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人总说“我要去上班”,她的回应太暖了!这背后是一场关乎爱的“考试”
(2025-10-21 )

日前,2025年上海市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员项目)举行。大赛首次设置认知障碍专项赛,来自全市16个区及市属福利院的36名选手,在模拟场景中展现对认知障碍老人的专业照护能力,传递出上海在认知障碍照护领域的创新与担当。
年轻人入行用爱守护“迷路的记忆”
“已经3点了,我要去上班了。”在赛场上,面对认知障碍“老人”考官的“刁难”,1号参赛选手吕勤面带微笑,却并未立刻跟老人“讲道理”,而是温柔地说:“奶奶好的,等我们稍微休息一下,别急,稍后我陪您去上班。”吕勤用丰富的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最终让“老人”明白了“现在是上午10点,我已经退休了,不用去上班了”这个事实。
27岁的吕勤是松江泰康之家申园的护理员,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的经历让她对老人有着特殊感情。当她发现76岁的奶奶出现不自觉流口水等认知障碍早期症状时,更坚定了学习专业照护的决心。
“认知障碍老人需要特别的理解和技巧。”吕勤分享了一位患有被偷被害妄想症奶奶的案例。老人总怀疑有人要害她,总想偷她的钱,于是用凳子抵住房门拒绝外出。吕勤和同事们没有放弃,每天隔着门缝陪老人聊天,还假扮银行工作人员提供“上门存款服务”,逐步赢得了老人的信任。
吕勤说,照护认知障碍老人要避免让他们产生挫败感。“比如家属探访时,不要问老人‘我是谁’,而要主动介绍自己;告别时要正式,不能悄悄离开。”这些细节的把握,正是专业照护的体现。
选手王伟楠因爷爷患小脑萎缩的经历走入这一行。“当初为爷爷找养老院时,才发现专业照护机构如此稀缺。”31岁的他如今在上海市第四社会福利院工作,虽然工作忙碌、腰酸背痛是常事,但他深深理解,老人的异常行为并非故意,而是病理性的。每当自己帮到老人,他都在一次次坚定着自己的工作价值——让老人保有尊严。
24岁的季旭毕业于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在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认知障碍专区工作近三年。她参加过不少护理员比赛,这次认知障碍专项赛,让她感觉“太真实了”。赛场上考官故意“发生”的老人认知障碍症状,就是她日常的工作场景。“把老人当家人,就能找到帮助他们的方法。”她照顾的一位奶奶抗拒洗澡但喜欢喝牛奶,季旭就用“洗完澡发牛奶”的方式巧妙解决。“要做老人的开心果,给他们带去笑声。”
认知障碍照护进入新阶段
作为本次大赛的裁判长,全国民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技能大赛专家组成员王燕教授表示:上海在全国首创认知障碍专项赛具有里程碑意义。“比赛设计家庭照护和机构照护的场景模块,全面考察护理员的专业能力。”据王燕介绍,家庭照护模块要求选手在模拟家居环境中发现安全隐患,如随意摆放的剪刀、光线不足的房间;机构照护模块则考验对老人异常行为的应对能力。“从物品摆放到光线调节,每个细节都关系到老人的安全。专业照护就是要从这些细微处入手。”她希望通过这场比赛向社会传递一个信息:“当你发现身边的老人行为异常,请不要歧视他,请善待他,找专业机构去帮助他。”
据介绍,本次专项赛的设立,标志着认知障碍专业照护进入新发展阶段,专业化人才培养成为关键,目前已有不少00后护理员展现出优秀潜质。今年8月,首个“认知障碍照护员”国家职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同时,上海多区正在探索“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主办方希望通过建立标准化照护体系,为认知障碍老人和家属提供更专业的社会支持。
作者:刘潇潇,来源:《上海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