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刘严宁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以其方便的公共服务设施为人口的大量聚集提供了可能,而人口的高密度聚集反过来又倒逼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殡葬公共服务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关系到整个体系能否形成闭环,也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进一步深化殡葬服务改革,补齐殡葬服务设施短板,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殡葬“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疫情期间患者遗体处置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历史回顾
瘟疫始终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噩梦。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生了多次大瘟疫,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历史告诉我们,瘟疫流行中患者遗体处理不当、不及时,是造成疫情进一步扩散的重要因素。公元前430年,古希腊雅典发生瘟疫,近一半人口死亡。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对这场毁灭雅典的瘟疫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身强体健的人们突然被剧烈的高烧所袭击,眼睛发红仿佛喷射出火焰,喉咙或舌头开始充血并散发出不自然的恶臭,伴随呕吐和腹泻而来的是可怕的干渴,这时患病者的身体疼痛发炎并转成溃疡,无法入睡或忍受床榻的触碰,有些病人裸着身体在街上游荡,寻找水喝直到倒地而死。甚至狗也死于此病,吃了躺得到处都是的人尸的乌鸦和大雕也死了,存活下来的人不是没了指头、脚趾、眼睛,就是丧失了记忆。”这场瘟疫导致大量人和动物死亡,遍地的尸体又加剧了疫情的传播,从而造成了灾难性后果。
及时、有效的遗体处置有利于疫情的控制。公元541-542年,地中海世界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鼠疫——查士丁尼瘟疫。因瘟疫死亡的人数很快突破23万,整个拜占庭帝国都找不到足够的埋葬地,尸体不得不被堆在街上,整个城市散发着尸臭味。查士丁尼自己也险些感染瘟疫,在恐惧之中,他以重金招募工人修建很多巨大的能够埋葬上万具尸体的大墓来掩埋死者,以阻断瘟疫的进一步扩散。这次瘟疫极高的死亡率不仅使拜占庭帝国人口下降明显,劳动力和兵力锐减,正常生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还对拜占庭帝国、地中海、欧洲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1665年伦敦爆发的大瘟疫,也有约7万5千人到10万人死亡,超过当时伦敦人口的五分之一,这次瘟疫的罪魁祸首还是老鼠。伦敦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就包括招募志愿者有组织地尽快掩埋尸体,但由于人力有限,仍有不少遗体被弃置路边。伦敦这场大瘟疫结束的方式有一种离奇的说法。史书记载,1666年9月2日,伦敦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毁了大部分遭到感染者的房屋和大量尸体,疫情状况开始好转。当然,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大部分被感染的人群都已经死亡了。
从以上这些历史事实可以看出,遗体处理在疫情防控中始终是非常重要一环,关系到对疫情的有效控制,也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木桶理论视域下殡葬服务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关系
2020年4月8日,上海市发布了《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要显著提升上海疫情监测、疾病救治、物资保障、科研攻关等能力,确保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使上海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意见》从体系建设、机制建设、能力建设和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对上海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做了总体安排。
通观《意见》全文,其主要聚焦于医疗卫生领域,但这绝不是单靠医疗卫生系统就可以做好的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实现“抓好主渠道”和“守好一段渠”的统一,殡葬行业在其中也有“守好一段渠”的责任和使命。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也就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亦称短板效应。劳伦斯·彼得的新木桶理论,大致内容就是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光取决于最短的短板,更取决于构成木桶的各个木板间有无缝隙。若有缝隙则木桶中的水将逐渐从木桶中泄出。
在整个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中,殡葬显然不是最长最重要的那块木板,但却是不可或缺的。一旦没有这块木板或者这块木板太短,都会严重影响公共卫生体系运行的实效,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而新木桶理论则说明各环节不能出现脱节,否则也会产生比短板更严重的后果。按照木桶理论,作为公共卫生建设体系的组成部分,殡葬服务不仅是公共卫生建设体系的“最后一公里”,更要与整个公共卫生建设体系紧密衔接,只有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要求延伸落实到殡葬服务中去,才能使整个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无漏洞。
三、新冠肺炎患者遗体处理:殡葬服务融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典型范例
为做好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遗体处理工作,防范疫情传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重大突发事件遇难人员遗体处置工作规程》(民发〔2017〕38号)等有关要求,2020年2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公安部联合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遗体处置工作指引(试行)》。该文件聚焦突出问题,提出了遗体处置的总体要求、责任分工、处置流程和相关规定,明确了医疗机构、殡仪馆、疾控机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民政部门和公安机关的具体职责,对患者死亡后的报告、卫生防疫处理、手续交接、遗体转运、人员防护、遗体火化等全流程进行了详细规定。这一文件的印发有利于督促各部门、各机构履行职责,顺畅工作机制,提高遗体处置的规范性,避免因此环节发生疏漏导致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扩散。
在责任分工上,形成了公共卫生体系管理的闭环。医疗机构负责及时开具死亡医学证明,通知殡仪馆接运遗体,做好遗体消毒等卫生防疫处理工作。殡仪馆负责及时接运遗体,设立临时殡仪服务专用通道和专用火化炉,按照操作规程做好遗体火化工作,并开具火化证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监督指导卫生防疫工作,做好相关人员防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对殡仪车、火化设备和相关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制定遗体消毒等卫生防疫相关技术文件,指导医疗机构做好本机构内新冠肺炎患者遗体的规范处置。民政部门负责全面摸清本地区殡仪服务情况及可调用的资源状况,及时协调、指导殡仪馆等服务机构做好新冠肺炎患者遗体处置工作。公安机关负责对运输遗体的车辆优先给予通行便利,依法查处遗体转运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在遗体处置流程上,也形成了公共卫生体系管理的闭环。在遗体与手续交接中,医疗机构应当在完成遗体卫生防疫处理、开具死亡证明、联系亲属同意火化后,第一时间联系殡仪馆尽快上门接运遗体,并在遗体交接单中注明已进行卫生防疫处理和立即火化意见。在遗体转运中,明确遗体运送不得交由除殡仪馆以外的单位和个人承办。必须由殡仪馆安排专职人员、专用接尸车到医疗机构指定地点,按指定路线将遗体转运到指定的专用接尸车运至殡仪馆。遗体运送到殡仪馆后,殡仪馆设置临时专用通道,由殡仪馆专职人员将遗体直接送入专用火化炉火化。遗体不得存放、探视,全程严禁打开密封遗体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指导医务人员和遗体运送、处置人员等,按照疾病接触防护要求,进行卫生防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遗体运输车辆、设备工具、火化车间、遗体停留区域等进行严格消毒,对殡仪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医疗机构和殡仪馆应当对新冠肺炎患者遗体处理情况及时登记和存入业务档案,处理情况应及时向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民政部门报告。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遗体运送人员防护标准及运送车辆消毒方法也都有明确要求。
四、打通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殡葬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毫无疑问,《指引》的规定为疫情防控期间患者遗体的处置提供了可操作的意见。尽管它仅适用于疫情防控期间,但它对我们思考和探索如何做到“平战结合”,加强殡葬服务中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在日常的殡葬服务中更加规范、科学地处置因传染病死亡患者遗体,避免在殡葬服务环节造成病毒的传播与扩散等具有积极的启示。
殡葬公共服务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关系到整个体系能否形成闭环,关系到全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但对殡葬单位而言,这一建设必然使得殡葬服务单位的经济成本、管理成本都会大幅增加。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要求每一个殡葬单位都达到这样的标准,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即使勉强建立起来,监管的成本和难度也很高,可持续性不强。在笔者看来,殡葬管理部门和殡葬行业要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为契机,以《指引》为指导,把重大传染性疾病患者遗体处置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完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可以考虑如下具体的做法。在充分考虑空间布局、现有设施条件、未来发展规划等因素的基础上,由政府主管部门提供专门经费,组建专业队伍、设置专用接送车辆、建立专用通道和火化设备,根据城市人口规模确定相应数量的定点公办殡仪馆,承接重大传染性疾病患者遗体处置的专业化服务。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要与医疗卫生系统、公安系统做好对接,关口前移,把好入口关,根据死亡原因对遗体进行分流,确保从接收遗体开始,重大传染病患者遗体就进入定点殡仪馆的专门服务通道;根据重大传染性疾病患者遗体处理的特殊性,由政府殡葬管理部门根据一般殡葬服务均价,超额部分政府补贴的方式,支持鼓励国有、公办殡仪馆主动承担这一事关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任务。国有殡仪馆也要积极响应和对接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发挥在殡葬行业中的主力军和领头羊的作用,推进殡葬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