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余忠明
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是民政部等九部委从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推进中国殡葬事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建设“人文之城”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新时代殡葬行业的新使命。
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作为中国殡葬行业的一分子,作为上海城市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我们都在为行业进步、为这座城市的卓越发展而奋斗。中心成立21年来,形成了殡仪、公墓、生产经营、海葬、殡葬代理、科学研究等多板块联动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这个体系每年服务5万余位逝者,服务量占到了上海每年去世总人口的近百分之四十。21年来,这座城市的每个家庭几乎都与我们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关联。让每位逝者的生命都得到尊重,让每位参与丧事的生者都得到生命的启示,是上海这座人文之城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追求。
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打造以生命文化教育为引领的殡葬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创新中心、教育中心,以全产业链为依托,把生命文化教育理念熔铸在“四个中心”的细胞和肌理之中,力图把这种理念传导给全体员工,继而服务全社会。
一是坚持先进文化引领,“殡、学、研”结合为生命文化教育注入新动能
文化是殡葬的第一属性。这其中包含三层意思。一是逝者是文化人。我们在为逝者服务时,应善于挖掘其生命文化意义,凝练成富有个性的人生文化,并最终丰富人类文化宝库;二是逝者家属是文化人。在与家人告别的悲恸氛围中,他们更能体验殡葬文化的服务带给心灵的抚慰,从而感受人生文化的精彩,感知殡葬文化的魅力。三是殡葬工作者是文化人。殡葬工作者应该是自觉革新殡葬文化、创新殡葬文化的主体,也是引导丧事参与者接受文化传承的教育者,应该着眼于为逝者留珍,保留逝者的人生文化,以慰藉、激励生者。在人的文化属性的视域中,我们确立了三个导向。
始终坚持科学、积极、正确、先进的生命文化教育导向。人的一生并非总是阳光灿烂。殡葬业通过服务生者的过程,有意识地引导人们总结生命文化中的闪光点,以科学的服务手段抚慰人、以积极的生命文化内涵感染人、以正确的舆论导向鼓舞人、以先进的殡葬文化引导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为人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为社会传导民生暖意,引领社会风尚。
始终坚持提升生者生命质量的生命文化教育导向。古人讲:“未知生,焉知死?”殡葬行业每天近距离地服务生者、告慰死者,可谓是既知生,也知死。为了使生死两安,生死两悦,在殡仪馆,我们拓展殡仪馆教育功能;在公墓,我们持续打造可阅读的人文纪念公园。用富有人文关怀的场景、举措、服务引导人们积极探索生命的本真。从而达到敬畏生命、感悟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始终坚持为普通人“立传”的生命文化教育导向。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于光远指出:“一个普通人怎能要求有了不起的丰功伟绩?不要瞧不起一个死者一点点的贡献。一点点、一点点地加在一起,整个社会就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但每个生命又都是值得纪念的。因此,我们强调记录总结普通人的生命闪光点。每个人都是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者、实践者、奉献者,我们保存这个时代的人生文化记忆,就是想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完整的文化印记,记录下社会的发展变迁。
在推进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殡学研相结合的运作模式。我们认为,殡学研相结合的运作模式是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我们初步通过建设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的方式,将生命文化教育有机融入殡葬行业建设过程。殡葬单位以生命文化教育基地为抓手,在殡仪馆、公墓发展转型中,累积了一大批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的典型案例。围绕基地建设,我们引进并培育了高校专家团队,凝聚并培养了一支殡葬行业内部生命文化教育人才队伍。在基地建设中,我们开展了基地可行性的论证、基地功能创新的研讨、基地建设有效途径的探索,通过生命文化进社区、民俗文化大课堂等活动,有效促进了生命文化教育成果的落地。
二是坚持创新突破,促进殡葬业现代转型推动生命文化教育大繁荣
创新创造是新时代的高频热词。习近平总书记说“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新时期,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注重“创”字当先,理念先行。我们打破固有的管理模式、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在创新传承中推动事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2016年,龙华率先在殡仪馆推行生命文化教育,首创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得到了业内外广泛肯定。2017年,民政部部长黄树贤在龙华考察期间,与干部职工交流时说,“你们创造了殡葬行业中的先进经验,比如海葬、生命晶石、3D打印、生态墓地、教育基地,我要总结推广你们创新的经验”,对我们的创新创造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也意识到,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打造“四个中心”引擎,运用“殡葬+”的创新理念,成就了我们一轮又一轮发展的生长点。
我们注重将创新经验与行业共享,推动现代化殡葬的发展。通过创新驱动,我们的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率先在龙华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通过论坛、研讨会、实地参观、交流学习等活动,通过《殡葬文化研究》杂志等文化宣传平台,在业界营造出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氛围。
我们更注重从殡葬服务本身出发,用创新促进服务,以服务体现生命文化教育。殡葬服务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者素质的提升,二是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此,我们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殡葬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在上级关心指导下,我们创新殡葬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途径,多渠道探索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学历教育,构建新的殡葬行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今天,我们共同探讨生死学学科构建与生命文化教育师资培养,其目的就是为殡葬生命文化教育的学科化、专业化而努力,让殡葬从业人才得到专业教育,促进殡葬业高质量发展,并进一步推动殡葬教育与上海这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相接轨。
二是推动殡葬服务体系的转型。充分依托殡葬服务纪念设施,建设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优秀殡葬文化传承平台,是民政部等十六部门《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殡葬事业改革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殡仪馆的建设中,我们强调从传统殡仪馆向生命文化教育型殡仪馆转型,拓展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功能。在墓园建设中,我们创新提出墓园的“六地”建设,即现代墓地、文化高地、教育基地、生态绿地、休闲园地、旅游胜地,注重保留和展示逝者的人生文化,提升墓园自身文化建设,促进公墓发展从保留骨灰到保留人生文化转变。如今,我们可以去墓园喝茶、旅游、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感受墓园文化的活力。
三是坚持功能拓展,构建生命文化教育“1+N”的多维功能
生命文化教育是一项新课题。表面上看,生命文化教育是大众普及的知识型教育,但其内涵远远超越了知识型教育范畴,它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以个人生命文化教育为基础,能够升华个人生命文化,弘扬尊重生命、孝老敬亲、厚养薄葬、慎终追远等思想文化,则可以起到提升私德、传扬家庭美德、弘扬社会公德的功能。此外,生命文化教育还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为此,我们应从两个方面形成统一认识。
一是把逝者视为生命文化教育的奉献者。古人云,君子“三立”,立言、立功、立德,《左传》称此为不朽。这就说明古代仁人志士已经意识到人之所以不朽,是在于是否创造出了优秀人生文化。对于每一位逝者,我们应当意识到,那已经消散了温度的躯体,承载着他们一生创造出的生命文化。我们还应当意识到,人的生命文化又是如此奇异而多彩,要将关注点聚焦在保存人生文化上。在处理遗体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挖掘保存并弘扬逝者最为珍贵的生命文化,这是他们的人生留珍。为此我们创造了一系列的文化服务,“文化礼厅”“花篮文学”,记录逝者生平的“人生小电影”,有中国入殓师之称的“故人沐浴”,“文化墓碑”,生命晶石等等,形成了丰富的生命文化教育载体。
二是把活着的人视作为生命文化教育的享有者。敬重逝者,不仅是因为逝者曾经是生命,更是因为逝者用生命创造了人生文化,体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敬重逝者主要应体现在对逝者精神层面的肯定和褒扬上。我们不仅要在遗体处理中体现对生命的敬重,更要在传递正能量中弘扬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让每一个参与殡葬活动的人都接受到生命文化教育,得到生命境界的升华。
此外,我们还将“1+N”这一理念运用于指导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1指的是实现并推动殡葬文化建设发展这一目标,N指的是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及所属各单位和机构。
推动殡葬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殡葬文化研究。我们下设有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这是国内殡葬行业第一家专门研究殡葬文化的专业研究机构。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以“小实体,大网络”的形式,承接了民政部、上海市委、市科技基金、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等30多项课题,组织出版了《殡葬文化研究》、殡葬学科丛书、殡葬实务丛书、殡葬年鉴以及各类论坛文集四十余种。2008年筹建上海殡葬博物馆,2019年承接上海民政博物馆。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是推动上海殡葬文化建设的重要研究机构,也是生命文化教育发展的孵化地。
上海殡葬服务中心所属各基层单位,是殡葬文化研究、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最肥沃泥土、最前沿阵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发挥各自单位的特点、优势,可以让中心所属单位形成一股生命文化教育的巨大行业合力。我们秉承开放包容的姿态,坚持将“一个目标”与“N种形态”相结合,团结殡葬各单位共同参与到生命文化教育的系统当中。这是生命文化教育能取得成功的关键点。
四是坚持服务为本,打造全产业链融合的生命文化教育
殡葬行业作为民生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社会功能不容小觑。新时代,殡葬业改革发展水平要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新需求相匹配。殡仪服务,更应通过生命文化教育倒逼着自身长足进步。
以“殡、葬、祭”全产业链为基础,完善生命文化教育的系统性。如前所述,我们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能够在殡、葬、祭、传等各环节开展生命文化教育。在当前形势下,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包容的胸怀,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将生命文化教育的理念融入全产业链,把碎片化的生命文化教育集成化、系统化,从而提升生命文化教育的系统性,提升生命文化教育的成效。
以殡葬服务过程为教育平台,着力凸显生命文化教育的现场性。通过文化服务的浸染,把殡仪活动现场打造为日常教育课堂,我们以殡葬服务过程为教育实践,凸显生命文化教育的现场性。殡葬祭现场正是最符合殡葬行业特点的也是我们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最佳的场所,充分发挥了殡葬行业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优势。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体现在精神和文化层面。殡葬行业顺应时代号召,强化生命文化教育,并以此为突破点,促进自身改革发展,是时代要求,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值得欣慰的是,在此背景下,学界和业界都已经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目标高度一致,那就是为提高国人的生命质量而奋进。最后,我想说,生命是一个过程,生老养病死,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都非常值得关注。我也希望学界和业界,能够携手建立更多沟通、联系和合作的渠道,开展更多理论和实务研究,让理论更多进入实践,造福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