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域包含无障碍工具条打开按钮,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2019年第3期
殡葬短板究竟短在哪儿?——采访本刊顾问乔宽元教授
2019/09/11 10:36:02

□ 编辑部□ 乔宽元

问:今年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第一年,各省市也正开始“十四五”规划研究,部署编制工作,强调既要站高望远又要务实可行。殡葬事业是重要的民生事业,您曾参加过有关规划工作,对此有什么想法?

答:规划很重要,但研究编制要规范。殡葬活动是全社会参与的活动,作为特殊的文化活动,其参与者总人次比到电影院看电影、到剧院看戏的要多得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平心而论,我们殡葬在规划体系中的位置较低,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够。殡葬规划层次不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共同来解决的难题就久拖不决。因此,要有高层次的殡葬规划来保证。

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殡葬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这在规划中应如何评价?

答:在规划中对成绩的评价要确切。比如,像上海等好多城市和地区100%实现了遗体火化,在全国达到了50%,这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但这50%的数据可能不准,既然非火化地区允许遗体葬,就该将其火化率单列开来,不宜将火化区与非火化区混在一起计算,易产生误判。如是单列,我判断,我国火化区的火化率已达85%以上,但需要证实,这对殡葬规划很重要。

问:作为殡葬规划,更应重视巨大成绩背后的短板。你认为,短板是什么?

答:短板要抓准。短板暗藏在成绩背后。火化率不能说不高,但能耗高、污染高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火化能力也与老龄化下年死亡人口增长的状况不相适应;生态节地葬的推广成绩也是很大的,但与土地稀缺的状况仍不相适应;现有安葬设施与几千年形成的“入土为安”的观念不相适应,如此等等,这些都是短板。但我认为,这些短板是比较容易解决的,真正的短板不在这儿,而在文化上,可称之为“文化短板”。

问:改革开放以来,殡葬文化板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绩巨大,你为什么仍说是“文化短板”?

答:这是个好问题。其实,长与短是相对的。与40年前相比,殡葬文化这一板块长长了,大大长长了。但与殡葬业的其他板块相比,还是短了;与其他行业相比,明显不足;与深化殡葬改革的高目标相比,问题不少。与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实现“文化兴国”的要求相比,差距更大。“文化短板”由此而来。

问:“文化短板”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文化短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公众殡葬活动中,二是在我们殡葬服务中。公众殡葬活动中存在着重物质、重形式的倾向,有的地方还比较突出,农村又比城市突出;在我们殡葬服务中,文化服务较为薄弱,文化服务板块和相关规范基本没有形成;在遗体处理等传统服务中,也频显文化匮乏的状况。殡葬服务对公众殡葬活动具有引领作用。文化服务的薄弱,难以有力扭转公众殡葬活动中的重物质、重形式倾向。殡葬服务一旦停留在简单满足公众“重物质、重形式”的需求上,就陷入了传统旧路。因此,在殡葬服务领域不能只提“满足需求”,而要强调文化引领作用。

问: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在北大清明演讲中,强调了“两个转变”,而且把它提到了实现“逝有所安”的高度,其意很深啊!

答:是的,“逝有所安”是殡葬服务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国家全面推行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延伸。“死有所葬”是几千年来的民众愿望。在党的领导下,这个“千年愿望”,我们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实现了。在新时代,应有体现新民声、新民心,又与国情相适应的新目标,这就是“逝有所安”。这也是新时代殡葬界的新任务、殡葬人的新使命。但是,“逝有所安”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两个转变”。

问:王司长要求把“逝有所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这是否意味着也要加快“两个转变”?

答:我赞成这个判断。无论是公众殡葬活动,还是我们殡葬服务,都要加快实现“两个转变”,这既是新时代实现殡葬业自身质量型、内涵型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殡葬活动、殡葬服务与社会经济转型相适应的需要。

问:为什么“逝有所安”的口号比传统的“死有所葬”更具高度了?

答:“逝有所安”,既更具高度,也更具温度,很暖人心。一是把死者称为逝者,表面上是称呼的变化,实质上是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还兼容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群体对死亡的不同理解,体现了可贵的和合性与包容性;二是用“逝有所安”取代“死有所葬”,不仅仅是提法上的简单改变,而是提升了一个层次,体现了新阶段殡葬改革新目标、新任务。葬,是遗体、骨灰的安置,“入土为安”仅是葬的一种方式。但“逝有所安”的涵盖面更广了,要求更高了。不仅是指逝者的物质层次(遗体及骨灰)的处理和安置,而且还指精神层面的安置、安放——神安。这既涉及逝者的,更涉及我们活着的人们。当下,社会中有一种焦虑心态,有点心神不宁、浮躁不安,一个偶发因素,就可能酿成一个大事件,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我们殡葬工作虽不是解决问题的万应灵药,但在特殊情况下,只要一声召唤总能冲在第一线。然而与“逝有所安”新要求相比,尚需进一步努力。逝者西去,留存下的遗体,却很快就腐烂了,留存下的骨灰,又千人同一,最为珍贵的人生文化,却没给他留存下来。请问:逝者如在天有灵,能安吗?活着的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能安吗?从中即可发现,以往的殡葬活动和殡葬服务中“文化短板”究竟短在何处了。这就涉及人死后“该留存什么?不留存什么”的根本问题。

问:这就是王司长强调的“人生两问”?

答:是的。必然会触及这一根本性问题,这应是“殡葬学”研究的一个根本问题。有的人家,老人逝世,尸骨未寒,吵着分钱分房,全然忘却了老人的恩德。更多的是纠结在遗体(骨灰)有形之物的处理上,或是偷着土葬,或是大操大办,或是大碑大墓,但对逝者精神层面的或人生故事没有多少兴趣。这不是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现象,成了一种社会倾向。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这种倾向有增无减,不仅更多消耗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滋生了陋俗、庸俗、低俗之风,又让面广量大的中低收入群体萌生了“死不起”的焦虑。这已成为殡葬改革中落实“文化兴国”战略必须解决的课题。可见,“人生两问”,确实该是提高调门的时候了!

问:这些问题早已存在,应该说是老问题了吧?

答:的确是个老问题,颇为沉重。我们是背着老问题迈入新时代的。在新时代“再出发”中,再这样走下去,会越来越沉重的。因此,要强调殡葬转型、服务方式的转变。过去,我们自觉不自觉把殡葬业定位在遗体(骨灰)处理上,强调了“死有所葬”,而忽视了“逝有所安”,到了一定的时候,积累的问题就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突出,个别地方已十分尖锐。这表明,旧的发展模式遭遇发展瓶颈了,不能再这样走下去了。比如上海,墓地存量少得可怜,扩地空间几乎为零,土地承载力刚性制约不断增强,墓价一再高企,民有所呼、民有所盼啊!

问:殡葬转型,既包含社会殡葬活动转型,也包含殡葬服务转型。殡葬业是服务业,我们殡葬界能“自转”得了吗?

答:这或是王司长专程到北大去面向社会作演讲的重要原因,提出了“人生两问”,以打破行业局限;这也是我希望高规格编制“十四五”殡葬规划的重要原因,以提高层次。我常看到新媒体报道表扬某地整治乱埋乱葬的重大行动,战绩辉煌。搞这种行动,确实要有魄力的,承担很大的压力,值得鼓劲,但社会成本很高。这是疏于日常管理带来的,问题成堆了,积重难返,只好过几年再来一次大整治,有点儿震撼。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殡葬管理的真功夫,应体现在日常的、悄然无声的祥和氛围之中,不宜搞运动式整治。不然,我们就老是在原地打转,复制老问题,再用老办法解决。

问:上海等地的日常殡葬管理是很有一套的,也很严,然而,深藏的问题也正在凸显出来。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是社会变迁中发生的问题,但“根子”体现在“人生两问”中。人们的意识往往滞后于已经变迁的生活,殡葬理念没有跟上社会的快速发展。由此也表明,无论何地,先发达地区还是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都应致力于把“人生两问”这一根本问题回答好、解决好,避免经验式的“问题——对策”传统套路,在加快“两个转变”上下功夫,驱使“身后事”中令人纠结的窘事逐渐淡出,充分实现“逝有所安”的目标。

问:你认为,“两个转变”的实现需要多长时间?

答:决非在朝夕之间。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在殡葬系统中,文化服务既是一个快变量,又是一个慢变量,更是一个主参量。说是快变量,以上海为例,近20年来,殡葬设施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快速变化,显示出“文化赋予论”的效用,具有快变量的特征;然而,100%不保存遗体已有30年了,可保存人生文化服务迟迟没有跟上,殡葬的教育功能没有显化,具有殡葬特点的生命文化教育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既没淡化、更没淡出保存骨灰的习俗。可见,“人生文化保存论”的效用体现得缓慢,具有慢变量的特征;如是以“文化为魂、文化为体、文化为形”的“三位一体论”为视角,来审视殡葬活动和殡葬服务,与我们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问:为什么说文化服务又是主参量?

答:殡葬活动是需要服务的,在当代,殡葬活动更离不开殡葬服务。殡葬文化服务作为主参量,应贯穿在殡葬活动的全过程中,影响殡葬活动的进程,决定殡葬活动的性质,产生重大的明明德效用。往远了说,2000年前孔子就有着殡葬服务的经历,他所从事的殡葬服务可归结到文化服务的范畴。有的人不理解“大圣人”为何去搞殡葬服务,对此,孔子的学生曾子则说得十分明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个“矣”字,意思是说“就是为了民德归厚”。可见,殡葬文化服务古来就很受重视,很有高度的,这可是中华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啊!由此也可见,把殡葬文化服务当作主参量毫不为过。

问:你是否认为:“人生两问”,也意在明明德?

答:明德是光明之德、向上向善之德。明明德,就是要通过殡葬文化服务,让人们清晰地知道什么是明德。强调殡葬文化服务就是要凸显殡葬业的魂。殡葬人天天与逝者打交道,是最先能悟透人生、悟透死亡的,应是有这个高度的。

问:很多人认为,搞文化,要求高,很烧钱,难赚钱,一时也看不到政绩。对此您怎么看呢?

答:文化是塑魂的事业,千万不可以赚钱为目标。人死后,全家悲恸,殡葬人如让孔方兄打头阵,从文化的视角看,即使赚钱了也是败仗,在丧家的伤口撒盐,让人更痛。但应当指出,在殡葬界,大凡搞文化建设,没有一家吃了亏的。福寿园兴红色文化、永福陵园兴志愿军文化、滨海古园兴海葬文化、海湾寝园兴知青文化、松鹤园兴中华传统文化,都是成功的案例。一分投入,十分收获。可以说,很少有这样的领域,只要努力兴文化,就必定有回报。这是由殡葬自身的文化属性决定的。因此要大胆鼓励,增加文化投入。

问:你举的案例大都是文化公益范畴的。而且经费投入都不小,又是很难直接赚钱的。为什么你却说有回报呢?

答:回报,既有善报,也有钱报。直接赚钱,这是做买卖,不是做文化。要来钱快,只好请“阿凡提种金子”,把一锭金子埋在地下,只要念个咒语,第二天就长出一箩筐金子来。这是最快的,但这是骗术。做文化公益决不能以赚钱为目的,但图个名也是可以理解的。旧时财主给穷人捐棺材、建义冢,既得了个善人名声,也得了个平安。在中国,这种故事很多,是个好传统。但今天,时代不同了,我们殡葬人搞文化公益,要着眼高远,意境深邃,不仅政府会支持你,社会公众也会夸你,赢得了好口碑,使潜在客户快速向目标客户转化。殡葬业的这个特点很明显。

问:这是否就是“文化服务是快变量”的典型案例?

答:是的。可是,我们又惊奇发现,在土地刚性制约下,繁荣了20、30年后,突然发现公墓土地存量不多了,身处几近断崖式危机中;于是,试图用价格杠杆来调节,驱使墓价一路飞涨,又出现“市场失灵”的窘况。这种“殡葬困境”令我们学者冷静思考。根子何在?我认为,就在于没有正确回答好“人生两问”。“人生文化保存论”的提出,力图推动传统服务模式的根本转变。这需要整个殡葬界的共同努力,合力开展文化服务,把主力由保存遗体(骨灰)服务转移到保存人生文化服务上来,以此为主线带动殡葬文化服务群的形成,使殡葬文化服务成为殡葬服务各板块中的主板,在整个殡葬业中文化服务成为主业,创新塑造殡葬的文化主魂、文化主体、文化主形,在高层次上,让社会公众围绕保存、传承、弘扬逝者人生文化的主题开展殡葬活动,展现人生价值和意义,扭转重物质、重形式的不良倾向,共破当下“殡葬困境”,让历史创造者的人生文化在世代更迭中日益丰厚起来,转变成为家庭文化、乡土文化、城市文化中的一个主要形态。显然,这一转变,非同小可,根本动力何在?来自创新。

问:你一口气说了“九个主”,难度好大,确实需要解决动力问题。从这个视角上重温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着重要求我们殡葬界“再创新”,其意确实深刻啊!面对改革转型的难题,“再创新”要达到怎样的高度呢?

答:殡葬改革在“再出发”中如不“再创新”,就会原地踏步。殡葬转型决不能靠小修小补完成的,“再创新”的重要性由此而见;上海正阔步迈向卓越全球城市,唯有“再创新”才能在殡葬转型中达到与卓越全球城市相适应的水平。上海殡葬中当今遇到的问题或是内地未来将出现的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再创新”应具有率先的、原创的特征。上海殡葬应重在“创新源”的培育和建设,用建设特区的勇气与毅力,催生创新含量很高的原创性“再创新”的成果诞生、发育、推广,以期在“两个转变”中发挥关键作用。这将经历磨难,有时也会很痛苦。

问: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许多行业以及企业都在经受转型的阵痛,有时是壮士断腕之痛。如何克服这些痛呢?

答:殡葬转型势在必行,阵痛也必须承受啊!新中国成立以来,殡葬转型已有几次了,次次有阵痛,但都挺过来、闯过来、转过来了。今天的殡葬转型是彰显殡葬的文化本质的转型,与前几次相比,内涵深刻,难题较多,耗时较长,进程较为曲折。然而,当下所具的有利条件却是前所未有的。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一定要发扬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钉钉子精神”,保持定力,攻坚克难,“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更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牢记于心:“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

本区域包含主办单位、地址、邮编、工作时间、电话、网站备案号等信息,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版权所有: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邮编:200125 工作时间:9:00-17:00
电话:总机 23111111 网站编辑部:35356321
沪ICP备2021016245号-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8065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013 网站标识 我要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