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讨论”,更聚焦“落地”:银发经济会客厅第二场“太上头了”!
(2025-10-27 )
当“老龄化”从社会议题变为万亿级市场机遇,银发经济的未来究竟该如何落地?是靠政策精准搭台,还是企业创新破局?近日,由上海市民政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主办,虹口区民政局支持的“银发经济会客厅”第二场正式启动,用一场干货满满的跨界对话给出方向。
打破行业墙,企业的跨界创新太上头了
“我们想做的不只是‘救急’,更是把老人的日常‘照顾到’!” 上海小邻通实业有限公司总裁江志华和上海老板电器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伟不约而同地抓住时机积极推介专为银发群体研发的新品,比如:巴掌大的“小邻通乐龄宝”集成生活管家、电话医生、紧急救助三大功能;老板电器的“食神大模型”专为银发一族生成适配的健康食谱。这两家企业都直言迫切希望政府提供“试验田或样板间”。
企业发展中最需要的还是资源,“只有把资源拧成一股绳,才能放大效应。”虹口区民政局局长沈敬威始终积极回应每一个诉求,“咱们不能各自为战,政府先把资源共享的大平台搭起来,真正的主角是企业,得靠你们根据银发需求创新服务、打磨产品,让老人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相较于打破传统、研发新品驱动增长,深入挖掘并满足银发群体的情绪价值,已成为当下更关键的破局点。昂立教育集团副总裁马鹤波笑着说:“日语兴趣班、记忆力提升班一开课就满员!”
易居中国董事局主席周忻也抓住了银发一族的情绪需求。“我们正在录《时代达人秀》,专门面向45岁以上的朋友。明年还将在上海要做‘100场秀’各种各样的主题。”传统养老企业擅长做服务,而跨界企业更关注精神需求,“通过强强联手,准能把养老服务做细做透!”
“大家可能想不到,我们的商圈里,50岁以上客群占比能和18~24岁的年轻人持平!” 瑞安新天地高级商业总监雷艳卿话音刚落,现场便传来一阵轻声惊叹。“瑞虹坊每天7点就开门,就为给早起的银发人群留出 ‘慢悠悠的晨光’。”除了打造全龄友好,雷艳卿还发现适老产品的购买者大多是40~60岁的子女。
广受年轻人喜爱的蔡嘉甜品创始人王嘉彤立刻举手回应,“我们发现中午12点前门店总是坐满了银发人群!于是推出了人参咖啡、姜枣蜂蜜陈皮饮等药食同源的轻甜产品,很受欢迎。”企业们都在积极探索怎么让银发消费更精准触达。
“大家聊了这么多产品,可最终得落到人身上——人在哪?就在我们社区,在我们街道啊!”欧阳路街道副主任林峰介绍,目前辖区户籍老人6.021万,老龄化率48%,比上海平均水平高不少,“我们辖区里有鲁迅公园,每天活力老人的日流量超3万!我们街道是天然的产品市场化试验田,欢迎企业把新模式、新产品放过来试点!”
上海交通大学的植物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专务主任李磊忍不住接话,“呼吁360行都来跨界!我们发起‘新银发产业研究院’项目,尤其关注50~75岁、能熟练用智能手机的群体,有了我们的研究,也能带动更多元的银发服务创新!”
“这几家企业往这一坐,就充分印证了一个观点——银发经济的覆盖面真的太广了!未来它一定会渗透到我们经济的各个领域里去。” 上海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处长轧铸进一步明确方向,“我们现在正重点推‘银发+行业’的思路,像未来的‘银发+食品’、‘银发+美妆’、‘银发+时尚’,这些都会纳入银发经济的范畴,还有更大探索空间。”
澳洲老板飞来合作,高校直接送人才,这波稳了
“我刚从悉尼飞来,上海是我最看好的市场!”澳洲比利斯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马修迫切想和中国企业合作。“我们在澳洲有千万级项目,能送中国的养老人才去当地培训,也想在虹口落地从失能照护到临终关怀的专业机构。很期待和中国企业合作!不管是投资、技术指导还是人才合作,我都希望能全方位参与。”
“这跟我们公司基因太契合了!”康而寿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国强马上起身,“我们公司覆盖从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到医养的全产业链。这其中,人才培养是刚性需求!”他主动表露合作意向,“我们特别希望引入国际失能失智照护经验,不管是探索中外合资模式,让优质资源直接落地;还是以技术合作的形式,把先进的照护标准、服务流程融入我们的体系,都愿意尝试。”
“得标准者得天下!”人寿堂养老集团董事长冯强认为,养老机遇核心在产业协同,“未来3-5年商机就藏在供应链、护理员、标准这‘三个联合’里!”
中车山东风电有限公司康养事业部总经理汪宝珍直接抛出问题,“我们跨界做智能护理床,能解决失能老人好多痛点,可产品虽好,却面临 ‘人才缺、标准缺、试点少’的困境。”
说到人才,福寿康智慧医疗养老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张军同样求贤若渴。“我们做数字化驱动的居家整合照护服务,因为居家老人需求太分散了,所以我们除了 AI 智慧评估,还专门设了‘照顾管家’!未来最贵的其实就是人的服务,养老护理行业天花板很高。”
“双向奔赴在这里!”南湖职院的朱建柳接过话茬,作为一所高职院校,“第一届智慧养老专业35名学生中,已有学生在全国比赛拿了金牌。高校正积极搭建桥梁,推动专业学生与养老机构、养老企业深度对接,既为企业破解人才短缺难题,也为学生提供真实操练场景。
人才成长需“练手”机会,更需安稳居所。虹口区民政局局长沈敬威现场释放利好:“区民政已与区房管局做好衔接,接下来会主动向养老企业推送‘护理者之家’项目,精准匹配需求。”区房管局副局长徐爱琴接着补充项目保障:“不仅床位面积达标、配套公共厨房与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再加上统一的管理,护理员住得安心踏实,更好地投身养老事业!”
企业现场“讨数据”,政府给方案,终于能盘活了
“我们正从常规服务公司,往资源整合机构转!” 上海夕悦老年颐养服务中心理事长颜铭爱一上手就点明转型方向。“我们在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有个‘升级版为老服务中心’,线上线下都能精准对接老人需求,但这远远不够!”她希望政府能搭个“银发经济数据沙箱”帮企业把养老服务市场盘活。
深圳数联天下华东区销售总监黄鹏量也有需求,“我们想做老人用户画像,拿到区域数据后,结合特征优化模型,就能精准算出这地方老人的收入水平、购买意愿,甚至他们偏好啥、需要啥服务!” 但他直言:“这事单靠我们做不了,得联合多方一起推进。”
数据不流通,一分钱不值;梳理好了,才价值连城!”虹口数据局副局长龚旭华马上回应企业需求,“我们现在搞‘数据创新实验室’,先用实验数据打通流通环节,做成产品再授权运营,中间会用隐私计算等技术保障安全,不是简单脱敏,是让数据‘可用不可拿’!” 他表示“政府会带头拿出公共数据给企业用,再引导企业数据共享,一起把数据做成产品。”
“咱们协会更名一年多,现在已有1300家会员单位,其中90%是养老机构。但我敢预判,再过一年,产业类会员肯定会超过养老服务类会员!”听完企业家们的各种迫切需求,上海市养老与老龄产业协会会长李勇马上给出计划表——每季度会推出一份“行业需求报告”,把企业反馈的痛点、诉求系统梳理进去;每年还会编制“上海养老服务白皮书”和 “案例集”,且“案例集里要特意包含10%的失败案例,多些实在参考,帮大家少走弯路,我们还要搭建‘会员会客厅’,目的很简单,就是帮政府、企业、老人的需求对接得更顺。”
“我们非常有信心!”这场热闹的银发经济会客厅,也给在场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养老专业的学生们带来了启发。“养老行业前景特别好,你们需要人才,我们更需要发展平台!这就是我们最真实的想法。”
这场会客厅的交流,不止停留在 “讨论” 层面,更聚焦 “落地” 实效——对话中不仅勾勒出上海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更让 “政策温度、企业活力、人才渴望、银发需求” 实现同频共振,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