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域包含无障碍工具条打开按钮,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 2019年第4期
节地生态利民生 文化教育促转型
2019/10/08 05:06:58

◎ 文 / 徐可业

多年来,上海滨海古园在建设服务生命、服务民生的生态型、文化型墓园过程中,投入了很大精力,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现从节地生态墓园的建设、互联网+服务的应用以及生命文化教育的推广等三个方面作一梳理,求教方家同好。

一、落实《指导意见》:践行节地生态墓园建设

上海滨海古园是一家有着33年历史的国营公墓企业。33年来,我们紧紧抓住殡葬改革的历史机遇,早在2000年起就开始了小型墓墓型创新试点,参加了上海市小型墓墓型创新设计大赛,获得业界好评和荣誉;随着2016年民政部等9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古园乘势而为,加快了节地生态、绿色环保、文明简约的公墓改革的步伐,因地制宜地创建出更多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安葬方式,开发出的节地葬有微型草坪葬、花坛葬、七彩环保葬,以楼、廊、堂、墙等形式存放骨灰的立体安葬方式。生态葬则有骨灰植树、植花、植草等葬式,积极倡导使用可降解容器或直接将骨灰藏纳到土壤里,以及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葬式。

1、集约用地。为因应当前公墓用地紧缺、客户文化需求增强的趋势,贯彻落实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古园于2015年起,将墓区开发中的不规整土地以及部分中小块空间“变废为宝”,并增添文化赋予,做到墓小格调高,价低品质优。

以古园青莲苑为例,该区域原为长条形不规整地带,总面积23.2平方米,狭长的进深仅为630毫米~650毫米,按照传统做法不仅容易遮挡后排墓穴,还会因位于道路一侧造成视觉疲劳。然而,在“节地”理念的指导下,经过设计师的“量体裁衣”,设计、建成了40户节地型产品。这些产品不同于规格墓区由花岗石墓碑、墓体、墓道组成的一列列“石碑方阵”,而以小巧玲珑的身姿化繁为简、融墓于景。

《指导意见》鼓励试建“家庭合葬墓”,就此,古园先后在常春苑内完成了节地生态家庭葬“慈庭”、“仁庭”的工程设计方案。以“慈庭”为例,四穴的家庭合葬墓占地仅为0.41平方米。

统计数据显示,2016到2018的三年内,古园生产的墓穴共安葬了4881户客户,土地消耗仅为7550平方米。

2、增加绿植。融合“生态”的定义,将墓穴产品与环境景观及绿化形成整体。通过悬空绿植来腾出土地,还新添了景观石和造型苗木,使得绿化面积不减反增。

原乡新语“朝云”、“朝晖”墓区内的东、西侧的绿化面积较大,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我们在原有的绿化地带安装了花箱式节地葬。远看好像一盆盆美丽的盆景,近看花箱上则装有刻字的铭牌,花箱下面是摆放骨灰坛的石箱。这样的节地葬,每户面积仅0.067平方米,既满足了客户的节地购墓需要,同时也使之化身为墓园里的一个绿色景观,收获了较高的市场认可。

3、更新材料。造墓穴、保护箱,免不了使用石材,能不能另辟蹊径,找到替代品呢?三年前,我们引入了一些新型材料,对于墓葬产品设计的集约化、景观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壁葬面板首次采用复合水泥板材替代石板,壁葬格位内的不锈钢框架取代了传统石箱;PVC骨灰圆柱形容器取代方形传统石箱等。和使用传统石材用料建成的墓相比,新材料厚度减少到5毫米,是传统石箱的1/8,占地面积比同类石箱减少了15%,混凝土的使用量则为0。这些举措的落地推广,既减少了对天然石材的依赖,也颠覆了固化的葬式思维。

4、文化浸润。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醒目的文化底色。“常春苑·天地同春”墓区就是因应了海派文化精致小巧的特征而建,单户占地面积仅0.21平方米,可实现常年鲜花盛开的“绿色殡葬”需求,成为海派陵园文化和绿色殡葬理念相融合的一大范例。在“别有洞天”主题墓区中,我们引入江南园林构造艺术,用屋顶式的绿化设计,体现立体园艺的直观效果,让绿化造景层次更趋丰富。

5、改良水土。滨海古园靠近大海,土壤性质属于碱性土地,我们想办法改良土壤,使之适应多样性植物花卉的生长。采购优质农药肥料,尽可能不用化肥、堆肥发酵绿化垃圾;对绿化养护中的草屑、枯枝、落叶进行回收,加工利用,用粉碎机打碎,加入科学配方发酵后变成有机肥料,再运用到日常绿化养护中;我们还使用了整体石箱,将石箱基础向内缩小2厘米,混凝土基础0.44平方米,单个墓穴可以减少0.12平方米的混凝土基础,它改变了基础大于石箱的观念,既减少了土壤硬化面积,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经过十年的长期循环利用,古园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观。

综上所述,新理念的引入、新技术的应用,助推了古园节地生态葬产品的推陈出新,节地生态水平也得到了全方位提高。以2018年为例,节地生态葬的工程设计生产占比从原来的不足25%递增到40%,业务销售全年占比也从2017年的23.7%提升到2018年的33%。在大数据的背后,凝聚着古园人主动思考的意识、内外兼修的素养以及勤奋实践的行动。

二、创新服务方式:互联网+公墓服务的规模化应用

殡葬活动形成的习俗、文化,反映并长期受制于社会发展与社会传统。作为一个仍然被很多人避讳的特殊行业,在宣传渠道和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小难度。改变传统的习俗虽然难,但不是不可能。

“互联网+殡葬服务”就是打破殡葬这一古老行业封闭业态的一剂良方。要实现“互联网+殡葬服务”,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殡葬企业在人员和经费上的投入。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相继成立了中国殡葬协会“互联网+”工作委员会,民政部殡葬信息化改革领导小组,还制订了推进“互联网+殡葬服务”的行动方案。阿里的电商、支付宝,腾讯的QQ、微信,政府的一网通办政务系统,为互联网+公墓服务能够顺利推广并实现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古园立志做服务生命、服务民生的现代化墓园,在借用互联网技术服务客户方面也是先行先试。2013年开通网上购买班车票务,2015年开发了鲜花、随葬品等商品销售,2017年再拓展到落葬礼仪、节日思念、园区导航等服务内容。几乎以两年一个台阶,走小步、不停步地摸索互联网+公墓服务的道路。

促成我们在互联网+公墓服务上投入人力财力的目的,也是古园的初心,就是:及时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公墓服务质量、强化企业系统管理、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为了帮助客户建立畅通、舒适的在线服务平台,我们做了严格的可行性分析,拟定了重要性多级次、多阶段分步走的目标规划及实施方案,并与时俱进地对技术支持水平进行更新,保持与新模块的相互连接,拓展新的服务功能,丰富客户网上自助服务内容。

目前,古园微信公众号的粉丝量已经突破1.5万,每年线上消费金额超过300万元;我们将原有客户购墓获赠的小额交通补贴转换为商城积分,让客户体验在线消费的舒畅和便利……通过近八年持之以恒地投入、开发、改进,古园商城的顺畅运营,既帮助客户高效便捷地解决问题,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促成客户殡葬消费观念与行动的转变。例如,每年清明、冬至高峰期,扎堆冲向墓园祭扫的现象逐年好转,每日在微信公众号中积分签到、表达思念缅怀的客户越来越多。

我们有信心将互联网+公墓服务的规模化应用做得更好,打造出一个真正为民、惠民的“网上商城”!为人民群众提供规范、透明、方便、多样的在线服务。

三、拓展服务职能:创建生命文化教育基地

《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一项殡葬单位的主要任务,那就是“推动建设各种形式的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优秀殡葬文化传承平台”。这和我们对当今公墓从业者要做生命文化教育的传播者、主导者的定位不谋而合。

滨海古园自2016年下半年启动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以来,通过全员群策群力,以及外脑外手的协助,基本摸索出一条墓园单位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方法路径。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

1、通过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传承孝道文化,感恩生命、慎终追远;

2、通过展览、讲座,传播节地生态的殡葬理念,爱护生命、保护环境;

3、通过讲述生命故事,汲取榜样力量,尊重生命、实现价值;

4、通过纪念活动,致敬英烈先贤,缅怀亲人故交,超越生命、奉献自我。

两年多来,古园人走进社区、学校,也邀请市民走进滨海古园,把有文化、有温度的生命文化教育服务带到更多人的身边。我们之所以举全园之力,投身于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中,因为我们尊重生命,尽力让每一个生命平等的享受安葬的权利。也因为我们相信,在墓园里开展生命文化教育具有如下四个特殊的意义。

1、墓园是加强个体与家族成员联结的纽带;

2、墓园是培植感恩生命、尊敬生命的课堂;

3、墓园是传播生态、文明殡葬理念的窗口;

4、墓园是亲近自然万物、踏青休闲的花园。

通过生命文化教育,我们在客户头脑里培养起这样的观念:每个人都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等三重生命。引导人们构建个体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树立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让每个人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被后人所铭记,是古园人新的工作发力点,也是我们今后要持续拓展的服务新方向。

1990年出版的《上海之最》一书中,上海滨海古园以第一座园林式公墓被载入上海史册。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滨海古园能够以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的名义被大家所牢记!

今年4月,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了这样一句话:“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这十二个字让我们感到责任在肩、使命盈胸。因为,这十二个字既深刻回应了民政事业改革创新“为了谁”的大命题,也成为每个公墓从业者的工作指南。

上海滨海古园的主业——殡葬服务——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民政工作、民生工程。古园人在三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始终牢记“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的服务宗旨,逐年加大节地生态葬建设、惠民服务、生命文化教育的力度和广度,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关爱、享受到实惠、接受了殡葬改革的新理念。今后,古园人仍将努力为行业探路,为人民服务,用更加务实有效的工作践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500多年前,心学大师王阳明在贵州的龙场悟道,迎来他人生的转折点。84年前,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迎来了扭转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和希望。今天,我们公墓业同仁汇聚在贵州贵阳,就“绿色生态,创新发展”的主题探讨交流,期望通过大家的智慧贡献和积极作为,也为我们的行业带来转折的新机遇、发展的新方向!(作者为上海滨海古园副总经理)

本区域包含主办单位、地址、邮编、工作时间、电话、网站备案号等信息,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版权所有: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邮编:200125 工作时间:9:00-17:00
电话:总机 23111111 网站编辑部:35356321
沪ICP备2021016245号-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8065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013 网站标识 我要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