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26 )

今年春节前夕,300名流动儿童家庭点亮了“微心愿”,孩子们的新年愿望得以满足。当月还“出炉”本市关于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的第一份政策文件。

春节假日,不少住家保姆请假回家,有长期卧床老人的家庭却为难了。为破解难题,上海166家养老机构、长者照护之家今年年初继续推出“春节暖心短托”服务,大大缓解了假期照护燃眉之急。

这些温馨的民生图景正勾勒着超大城市治理的经纬。开在家门口的社区食堂,让老人有了好口福;寒夜里的“温暖守夜人”,让露宿者得到悉心守护;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政策,让新人不用再为爱来回奔波.....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今天是上海市民政会议召开之日,“十四五”以来,上海民政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聚焦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扎实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

厚织密度:兜住民生保障底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十四五”以来,上海民政不断加强社会救助和关爱帮扶,修订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办法,优化低保、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标准,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等,不断夯实政策体系,织密一张保障网,民生兜底保障水平不断巩固。

为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本市全面推进社会救助“一件事”改革,实现民政社会救助证明类材料电子化办理。建设上海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推广“桥计划”社会救助综合服务项目,采取“政策+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模式,促进困难家庭走出困境。数据显示,上海低保标准从2020年的每人每月1160元,提高到2024年的每人每月1595元,增幅达到37%,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与本市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春节前夕,徐汇区长桥三村社区救助顾问谭伊挨家挨户走访困难家庭。对辖区内的困难群众情况,她早已了如指掌,“不能等着困难发生再行动,而是要主动发现救助线索,在群众开口前把帮扶与政策送到家门口”。据了解,本市各个区全面推广“政策找人”,深化“铁脚板+大数据”的找人路径,实现对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及时服务,让 “沉默的少数” “应保尽保”。

9年前在上海街头流浪被救助的布依族女孩,终于与贵州亲人团聚;走失17年的老人,除夕夜前被儿女们接回江西老家......这些都是发生在上海救助站的感人寻亲故事,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累计帮助1478名受助人员核实身份、寻亲成功,并深入开展“帮你找到家”寻亲服务,探索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模式,探索以“就业”促“救助”。

为实施社会救助综合治理,本市在救助领域全面推广资金内控监管平台应用,规范社会救助资金管理。进一步落实近亲属享受社会救助备案工作。

如何让“蒲公英”们真正在上海找到归属感?长宁推出“彩虹之家”计划,为辖区0—6岁的流动儿童提供亲子早教、社会支持、家庭文化交流等服务,孩子和家长们一起参与公益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为流动儿童提供特别的关爱守护。

儿童福利保障体制正持续健全。市民政局推动《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出台,研制《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指南》地方标准,完善监护缺失或不当儿童的发现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机制,织密特殊儿童安全保护网。修订孤儿、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保障和关爱服务实施意见等。特殊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也在稳步提高,从2020年每人每月1900元提高到2024年的每人每月2500元。

这几年,本市创新困境儿童监护服务模式,创设“爱伴童行”项目,为监护缺失、监护不当儿童提供家庭监护支持服务。推进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启航星光”上海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项目。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实现街镇全覆盖。

“老养残”群体“无处可去”的困境正在破局。76岁的鲍阿婆一度申请住养老院,却没有一家养老院肯接受她,因为她带有一位智力残疾的女儿,现在她的难题有解了。从2024年开始,本市探索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中开展“老养残照护单元”试点工作,让老年人和他们的重残子女可以同时入住享受相应服务。“十四五”以来,全市共新增重残养护床位超过1300张。

残疾人福利保障也在持续完善。目前,本市基本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残疾人生活保障需求、长期照护需求适时适当调整。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本市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3.4亿元,惠及10.97万残疾人;累计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8.29亿元,惠及25.53万残疾人。

挖掘深度:打造“大城养老”上海样本

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围绕“9073”,上海通过养老机构的智慧化提升、老龄化社区的改造、适老配套的补充,为老人们提供体系化、多维度的养老环境,基本建成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大城养老”上海模式。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全市共700多家养老机构,养老床位17.58万张,建成529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93家以短期住养照料为主的长者照护之家、919家提供白天照料的社区日间服务中心、2000余个助餐服务场所。全市养老床位总量逐年增长的同时,持续扩大专业照护床位规模,护理型床位达到10.66万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达到1.5万张。“老伙伴计划”,全市4.5万名低龄老年志愿者为近25万名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关爱服务。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累计培养中级及以上养老护理员约1.35万名,技能等级证书持证率达82%。

老人们吃得更安心了。截至2024年底,社区老年助餐服务日供客能力达25.8万客。81岁戴先生和老伴从去年起就不再为一日三餐而烦恼,老俩口经常去附近的社区食堂用餐,通常一顿价格为15-20元,还可以享受助餐补贴,最近戴老还发现,25个老字号品牌也融入助老餐,“味道蛮好,可挑选的品种更多了!”

老人们住得更舒心了。本市探索开展“家庭照护床位”,将专业服务延伸到家中。家住黄浦的老朱一家是首批“家床”服务的受益者。签约后,老两口明显感到身上的负担减轻了许多。“护理员会给老朱按摩扦脚做复健,我们享受到了养老院的专业服务。”姜阿婆说,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服务,老朱从躺卧在床,到能自己行走,身体机能恢复得相当不错。

为让老人居家安心养老,以“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目标,本市深化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加强街镇、居民区、居家三个层面的服务供给。同时,建立本市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机制,预防和减少居家养老安全风险。推进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截至去年底,累计完成适老化改造3.2万户。去年年末,80岁的刘老伯“下单”浴改淋专项套餐。此前他不敢在家里浴缸独自洗澡,儿子时不时要上门为他助浴,一番改造之后,刘老伯终于可以自己洗个放心澡了。

老人看病有陪护了。近日,市民政局会同市卫健委发布《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聚焦老年人陪同就医需求,在浦东、杨浦、松江、徐汇、长宁、普陀、静安、虹口、黄浦等区开展试点,组织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助医陪诊服务。70岁的李伯伯体验陪诊服务后连连称赞,他还算了一笔账,“原本约4小时就医流程,在陪诊员熟练帮助下2小时就完成,以后看病可以不叫子女陪了。”

养老院变得更智慧了。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很多都患有慢性病,他们的就医需求谁来接?为破解难题,市民政局会同市卫健委大力推进“养老院+互联网医院”发展模式,以数字赋能打通医疗服务“接入”养老机构的最后一公里。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只需在线绑定医保卡,就能通过设备终端与互联网医院的医生进行在线复诊、开药和医保结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目前,全市建成77家“智慧养老院”,在156家养老院推广“养老院+互联网医院”,全面开展“一键通”为老服务应急呼叫项目,为41余万名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主动关爱以及各种生活服务。

拓展广度:社会组织蓬勃发展

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在参与重大战略任务、服务“五个中心”建设、有效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参与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据统计,2021年以来,全市新成立社会组织1977家。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社会组织17280家。其中,社会团体4356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2272家,基金会652家。2023年度社会组织净资产734.79亿元,总支出807.76亿元。

为加强制度供给,出台本市《社会组织重大事项报告办法》《社会组织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异地商会登记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这些社会组织分布在党建引领、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公益慈善、乡村振兴、绿色低碳服务等各个领域,充分发挥资源集聚、人才汇聚等优势,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拓展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五个中心”建设。

在浦东公益服务园,从自闭症儿童艺术疗愈,到城中村社区营造,120余家社会组织的创造力正在勃发。在松江广富林街道,由退休教师组建的“古陶瓷修复社”,让拆迁安置房的老人重拾文化尊严;在崇明横沙岛,环保组织"绿洲生态"开发的碳汇计算小程序,让每位村民成为生态保护的"神经元";上海众谷公益青年发展中心发起的“爱传递·再生电脑教室”公益项目,将社会各界捐赠的废旧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规范再生,帮助偏远地区乡村学校建设电脑教室并提供持续支持。创立于2019年9月的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对人类的各种表型进行全尺度、全周期精密系统测量,进一步破解各种表型和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绘制破解健康密码的“导航图”。

本市稳步推进社会组织登记改革,积极争取政策突破,以超常规的速度和力度,创新理念和方法,登记成立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上海梧桐岛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开放处理器产业创新中心、上海创智学院等一批服务“五个中心”建设的社会组织,推动成为吸引荟萃全球顶尖科技人才的重要载体。

彰显温度:人人做慈善蔚然成风

人人做慈善的风气在申城正蔚然成风。全市657家慈善组织,深入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助学等慈善领域传递社会关爱。全市社区基金会91家,资金总规模超3亿元,成为社区慈善重要蓄水池。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社会捐赠总额约220亿元(2021-2023年)。全市累计备案慈善信托57单,到账备案资金2.19亿元。崇善、向善、行善的慈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群众可以广泛参与的道德性实践。

在上海,喝咖啡是一件很city的事,也是一件很有爱心的事。去年“上海慈善周”,市民政局携手沪上咖啡行业举行“一杯咖啡的温暖”主题活动,一尺花园、挪瓦咖啡、熊爪咖啡、梦工坊等150余个咖啡品牌、近千家门店参与——每卖出1杯咖啡捐赠1元钱,支持流动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关爱公益项目。一杯咖啡,正为普通市民与公益项目创造更多链接,让城市温暖触手可及。

他为助学捐出全部家当,足迹遍布西部各省,托起了贫困学子的梦想;他创立“天使知音沙龙”,帮助自闭症儿童登上国际舞台,用音乐疗愈自闭症儿童;他成立基金会,捐赠上亿元,助老帮困、关心乡里,以“创业+慈善”的追求,践行着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为营造浓厚慈善氛围,每两年开展“上海慈善奖”评选表彰,全城寻找榜样,彰显慈善精神。

江宁路街道慈善超市,在小红书上被誉为“一家不可错过的宝藏小店”,它改变了人们对“慈善超市”的传统印象,引来一拨拨年轻人探店做慈善。自2003年镇宁路上开出第一家慈善超市,21年来,上海大街小巷涌现出越来越多有特色的慈善超市,目前,已实现每个街镇(乡)全覆盖。

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彰显。2024年全年销售福利彩票61.66亿元,同比增长9.16%,共募集公益金18.36亿元,销量及公益金募集数均创历史新高。

提升精度:深化民政专项服务

面对人口快速流动、诉求多元的趋势,人民群众期盼更高效快捷的公共服务。这几年,上海不断深化民政专项服务,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全面提质升级。

2023年6月1日,百余对新人在沪“跨省”登记结婚,从这天起,非沪籍新人只要一方持有上海居住证,就可在上海任意一个区级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婚姻登记,不用特意再回一趟老家了。

2024年6月1日,黄浦、静安、徐汇、长宁、闵行等5个区开展涉外国人、涉港澳台地区居民和华侨婚姻登记下放试点改革。当天,徐汇户籍小伙高峰和日本籍姑娘佐藤喜结连理,成为徐汇区完成跨国婚姻登记的首对新人。今年1月1日,登记权限进一步下放至虹口、普陀、杨浦3个区。

助力甜蜜事业,婚姻管理工作不断优化。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上海推动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全市通办”改革,截至去年底,共办理婚姻登记432432对,补领婚姻登记证108972例。上海全面实现“公民婚育一件事”“一网办、一体办”。不断加强婚姻登记窗口建设,形成服务指南。举办慈善婚礼等活动,改造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新建上海孝亲文化展示馆,开展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全国婚俗改革提供超大城市的改革样本。此外,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婚介机构综合监管制度,制定婚介机构合规指引,在业内首推“3-7天冷静期退费”制度。

殡葬服务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本市修订《上海市殡葬管理条例》《上海市公墓管理办法》,殡葬法治化建设持续加强。不断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十四五”期间,全市节地生态安葬水平不断提升,占地面积不超过0.6平方米的节地型墓位占全市新开墓穴的比例达到86.6%,海葬、深埋等不占地的生态葬式达到11%,完善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激励机制,2021-2023年,全市共发放海葬补贴8739.94万元。殡葬代理服务不断规范,开通“公民身故一件事”线上殡仪服务,提升殡葬加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建设220个受理中心,53个分中心,布设自助终端370台。办理11个市级部门下沉事项198个,总办理量 1260万件。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打造“远程虚拟窗口”服务新模式,推进长三角区域政务服务一体化,实现让“数据跑路”代替“人工跑腿”。

留下数百万遗产,身后却无人继承,这笔遗产谁来管,怎么管?面对新课题,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遗产管理人制度供给。今年年初出台《关于民政部门履行遗产管理人职责以及处置无人继承遗产的若干意见》,实现制度闭环,并组织开展制度培训,指导基层更好履职,更好地保障遗产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来源:2月26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