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快乐,种地给的:这儿有支“银发种菜团”
(2025-10-17 )

退休后的快乐,种地给的:这儿有支“银发种菜团”

奉贤区西渡街道五宅村的田间,紫苏、毛豆、西葫芦等蔬果正迎来丰收。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由一群平均年龄近70岁的老人打理——他们或是返乡长者,或是本地村民,在社会组织“小时光”文化促进中心的牵线下,自发组成“菜队长”志愿者团队,让村里的闲置空地重焕活力。如今,丰收的果实被装进精致蔬花果篮,通过定制预订或社区活动走上市民餐桌;老人们不仅获得收益,更在劳作中收获了心灵满足与邻里温情。

卖了城区房回村:从 “种菜小白” 到 “拿手能手”

秋阳下,五宅村屋前屋后的甜芦粟挺拔直立,荷塘荷叶随风轻舞。路边田间,几位戴斗笠、草帽的老人正麻利地收毛豆,塑料桶很快装满碧绿饱满的果实。“收完这片,就翻地种包菜!”老人们笑着说。

田间一隅,一间250多平方米的废弃老屋已修葺一新,成了“菜园议事厅”,内设值班室供“菜队长”歇脚、放农具。“每天几人一组轮值,天热时早六七点就来浇水,再骑车去其他地块巡逻、除草。”81岁的金贵昌说。

作为首批“菜队长”,老金种的西蓝花、卷心菜因长势好、口感佳广受好评,但两年前他还是“种菜小白”。年轻时参军、退役后进厂的老金,退休后原本住在奉贤城区,常去公园锻炼下棋。因老宅翻新回村后,得知老邻居成了种菜志愿者,他觉得“有意思”,索性卖掉城区房子定居老家,开启开荒种地生涯。

做事认真的老金边种边学,既向邻里好手讨教,又买书自学,渐渐练出“拿手菜”。“种菜不为钱,就是图个乐。”老金的感慨里满是满足。

年轻人牵头:心疼荒地,激活老人 “种田智慧”

77岁的王正兴是种田老手,如今也是“菜队长”。闲暇时,他最牵挂田间菜苗:下雨前赶去盖遮雨布,烈日下忙着铺遮阳网。“荒地再利用,大家种菜养花,心里敞亮。”王老伯说,村里老人多、独居高龄者不少,开荒种菜让大家有事可做,不再孤独;不值班时,老邻居也常串门聊天,共同话题多了起来。

组织这支银发队伍的,是当地年轻人何花创办的“小时光”文化促进中心。曾做会计、创业主攻青少年成长计划的何花,偶然发现村里不少田地荒废,“没人种太可惜”,而年长老人常种菜去街边售卖。“叔叔阿姨对土地有感情,还懂务农技术,利用起来对土地、对老人都好。”

于是,“菜队长”志愿者服务队先在五宅村试点,从最初十几人发展到如今100多人,平均年龄近70岁,最年长的已八十出头。

蔬果变 “礼盒”:从路边售卖到社区热品

“起初只是帮老人开荒,但后来发现,蔬果品相不规整,老人路边售卖既不安全,还可能卖不完。”何花说,在街道、村的支持下,“小时光”开启新模式:规划闲置地块,免费提供优质种苗与技术,统一回收销售。

借助社区园艺师的助力,老人们种的蔬果“变身”可食可赏的蔬花果篮,走进社区市集、街区活动,或作为伴手礼。随着推广,越来越多市民走进五宅村,参与“一分田”公益活动。曾经的荒地、自留地,渐渐发展成特色“菜经济”,产出可售果篮、秧苗,还能举办定制科普活动。

公约护良田:邀更多老人共享田园乐

为管好这片地,老人们签订了美丽菜园约定,志愿参与、分工明确。“菜园议事厅”成了协商平台,大家一起制定技术培训、种植规划、质量控制等计划;“菜园积分制”为志愿者提供学习机会与节日慰问;“菜园骑行队”则巡逻农田、水源地,发现问题及时在微信群反馈,守护家园环境。

如今,“菜队长”的影响力已辐射周边街镇,不少地方前来取经推广,高校还邀请老人带领学生播种——由学生设计花田,老人传授经验。“田地里收获的不只是果实,更是晚年生活的美好。”“菜队长”们说,期待更多老年人加入,共赴这场田园之约。

 

 

 

作者:吴玮;来源:《上海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