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林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习近平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要“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为了积极践行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海殡葬行业根据行业特点以殡葬机构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为切入点自觉担当起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殡仪馆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教育事业中,通过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的经验成果。
一、新时代新定位下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的功能
新时代对殡仪馆提出了全新的定位,那就是要塑造文化教育型殡仪馆。这要求殡仪馆在服务内容上由满足单一的治丧需求向重在满足人的心理、精神、文化和教育需求的转变,在服务时间上从满足治丧期间的短时、一次性需求向人生全过程以及死后追思缅怀的生命文化教育的无限延伸转变;在对象上由单一的为丧家服务向全社会服务扩展,文化教育型殡仪馆作为生命文化基地应具有文化教育、文化传承、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四方面功能。
(一)文化教育功能
几十年的殡葬实践让殡仪馆积累了丰富的生命文化资源,通过有序地组织参观、体验、讲座、交流、学习等的活动传播生命文化知识,可以对社会公众进行生命文化教育,使受教育者完善自身对生命的理解,形成对生命的基本看法,树立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激发信仰和生活的热情,从而能够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活。
(二)文化传承功能
殡仪馆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是中国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演变发展中。通过生命文化教育实践,殡仪馆可以更好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先进的殡葬文化。
(三)资源整合功能
社会上教学、科研、科技、传媒和服务等组织和个人拥有丰富的生命文化资源,通过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这个平台和载体,以开展生命文化教育和研究为手段,可以将殡仪馆内外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激活这些资源潜藏的无穷能量,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率利用。
(四)人才培养功能
通过开展生命文化教育,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既可以给被教育者带来丰富的生命文化知识和感受,也可以带动殡仪馆各级员工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二、上海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所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优势
1.殡仪馆作为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具备丰富的资源
殡仪馆作为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具备丰富的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殡仪馆除了拥有完成整个殡仪流程以及各项活动所必备的硬件资源以外,上海殡仪馆在几十年的殡葬实践中积累了庞大的人文资源和客户资源,每一个“谢幕”的逝者都有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每一个人生都有独特的人生故事,是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宝贵素材。殡葬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既是服务者也是直接体验者。直面无数的生离死别使殡葬工作者拥有深刻的人生感悟,他们是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人才资源。
2.先行一步,具有领先和主导优势
上海殡葬行业充分利用“卓越上海”的区位优势,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创新突破,率先引领,在全国殡葬服务行业中形成了一定的领先和主导优势。为响应国家九部委“充分依托现有殡葬设施,建设一批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优秀殡葬文化传承平台”的号召,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在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创建过程中先行一步,成功创建完成了“爱·龙华”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教育基地在运行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其他殡仪馆创建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提供了很好的范式。
(二)主要问题
1.生命文化教育资源碎片化严重,缺乏整合
上海各殡仪馆虽然各自拥有丰富的生命文化教育资源,但殡仪馆员工总体素质水平较低,生命文化教育专门人才匮乏。社会上具有丰富生命文化教育资源的单位比比皆是,但是各单位相对独立且缺乏统筹和有效的沟通协作,造成了资源浪费、分配不合理,信息难共享,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2.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社会知晓度低,“叫好不叫座”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民众的思想观念过于陈旧保守,认为殡仪馆恐怖晦气,对殡葬相关信息有排斥心理,对其避之不及,缺乏主动寻求了解的意愿,主动到殡仪馆去参加活动的民众少之又少。二是殡仪馆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向社会宣传和推广生命文化教育方面的信息,使真正有意愿了解生命文化教育的市民无法获得参与的信息。
三、整合资源推动上海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
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活动的开展必须充分整合全社会有效资源,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共建共育。一方面,殡仪馆应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勇敢地“走出去”,让广大市民接受生命文化教育。另一方面,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应以殡仪馆为中心,根据不同分类下的外部资源的特性,采取不同的整合方式,将这些资源“请进来”,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各种手段,让社会公众,特别是社区居民了解生命文化,接受生命文化教育。
(一)线下的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
线下是生命文化教育的落脚点和实践的主阵地,线下的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应围绕三个“中心”建设展开,即生命文化教育体验中心、研究中心和创新中心。
1.生命文化教育体验中心
包括临终关怀与心理辅导、个性化殡仪过程体验、人生小电影的制作和播放、上海殡葬博物馆的参访、外协合作单位的参访、生命文化教育专题讲座等。
2.生命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生命文化教育基地要建设成为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的组织机构。生命文化教育研究中心要承担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将高校、研究院所、社会团体,及殡仪馆等单位的生命文化教育专家、学者及资深工作者组织起来,构建完善的生命文化教育体系,并为生命文化教育内容的更新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对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成果进行总结,形成各种知识成果,通过出版或者互联网等途径在殡葬行业外进行传播和共享,使之造福社会大众。
3.生命文化教育创新中心
创新是发展的手段和保障,随着社会大众对接受知识的需求不断变化,教育的手段和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殡仪馆应该在教育的内容、形式、载体、对象等各方面进行不断创新,使“殡学研”充分结合,系统地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二)线上生命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
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以及教育媒体等构建生命文化教育线上中心和平台,强化协作,打破馆内外资源的藩篱,建立线上生命文化教育基地,随时随地开展网络化生命文化教育。
1.互联网媒体
首先,因为生命文化教育具有显著的公益属性,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公益上海”这个平台,实现生命文化教育在公益人、公益基地和公益基地服务机构的三方贯通。利用该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属性可以实现以下功能:未通过创建公益基地的殡仪馆通过该平台完成创建申请,完成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的基础建设;已通过公益基地创建申请的殡仪馆可以完善并及时更新在“公益上海”上的机构信息,突出其生命文化服务的特色;在公益上海平台上面的殡仪馆可以在平台上增加更多的生命文化教育活动项目,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生命文化教育活动中,通过提高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为进一步达到申报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的条件积累资源。
其次,在上海民政官网、上海市殡葬服务平台以及各大殡仪馆官网增设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板块,及时发布生命文化教育活动信息。
2.新媒体
近几年,新媒体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新媒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的特点。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快速实现内外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的开通和运营,充分掌握宣传教育的主动权。
已开设微信公众号的机构或组织包括上海殡葬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以及殡仪馆,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具有高度的影响力。可以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活动。例如在“上海志愿者”公众号中,可以在“周边项目”中推送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服务项目,并及时发布进展和结果信息。部分殡仪馆已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如“爱·龙华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浦东殡葬、奉贤殡葬等,他们是生命文化教育的主要力量。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的活动信息及时发布,可以快速传播,扩大生命文化教育的影响范围。
与此相似的还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微博,如上海民政、上海志愿者、白事热线(962840)、公墓联合团支部等都已经开通的官微。当然,各大殡仪馆还可以联合组建“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微博,通过这些平台以及与其他微博号的相互关注,能够更快回应上海公众对生命文化教育的需求。
3.各种网络化、数字化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媒体可以突破地域、时间的局限,实现随时、随地、随人安排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特别对于那些难以接受实地去殡仪馆体验的市民来说,这些媒体是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更加有效的手段。与教育网站、开放大学或者网络大学联合开设网络课堂,讲授生命文化教育的课程,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4.移动终端
在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积极利用类似“慧殡葬”APP等移动终端服务,将它作为殡葬业交流、学习和分享的平台,对推动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的延伸发展有很大帮助。
四、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建设
人才是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优质的人才能够推动生命文化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一方面,我们需要对参与生命文化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加强对生命文化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培训。
在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中,核心是殡仪馆的每一个员工。他们既是生命文化教育活动的承担者,也是生命文化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按照他们在生命文化教育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不同可以划分为生命文化教员和生命文化教育讲师两类。生命文化教员是指主要负责对社会公众讲解生命文化教育内容工作的员工,可以由有经验的服务人员担任。优秀的生命文化教员可以进一步被晋升为生命文化教育讲师。生命文化教育讲师是指在殡仪馆内部按照要求,承担策划、落实本馆生命文化教育计划、内容及开展面向生命文化教员的培训,并与高校、医院、研究机构等外部有关专家建立培训合作等工作的人员。
此外,参与到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的还包括外部成员,主要是生命文化教育使者和志愿者。
生命文化教育使者。是指来自于外部的,为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提供知识、培训或技术等支持的专业人才。通过殡学研相结合的方式,由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出面聘请高校、研究机构、行业知名专家学者来担任生命文化教育使者,或者聘请相关专家担任基地顾问,指导和参与基地日常生命文化教育工作。
志愿者。生命文化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公益活动,志愿者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志愿者的招募、使用和管理可执行《上海市志愿者服务条例》的相关规定。
对所有生命文化工作者都应该按照生命文化教育活动计划和生命文化教育内容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基础培训和提高培训。此外,还应该通过与高校合作的形式联合培养高层次生命文化教育人才。
五、结语
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既是响应党和国家政策的号召实施社会教育的重要举措和创新实践,也是推动殡仪馆现代转型的重要途径和桥梁。只要不忘初心,持之以恒,生命文化基地建设必将在全面深化殡葬改革工作中取得新成绩、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