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诸华敏乔宽元
公墓是公众安葬先人的场所。但是,从市场经济视角看,单就经营性公墓(区别于公共墓地、义冢等)而言,在上海,发端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消亡于新中国成立后,又复兴于改革开放中。前后时跨虽有一百多年,但就公墓(仅指经营性公墓,以下同)本身,差异不大,都是葬地而已。
改革开放四十年过去,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上海的公墓,现在已到该重新定义的时候了。
一、公墓:新型葬式正成为时尚
改革开放后刚兴建的公墓,在外部形态上与西方基本相同,但在墓型上不少是“中式”的,占地大的靠背椅式墓穴,十分时兴。不管什么墓型,均为“入土为安”,并竖有石碑。
但在当下,旧式墓穴悄然淡出,小型墓崛起,占了市场份额80%左右,特别是,不入土的书架式骨灰存放方式流行起来,并冠以壁葬、室内葬的之名,无形中冲淡了“入土”的旧观念。与此同时,树葬、廊葬、亭葬、生态葬等新概念迭出。
坐落在东海边上的汇龙园中的藏晶苑中,仅用0.0075平方米的面积就可安放一具由骨灰制成的生命晶石。这种“微占地葬”可解土地之忧,而且,又向传统公墓发起了冲击:“公墓究竟保存什么?”因为,生命晶石压根儿不是骨灰,而是用骨灰制成的一种纪念物。
滨海古园中有个海葬苑,苑中竟然一点骨灰也没有保存。有的只是一块块的石碑,碑上留名。又在叩问人们:公墓究竟是什么?
在福寿园中,有一尊大型雕塑艺术作品令人流连忘返,它就坐落在遗体捐献纪念苑中。在旁的石碑上镌刻着一位位遗体捐献者的名字,似乎在说:我们奉献了一生,最后把遗体也奉献出来了……
“入土为安”是千年传统,可在当代公墓中,一系列的 “入壁而安”“入廊而安”“入海而安”的新概念,正猛烈冲击着千年传统。
当下公墓,决不再是单一的“入土为安”的场所,甚至,在公墓中保存的并不是骨灰(如生命晶石),或者只留名字而根本没有一物(如海葬、遗体捐献)。
西方哲学家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人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座公墓。一切皆变,一切皆流。当今的公墓,早已不是旧时的公墓了。
如何保存骨灰?要不要保存骨灰?一次又一次地拷问着现代人。
二、到公墓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去
祭祀,是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清明、冬至各家各户上墓祭扫,年总计人次约达900万!其人数之众、车辆之多、拥堵之重,可谓史无前例。公墓,作为公众特色文化活动场所,其重要性亦无可非议。
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不少公墓,年年主动组织开展大型祭祀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有二:
一是海港陵园的百姓公祭。该园中,在一块面积仅几亩的墓地上高密度安葬了数万具骨灰,均是海港新城建设中迁来的“老坟”。公墓方借此建了一个广场,又建了一座大碑,而且,每年清明前举办很有声势的祭祀活动,市文明办、市民政局、浦东新区民政局等领导年年参加,与当地居民一起,开展百姓公祭活动,规模之大,层次之高,仪式感之强,颇为鲜见。
二是滨海古园的海葬公祭。也是年年定时举办,参加的不仅有实行海葬者的家属,还有市精神文明办、市民政局及当地民政局领导参加。这是与葬地无关,更与骨灰撒海处无关的大型祭祀活动,庄严、隆重、丰厚、强烈、富有仪式感,有效避免人们产生“骨灰撒海了,就此被冷落了”的误解,给了人们十分亲切、温暖的情感。
其实,在这方面,上海多个墓园开展类似的活动,特别是对去世的孤老、特困群体的公祭活动,掀起股股暖流,墓园方表现出高尚胸怀和道德情操,让人心生震撼。
人总是要死的,规律使然,不论是艺术泰斗、学界领袖,或是民主党派贤达,都是如此。历史决不能忘记他们,他们都值得我们去纪念。但每年让公墓去分类组织一个一个的祭祀活动,就勉为其难了。因此,换一个视角看,如何搭建一个平台,为不同类型群体提供集体祭祀的基本条件,才是上上之策。
这正是新概念公墓的特征之一。在这一方面,各个公墓均有所突破。某著名大学著名教授安葬在某公墓,子弟们为缅怀、拜见先师,集体到公墓去开展纪念活动,该公墓就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样的事例甚多,本文不赘。
不少公墓干脆为“特殊群体”辟出了专题墓区,为他们产生一种特殊的归属感。最为典型的是海湾寝园的知青墓区了。他们不仅仅开展祭祀活动,还年年开展与知青相关的活动,从而,又一次拓开了人们去公墓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的新思路。
甚至有的学术性研究活动因为与某位逝者有联系,虽与公墓方并非直接相关,但也在公墓进行。
公墓开展多种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正成为常态。谁都知道,举办这种活动,既要出力、出智,又要出资,弄得不好,还会出事,吃力不讨好的事时常有,众口难调啊。因此,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不行的,缺了文化自觉更是不行的。
在当代,公墓越来越不像公墓了。
三、到公墓旅游去
新时代,旅游大众化了,发展的广泛性、地理的集中性、旅游的季节性、增长的持续性、服务的一体性趋势十分明显,并正成为经久不衰的产业。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当下,老少边远、贫困地区,正成为旅游的热门景点。
那么,公墓呢?公墓能成为旅游胜地吗?
杭州的岳坟、南京的明孝陵、中山陵等陵园,都是旅游胜地,已是无可非议了,可它们不属于公墓范畴。但也表明,凡有故事的墓地,是可以成为旅游景点的。为此,大凡深谙此道的,就借个由头,在某地硬生生造出一个“墓”来,吸引人们到此一游。这种例子不在少数。一旦滥用,游之者就淡然无味。
然而,在公墓中,深蕴的故事(包括传奇式故事)多的信手拈来,只可惜厚积而不发,更多的是熟视无睹。逝者都是有故事的人。如我们只见骨头,无视其人生故事的时候,境况必是如此。而上海的不少公墓却是例外。
福寿园早早地完成由墓园向花园的转型,墓园内不少地方可游性浓浓的。特别是在名人墓区,各类精致的雕塑,从著名的外交家乔冠华的“国笑”,到名伶阮玲玉的睡姿,无不透出那个特定时代、那个特定场合耐人寻味的精彩故事来。
上海松鹤园也是例外中的一个。该园依仗了地铁站近在咫尺的优势,又特地设置与地铁同班的摆渡专车,“到此一游”几乎没有了交通障碍,而园中一技独秀的影雕艺术,几乎找不到第二家公墓可与比肩,在各地旅游景点中能达到如此集中度也未曾闻见,来此旅游者自然是络绎不绝。当然,他们还组织中小学生前来游园,听听影雕中的故事,接受特殊的文化熏陶。
上海汇龙园也是一个典型。该园干脆打出了“东海万人游”旗号,在光明集团的支持下,还配置了鲜花港、养老院等的特色旅游资源,一日游程就可把生命时空高度压缩,从鲜活的生命,经过老、病,到死后的公墓,都真实地展现在游客面前。鲜花港可门票不菲啊,但汇龙园组织的“万人游”,从接、送到吃、游,全部免费。
其实,这种典案还有不少,本文就此打住。上述案例各有特色,可看、可游。其中,福寿园则在与逝者本身相关故事上用墨更为浓重,从而为新概念公墓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四、到公墓感受文化活力去
高,有别于平,更区别于低洼。
在上海,文化高地甚多,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图书馆、大小剧场及文化设施也是,如此等等。但要使它们又高、又厚,又要活起来,却非常的不易。上海有座2018年新开的长江剧场,紧邻南京西路,观众全然不知其有着显赫的百年。如何让观众知其历史厚度,设计师别出心裁地在走廊的地板上用艺术形式加以展现,不占一方寸土寸金的剧场用地,展现其令人仰敬的历史文化厚度,又在经营上形成了活力,也为我们提供一个文化高地又高、又厚、又活的成功经验,与低俗、浅薄、僵死的文化设施形成鲜明对照。
但是,作为当今的公墓,如何实现文化上的高、厚、活呢?这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
传统墓地,包括早年的传统公墓,文化上低、薄、死,比比皆是,教训也十分深刻。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20年以来,公墓的发展出现了可喜变化,文化上的低、薄、死的情况正在快速扭转。
公墓运用文化赋予理论,在不长的时间内,将文化氛围营造得浓浓的,不少文化设施已成为公墓中的有机部分,与公墓的其他设施及多种活动紧紧融合在一起,“贴上去”“注进去”“镀上去”的痕迹逐步减少。比如,松鹤园的“千米文化长廊”,人们只注意其大道旁运用非遗传统影雕艺术表现的中华优秀传统的内容,一切是那么自然和谐,无有突兀之感。其实,长廊背后却是两条长长的壁葬带。这是文化赋予的一个成功案例,使这道长长的、宽宽的通道,顿时文化了起来。
公墓,就其本性来说,就该是一种文化实体。可在旧时,墓地乃是鬼神共居之地,小说《聊斋》中的幽魂,不论其是好是坏,往往都藏匿于墓穴之中。这是传统文化中对墓地的一种描述。随着社会剧烈变迁,在倡导科学、反对迷信之后,墓地的鬼魅扫除了,却剩下了一抔黄土与白骨。传统中的祖先魂归之地,也就此成了令人不堪的死地。
其实,而后所建的公墓,也只是一块骨灰埋葬地而已。当下的某些公益性公墓,依然显露出这种特征。
迈入新时代之后,我们对传统墓地如何在文化上进行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呢?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新任务。这个任务,也可以说是要创造新概念公墓。显然,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完全用不着再演蒲松龄,重把聊斋里的鬼魅(不管是好是坏,是美是丑)“请”出来使公墓神秘化,也用不着处处造“义”字当头的关公庙、专司打鬼的钟馗庙来吸引公众跪拜,而只要将本已存在的、逝者用一辈子创造的人生文化加以凸显出来,即就可为公墓创新开拓崭新的前景。一具具遗体(骨灰),就是逝者人生文化的载体。一个成规模的公墓,至少有几万具遗体(骨灰)可以保存。一座公墓所具有的逝者人生文化,是内在的,在总量上是极为丰富的,在特征上又是各不相同的,只需收集、整理、展现、突显,而无须生造、注入、附加。
由逝者人生文化取代鬼魅文化,是新概念公墓与传统墓地在文化上的重大区别之所在。我们无须编造神鬼故事来使墓地神化,用以在社会上取得一席之地。而用不断增值的逝者人生文化来再现古今社会历史文化,让公墓十分富有。显然,在这一基础上建设起来的文化高地,使生命的尊严、意义和价值更加得以弘扬,公墓的社会地位将显得十分崇高。
放眼大地,在文化上,还有哪一块土地能比公墓更具有如此特色的高度、厚度、丰富度,并累积性增长的?而又如此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表现出如此生机勃勃?
新概念公墓,作为文化高地,其高、其厚、其活,社会之不可或缺矣!
五、到公墓喝茶去
公墓的结构,是指公墓内在各个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状态。公墓的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换言之,要素的增减、相互间联结方式的变化,都将导致公墓功能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缓慢的,有时则是剧烈的。
经对上海各公墓近四十年历史演变,粗略考察表明,公墓内在的要素,已从原本单一的墓穴要素呈现出新要素增加的趋势,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复杂性也大大增加了,由此引发了公墓新功能产生:公墓成为公园,又成为人文公园了,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生命教育基地了,还有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了……
这些,公墓的新功能都已为大家熟知的了。公墓虽依然是公墓,但新的功能不断产生出来了,新概念公墓行将诞生。
一座公墓的新功能不是用“贴牌”来标志的。这是长期量变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出现的。挂牌仅表明新功能已实现的程度,或是表明正朝这一方向去努力,争取早日实现其新功能。
这是“争创文明单位”与“文明单位”的牌子的区别之所在。有的两牌合一,其实是表明了一种积极态度。
本文想再说的是,公墓在功能上能否成为周边居民的休闲园地呢?答案是能的,也是应该的。
上海的城市化发展非常快,城乡已无太明显的差别,而原本坐落在乡间的公墓,纷纷“迁入”城中,甚至被居民区包围。这种事例已经出现,还将继续增多。公墓,如何与周边居民区相融合,成为居民区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时代的新课题。其中之一,就是要让公墓成为居民的休闲园地。
我国台湾台北市郊有一个不小的坟地,建在一个小山上。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大小小的墓穴从山顶到山脚,高密度地挤满山坡。这些都是历史遗留下来老墓,又经过重新装修,横七竖八的,其乱象实属少见,鬼怪故事定然频出。而在山脚下,居民却在逐年增多。由于老龄化日趋严重,公共空间稀缺,此处就成了当地居民的休闲场所,尽管与墓穴仅咫尺之间,有的却在喝茶,有的下棋,有的打扑克,有的还在呼呼大睡……老人们看似心定神闲,但必然有许多的不得已和无奈,本文且不评说。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上海当下公墓,都是绿树成荫,花开四季,过道宽敞。不少公墓内,小桥流水,亭阁水榭,曲径通幽,移步即景。如此美色,实乃休闲佳处也!
滨海古园是江南园林式的墓园,更是别出心裁,在新建的“别有洞天”墓区中,有一尊“喝茶者”的老翁雕塑,身着长衫,手持扇子和茶杯,飘逸的胡须,和善的眼神,一副悠然自得的陶醉,这或许就是茶神陆羽吧。别有洞天中,定是喝茶休闲的好地方。滨海古园的这种超然构思,对那般已被“进入”居民区的公墓,如何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的好去处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样板。与其时常为人民来信、来电、要求拆迁所纷扰,不如进行公墓结构、功能的重塑和再造,与居民的生活高度融合起来,岂不更为主动?由碳构成的石墨,一旦变成钻石,人人爱不释手;如变成石墨烯,就成为“未来革命的材料”了。公墓一旦成为休闲园地,岂不成为居民的“稀罕之地”?
公墓的这种结构与功能的重塑、再造,为新概念公墓的创造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全新思路。公墓再造,前景灿烂!
综上所述,上海正在重新定义的新概念公墓究竟是什么?
答曰:是新型墓地、生态绿地、教育基地、文化高地、旅游胜地和休闲园地的“六地一体”的综合体。
这是新型墓地。一个个安葬的新形式创造了出来,安放一具骨灰只需用少量土地,也可用微量土地安放逝者的纪念物,或者,仅是陈列逝者的姓名……将“入土为安”千年传统冲出个大缺口。骨灰从来不是殡葬改革的目标。保存骨灰的传统耗地方式,才是必须快快改革的。新型墓地就要树立节地新目标,既要将公墓用地控制在一个地区的土地承载力范围之内,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
这是生态绿地。树灌茂盛,花卉常开四季,是与多种生物共存共荣、自由繁衍、生物多样化的地方,又是一个地区中的氧吧、吸收二氧化碳的设施。这里的植物,与地上、地下的人具有同等重要性。
这是文化高地。文化是公墓的灵魂,又是公墓的主体,还是公墓的形象。文化,既是可赋予的,更是内在具有的。公墓是具有可阅读、可品味、可净化灵魂的地方,是承载乡愁的地方,是展现历史创造主体的具有特色的文化高地,是人们进行多种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的场所。在这里,历史上的人与活着的人形成共生共荣的关系。
这是教育基地。在这里,人们可以接受到特色文化教育,这是别处难以得到的。在这里,既展现生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民德归厚”的古训得以创造性发展;又拥有特色的生命文化,特别丰富,因与“死后事”紧密关联,作为生命文化教材,更震撼人的心灵。
这是旅游胜地。近悦远来,为各地乃至国外组团来游客,提供一个富有特色的旅游地,这里有景观,更有精彩的人生故事,使游人们陶醉。
这又是休闲园地。墓园成为周边居民青睐之地,可以天天来此赏景、品茶、听音乐、低吟诗词,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场所。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个由公众自己出钱建设、管理的地方。它一旦成为新概念公墓,不仅填补了地区公共空间的空白,而且,为一地如何采用市场模式,管理这一种特种公共休闲设施增添了新路径,为市政规划中对公墓由简单的“堵”转变为合理配置提供了的新思路。
“六地一体”是高度一体化的综合体。“六地”,既不能少任何“一地”,各“地”亦不能各自独立,这才可算得上是新概念公墓。
新时代,公墓有了新概念。上海的公墓,正在打造新概念公墓,重新为公墓下新定义的时机已经到来……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同理,墓可墓,非常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