施一系列暖心工程,凸显殡葬业的政治性

习近平多年来,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讲话中一再强调民政工作的政治性内涵。2018年4月24日至28日在湖北考察时,习近平语重心长地指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抓起……”这段含义深邃而又浅显明白的讲话,不仅肯定了民政、民生问题的政治性内涵,而且是“最大的政治”,这足以让我们对自己的事业予以足够充分的认识。我们经常强调的党的路线方针、党的政治原则、理想信念固然是政治,而最终落实落地落细的却是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习近平强调民生的政治性时,还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只有牢固树立这一观念,才能把“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得到真正的落实。因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生育、抚养,就业养老、死葬等确实是琐碎、分散、平常的。但亿万个普通百姓的民生汇聚成的便是整个国家,所以民众的小事,小中有大。

习近平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改善民生,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这本来就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岂不是“最大的政治”?所以,习近平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朱勤皓秉持这一思想,在文章中指出:通过民政的暖心功能,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突显民政的政治性,关心群众的疾苦,把群众从艰难困苦中解救出来,这是我党历来的宗旨和一贯的作风。过去革命战争年代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如此,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继承优良传统,依然关注民生,不断提升民政事业的发展能级。

时代在发展,人民所面临的民生、民政问题的具体内容和困难程度也大有不同。但把民生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始终关注的焦点并努力解决之,这一立场作风没有变;通过解决民生问题维系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鱼水深情的政治信念没有变。党和群众的密切关系、深情厚谊,不是存在于抽象的政治定义中,而是见诸为增进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行动中,激荡于群众每时每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民政民生便是最常见、最普通的领域。朱勤皓从政治性内涵来解读民生事业,既哲理深邃,又浅显明白,让人记忆深刻。

殡葬业为更好地突显民政事业的政治性,应尽可能地实施多种形式的暖心工程,充分发挥殡葬业的暖心功能,把殡葬业打造成有温度、有广度的行业。殡葬工作者深知这个暖心事业的重要意义,把自己视为“慰灵使者”,群众也亲切地称殡葬工作者为“慰灵天使”。许多殡葬组织把自己的服务理念概括为“让逝者得安息,让生者得慰藉”,这其中也包含着浓浓的暖意。

死亡本来是个体生命的必然结局,是个人和家庭的遭遇。个体逝世后的丧葬活动是家庭和亲属的行为。但殡葬业倾情尽力地夯实筑牢殡葬服务的托底保障网,这一举措反映出的是党和国家将个人和家庭的丧葬行为纳入到社会关注的层面,从社会角度对民众的丧葬活动给予道义和经济的支撑。这无疑是殡葬业对民众所能提供的最大、最有效的暖心工程之一。

朱勤皓在总结民政工作的政治性时指出:“民政工作本质是做人的工作,是为群众服务的工作”,要坚决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的要求落到实处,聚焦百姓期盼,从基层着手,从基础抓起,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让老百姓“找得到方向、入得了门槛、办得成事情”。

二、托底保障与满足多样化需求相结合,充分体现殡葬业的时代性

朱勤皓的文章中,对民政的时代性作了根本性的概括。这就是: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夯实筑牢托底保障网,体现民政的时代性。这一表述,指出了民政事业时代性的三个重要内涵。

其一,时代性就是要洞悉时代特点和新时代的要求,时代正在赋予我们民政事业以新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我们应自觉领命,主动接受,勇于承担。

其二,我们所处的时代坐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这是时代的历史定位和基本特征,也是从事民政事业的基本遵从。所谓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必须以此为依据。

其三,筑牢托底保障网是这个时代民生事业最根本的任务之一。党和政府并不因为小康社会的到来,而对民生的托底保障而有丝毫懈怠,而是相反,更加关注并努力“夯实筑牢”这个网,原因在于担心个别人的民生问题照顾不到,发生困难。民政事业这一时代性特征同时也是政治性、人民性的共同体现。

民政事业时代性的这一表述,完全适用于殡葬事业的现状。

充分认识殡葬事业时代性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从党和政府有关时代的综合论述、结论入手,这是认识时代问题最根本的依据,二是要从殡葬事业正在进行的行业改革、创新发展的现状入手,细化、显化时代的具体特征,以便行业工作者精准地把握行业发展的进程。为此,我们应特别关注殡葬事业创新发展中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我们正处于对生态环境日益觉醒的时代。近100年来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世纪初,人类还以“我们应该向自然索取”为口号,以善于向自然索取为荣。到了1971年,斯德哥尔摩会议上发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警世格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此后,企业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生活消费纷纷提出了绿色、生态、可持续、低碳、环保等一系列新概念。殡葬业虽不是最早提出绿色理念的行业,但21世纪初,上海殡葬业也不失时机地倡导绿色殡葬,并始终把节地、绿色、生态、环保作为殡葬改革和发展的首要目标任务。一系列殡葬改革无不为此而运转。如今,不仅是殡葬工作者,即使普通老百姓也清醒地认识到进入了绿色消费时代、绿色殡葬时代。遵循时代要求,按殡葬条例开展殡葬活动,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是我们正处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与摈弃传统陋习双向努力的时代。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丰厚。但文化积淀良莠混杂,既有值得弘扬继承的优良传统文化,也有糟粕、陋习,不应传承,还应摈弃。在新的时代,在殡葬文化的激浊扬清方面,更应双向发力。这种双向发力,即既弘扬优秀传统殡葬文化,又抵制丑陋殡葬习俗的工作已充分体现在我们新型的民政、民生服务中。唯其如此,才充分彰显现实民政事业的时代性。

三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依然是殡葬事业和殡葬服务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在解释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时,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既向民政事业提出了新的任务,又决定了民政事业、民生服务不能强行拉到同一水平上,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针。殡葬改革与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今后一个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服务领域的常态,既要补齐短板,又不能忽视短板在现实中的存在;发展不充分,既为我们提供了改革发展、创新转型的空间,也激励着殡葬工作者向进一步充分发展的斗志和决心。

四是殡葬业作为服务民生的行业之一,始终要坚持先进殡葬文化的引领。时代进步了,民众许多社会意识提高了,殡葬组织的服务能级提升了,殡葬设施也更加完善了,这一切似乎淡化了先进殡葬文化引领的巨大作用。情况绝不是这样,相反,时代越进步,越是需要更积极、先进的文化思维,开拓殡葬服务事业的新境界,开辟新的策源性创新。这是新时期殡葬服务事业时代性的必然要求。

三、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殡葬服务实处,体现殡葬事业的人民性

朱勤皓的撰文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贴民心,保民生,强化民政的人民性。”这是对民政的人民性言简意赅的解释。

说到人民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民政事业要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民政事业做得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即符合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另一方面民政事业的人民性应表现为每个老百姓对民政服务事业的切身感受。要让老百姓感受到“贴民心、解民意、保民生、纾民困”,切身感受到民政事务不再是烦心事、忧心事、难事。民政事业的人民性主要体现在民众的切身感受上。

如何强化殡葬服务的人民性?这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第一,与时俱进地提升殡葬服务的人性化水平。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又莫过于解决人死后,应该留下什么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人的身后遗存,人生留珍,是人生的最有价值的课题。要坚持和引领人们身后留下有价值的人生文化,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后世、对子孙最有价值的贡献,也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最大的关怀。对人生最有价值的人生文化的留存,是殡葬业对逝者真正的人民性的体现。光有对逝者骨灰的埋葬是不够的。所有逝者的骨灰都是同质的,它不是作为人的根本特质的体现,只有逝者的人生文化才是个个异彩纷呈,无一雷同的。作为人类曾经的一员,保留人生文化本是逝者最根本的追求。所有碑石其实是无法流传的,只有文化,人生文化才可以广泛流传,并绵延久远的。

第二,要从供给侧改革发力,满足各个层次民众对殡葬服务的合理需求。

托底保障,并以严密的网络化管理措施将每一个经济困难者或弱势群体、孤老无助者纳入逝有所安的保障范围,这仅是殡葬事业体现其人民性的一端。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殡葬消费需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我们既要满足人民低端殡葬服务需要,也要满足中高档民众殡葬消费者的合理需要。这既是前述的殡葬事业的时代性特点,也是其人民性的显著特征。

第三,要充分推进殡葬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殡葬服务进社区)。

我国大中型城市殡葬设施集中度较高,这虽然有利于提高设施利用效率,但作为殡葬服务需求一方来说,却拉开了与民众的距离。人民性,应包含着民众获得殡葬服务的充分性、及时性,便捷性。由于城市中殡葬设施的高集中度,使这些特性无法充分体现。殡葬服务进社区(遗体处理业务例外),可以使若干殡葬服务在社区就近解决,更好满足民众需要,是民政事业人民性的又一体现。

本区域包含主办单位、地址、邮编、工作时间、电话、网站备案号等信息,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版权所有: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邮编:200125 工作时间:9:00-17:00
电话:总机 23111111 网站编辑部:35356321
沪ICP备2021016245号-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8065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013 网站标识 我要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