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李留义
一、人民健康“最后一道防线”的基本认同
在这里所谈的守护人民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指殡葬业和殡葬人以及他们在应对疫情过程中为防止病毒扩散而做出的消灭携带病毒遗体等方面的努力。具体表现为,在科学、安全操作的基础上,对携带病毒或有可能携带病毒的遗体进行最大限度地控制,最大程度地阻断病毒的扩散,防止疫情的蔓延。这次新冠疫情,使我们对殡葬业和殡葬人有了新的认同。
面对“疫情”,我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上下一盘棋,各行各业齐心协力共同“抗疫”。很多同胞在疫情中失去了生命。面对逝者,我们在痛定思痛的同时,还必须理性地对待和处理逝者的遗体。在一些人看来,遗体处理也许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对殡葬人来说,这不仅仅是处理逝者的“后事”,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的担当。殡葬业作为守护人民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殡葬人作为在疫情中默默坚守的团队,背后的那份重要性和艰辛却鲜有人知。
当前,国家正在不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把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新冠疫情来袭再一次考验着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能否有效地联防联控,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能否得到保障,直接关系到国家健康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它既需要党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国家宏观卫生健康政策的引导,更需要各行各业的密切协作。殡葬业客观上作为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担负着遗体处理等职责,发挥着卫生管理中的“闭环”功能。所以,殡葬业在疫情中维护人民健康的职责和功能不可忽视。
二、人民健康“最后一道防线”重要性的彰显
殡葬业作为人民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以其特有的职责功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稳定人心的防线。面对着疫情中的逝者,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染病遗体应如何安全有效地处理。面对这样的遗体,应该怎样运输、处理,防护措施如何做到万无一失,对殡葬人而言确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果不能科学安全地处理遗体,病毒就可能会在未知的情况下散播,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也正是国家高度重视高度关注疫情逝者遗体处理的原因所在。所以,殡葬业作为健康卫生安全工作“闭环”,就显得尤其重要,殡葬人的工作就显得极其关键。事实证明,殡葬人以他们的实际行动打消了大多数人的顾虑,为人们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心理防线。
(二)保护健康的防线。人们从来没有像在疫情中那样去关注健康与卫生。对生命的珍视也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凸显出来。在疫情下,做好卫生防护,这多半涉及健康卫生的管理,它包括了个人及社会层面。当指涉到社会层面时,卫生健康问题就体现为一个动态的大健康体系。殡葬业作为社会大健康系统中的一环,承担着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工作,即遗体的处理等一系列工作,如遗体运输的安全性、消毒、防腐等。总而言之,殡葬业依托科学专业的操作,在可控的范围内,消灭了可能的病毒危害,为人民健康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生命环境、构筑了可靠的健康防线。
(三)应对生命风险的防线。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了风险社会,人们的生活以多种不可预估的形式被置于风险之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生命健康的安全风险。人是社会的人,时刻都处于一种关系网之中。人的生命就是一种社会生命。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想当然地脱离社会“大生命”。所以,在风险社会中,个人的生命境况就与社会的风险密切相关。当一种病毒传播的风险发展为社会疫情时,社会能否做到联防联控直接关系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安全。降低这种风险需要不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而殡葬业就处于应对风险链条中关键的最后一环。殡葬人能否把处理感染病毒遗体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坚守好这一风险防线,也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安全与个人的生命安全。
三、人民健康“最后一道防线”守护路径的探索
在阻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殡葬业和殡葬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环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殡葬业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的一些短板。为将来更好地开展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应当不断培养“风险意识”。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让我们重新审视“风险意识”“危机意识”等。如果着眼于这场疫情,首先就应具有一种“疫情意识”。也就是危机意识在疫情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即表现为应对疫情的一种紧急感知和应变意识。对于突发的疫情,如果我们没有强有力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就很难有效地加以应对。这种风险意识的培养,具体看来,就需要以未来筹划做前导,以责任担当做基础。概言之,风险意识意味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心理“预演”,又表现为一种“未来意识”。当真正正视和树立危机意识的时候,我们要以责任使命感为基本前提,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否则,危机意识就只是一种抽象的心理活动而已。殡葬人作为生命安全最后一道防线和守护人民健康的最后一“环”,更需要一种危机意识,稍有纰漏,就会走入一“环”不慎、全局皆输的境地。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意识、制度、物资储备等层面,做充分的准备,增强“风险意识”,提升抗风险能力。
(二)加强应急协同能力的培养和联防联控体系建设。面对疫情的突袭,人们的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染病逝者的遗体处理,给殡葬业和殡葬人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成为殡葬业和殡葬人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因为这是在特定的社会境遇下的特殊使命,事关健康中国,关乎人民健康。所以,殡葬人不仅要有危机意识,更要有过硬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这种能力是殡葬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必备素质。也许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实然存在,也无法预测生命风险到来的确切时日,但完全可以培养应对这些未知风险的能力,这是生命守护意识的凸显,也是风险社会对殡葬人提出的时代要求,因为殡葬人必须要面对风险带给某些生命的“终结”。同时,对付疫情仅仅凭借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单位的力量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抗击疫情本来就是一个协同的问题。所以,殡葬人的应急能力若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就必须建立健全联防联控体系建设,依托殡葬业、社区、社会组织等。并且把这种应急协同能力培养和防控体系的建设不断常态化,落实到实践中,深入到居民意识中。把殡葬应急工作和常态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双管齐下。
(三)构建数字化应急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生命逐渐被数字化所标示。所以,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也就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随着疫情再次被凸显出来。为了有效阻隔病毒的传播,人们自觉居家隔离,实体的空间交往迅速被网络交往所代替,人们在网络空间里,依靠信息技术诠释疫情下生活的另一种样态。疫情下殡葬工作更是面临着隔离病毒的问题,如何让感染新冠病毒的遗体处理能有效做到信息对称、各项工作无缝对接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时,应急信息平台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应急信息平台中,殡葬工作者可以准确地定位疫情中的重病患者,对他们的病情时时关注。在充分掌握患者信息的基础上,就可以使得殡葬工作者有充分的时间应对最坏的情况,以充分的准备做好工作安排。做到以信息赢取时间,以信息争取速度。放眼未来,我们应把掌握信息作为应对突发疫情的必要准备,应把数字化殡葬工作作为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
(四)建设心理抚慰平台。疫情的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甚至给一些家庭造成了丧亲之痛。面对不幸的家庭,作为守护人民健康最后一道防线的殡葬人,更应勇于承担起为逝者家属提供哀伤抚慰职责,筹建一个心理抚慰平台,防止心理危机导致的次生灾害。首先,殡葬等相关行业能积极地筹建心理抚慰信息平台,并借此慰藉平台进行信息发布,让有哀伤需求的丧家能通过合适的渠道获得信息,使得哀伤服务需求与供给在信息沟通上保持畅通,从而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丧家负面情绪的产生。其次,构建线下与线上心理抚慰的队伍工作平台。心理抚慰平台的有效运作依靠的是团队的力量。所以,应充分发动殡葬行业、社区以及社会志愿者组织等相互配合、有效合作,能及时掌握遭遇丧亲之痛的家属信息,并及时与丧家建立有效沟通,并根据丧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哀伤服务方案。同时,做好线上的配套方案,以配合在线下不能完成的事宜,如建立与丧家线上的即时联系沟通,提供一些家庭心理咨询专家或治疗师的帮助。最后,运作心理抚慰平台的过程中,注重哀伤服务的方式方法。面对逝者家属,我们必须本着温情和适宜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做好哀伤陪伴,入情入理地应对逝者家属因亲人的逝去,所产生的心理、社交和思想等方面的哀伤变化,正确把握哀伤周期,协助丧家正确的认识哀伤,让丧家在接受外在哀伤服务的同时,进行自我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