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户口簿说拜拜,与婚姻说嗨嗨:今天,462对外省户籍新人在上海“原地结婚”了
(2025-05-11 )

与户口簿说拜拜,与婚姻说嗨嗨:今天,462对外省户籍新人在上海“原地结婚”了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今起(5月10日)实施,婚姻登记地域限制取消,新人领证不再需要户口本,标志着婚姻登记进入了“全国通办”的全新阶段。

今天上午9时,虹口区婚姻登记中心甜爱路分中心迎来首批享受“全国通办”新政的新人。“我们就是奔着这个新政策来的!”来自广西的一对新人苏华强和黄彩庆恋爱十多年,在上海工作9年,“按照以前的政策,我们还要专门回广西老家拿户口本,这次只需带上身份证,真是太方便了。”“今天正好是全国通办首日,也是我俩的纪念日。”一对00后新人掩饰不住嘴角眉梢的喜悦,两人已牵手9年,都是安徽户籍,目前在上海工作,他们选择今天在甜爱路分中心登记,“整个过程很方便,10分钟左右就拿到证了”。当天,一名90后日本籍小伙和一名广东籍姑娘也选择在甜爱路分中心办理婚姻登记。

而在上午八点四十左右,全市第一对“全国通办”新人在崇明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成功登记,来自安徽省的陈先生与贵州省的周女士成为首批受益者,两人仅凭身份证便顺利完成了登记,省去了往返户籍地的奔波,让幸福“一步到位”。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明确,无论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还是涉外国人、港澳台居民、华侨婚姻登记,申请登记的内地居民一方,持居民身份证和相关书面材料就可向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这意味着婚姻登记这一高频公共服务真正“随人走”,当事人不用再为爱“奔波”。只要有一方是中国内地居民,无论户籍是否在上海,都可以在上海任意一个区的婚姻登记窗口登记。

在过去,受管辖权限制,群众办理婚姻登记需要回到户籍所在地办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异地工作生活人员众多,人户分离人口近5亿,跨省流动人口已超过1.2亿。像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流入人口更是高达3508.46万人,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29.23%。

对此,民政部自2021年6月起,在21个省份开展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当事人凭居住证,就可在试点区办理婚姻登记。作为全国人口流动活跃、涉外婚姻登记集中的城市,这几年上海一直在婚姻登记领域持续深化改革、破解难题。2022年9月,婚姻登记“全市通办”试点,同年底全面推开,首次在上海区域范围内打破婚姻登记地域限制;2023年6月,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居民提供婚姻登记服务;2023年10月起,涉外国人和涉香港、澳门、台湾居民以及华侨婚姻登记权限分批下放至区婚姻登记机关,到今年5月1日,涉外婚姻登记在上海全面铺开。这些试点为“全国通办”打下了扎实基础。

而要让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真正落地,最基础的底座是要实现婚姻登记管理信息全国联网核对。《条例》明确,要完善全国婚姻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为此,根据民政部的统一部署,上海加快构建婚姻信息与公安、法院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历史婚姻数据的清洗、校核工作,进一步夯实婚姻登记信息数据库。同时,上海还在全国率先实现户籍人员户口簿、身份证等电子证照在婚姻登记领域的应用,并会同浙江、江苏、安徽三省民政部门和数据部门,推进长三角区域婚姻证电子证照的互通、互认和共享。通过建立异地核验、数据互通等配套机制,为全国通办保驾护航。

为迎接首日这场“甜蜜大考”,全市各婚姻登记机关早早做足准备,提前增派人手,放足预约名额,引导没有预约到的当事人有序排队办理。“全国通办”首日,各婚姻登记机关仪式感拉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手工制作、誓词留存及婚姻家庭辅导等互动及颁证活动。截至今天17:00,全市17个婚姻登记机关共办理婚姻登记1673对;其中,“全国通办”462对,占全市登记总量的27.6%,惠及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