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期沪疆银龄行动志愿者话收获
(2024-10-10 )

沈扬
华发如银,奉献是金
重阳节前夕,第二十期沪疆“银龄行动”的17名老年志愿者结束为期两个月的志愿服务,回到上海。从南疆喀什的莎车县、巴楚县、泽普县、叶城县,到北疆油田的克拉玛依市,他们奉献的足迹辗转天山南北,用自己的专业与热忱,谱写出一曲“志愿服务大爱无垠,智力援疆薪火传承”的赞歌。
十度赴疆:老医生妙手回春、倾情传授
参加第二十期沪疆“银龄行动”的17名老年志愿者平均年龄63岁,有医卫翘楚、教育专家、心理大夫、专业社工,甚至还有农业行家。
骨科副主任医师沈扬已是第十次参加沪疆“银龄行动”了,队友们尊称他是“十全十美”的志愿者。而他孜孜以求的也还是援疆工作质量的“十全十美”。在援疆期间,沈医生日日晨会查房,天天开展手术指导,见缝插针进行专业讲解,争分夺秒地无私分享医术经验。银发如雪的沈医生时常鼓励当地的年轻医生:“读片要眼到心到,决不主观莽撞;分析病情要周全,谨防漏诊误诊”。
皮肤科副主任医师何勤国则是第五次参加沪疆“银龄行动”,在前四次的志愿服务中,当地带状疱疹患者经他采取治疗措施后,不仅降低了后遗神经痛的比例,还缩短了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被当地群众尊称为“带状疱疹克星”。
此次何医生来到克拉玛依医院皮肤科后,即给全体医生及规培生讲课,还受邀对十几例疑难皮肤病的病理切片进行病理会诊和现场指导。在一次坐诊指导时,一名全身起皮疹伴瘙痒却久治不愈的患者向他求助,何医生详细询问了病史,仔细做了检查,经过综合分析,他迅速诊断出患者的身体部位与双下肢患的是两种不同的皮肤病。经对症下药,复诊时患者病情已大幅好转。
一堂讲座:让高三学子懂得“与压力对话”
“高考确实是你们所面临的人生中的第一场大考,压力不可避免,但不用担心,学会让压力和动力对话,学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这是援疆期间,从事教育行业二十多年的志愿者陈彩英向巴楚县一中、二中、五中的高三年级老师和学生娓娓讲述的教育心得。同时,她从高三学子的备考压力出发,教会他们“与压力对话,与自己对话”。
讲座结束后,学生纷纷来到陈老师面前,激动地说:“陈老师,以前从来没有人跟我们说过压力太大了该怎么办,今天听完您的课,真的放松了不少。”“如果考到了上海的大学,我可以去找您吗?”“当然可以!”陈老师笑着回答。
学生们的热情也让陈老师感动不已,她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站在讲台上和这么多学生对话了,感觉仿佛又重新回到了熟悉的讲台,看着这些生动活泼的面孔,听着他们向自己述说梦想,也表达着担忧和紧张,陈彩英充满了园丁的自豪,热情地鼓励着每一个孩子。在此次“银龄行动”中,陈彩英老师完成大型心理学讲座与团辅10次,共计3800人。
紧急手术:医技精湛,化险为夷
抵疆后的第二天,舟车劳顿的辛苦尚未缓解,邱伟民、齐璇两名医生就在喀什二院妇产科指导了一场紧急又危险的手术。
“手术室告急,需要紧急求助!”在赶赴医院的途中,两位医生了解到,患者需要切除的病理部位太大并压迫到神经,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当地医生不敢贸然动刀。在第一时间赶到手术室后,他俩对手术室的基础设备、病人的基本情况以及手术细节等一一确认,制定术前方案、手术入路细节、术中注意事项等,并为突发情况做好了预案。
手术紧张地进行着,暴露、切开、止血……一分一秒过去了,在沪疆两地医生的共同努力下,手术风险逆转,患者转危为安,两位上海医生也长舒了一口气,而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谨慎态度,更是赢得了当地医生、患者、家属的集体点赞。
在援疆期间,邱伟民指导手术44台、多学科会诊1次、抢救会诊3次、讲课2次、疑难病例讨论5次,门诊更是多达260多人次。齐璇查房协助诊治520人次、讲课3次、指导手术达30多台。
播下种子:收获温暖的明天
援疆期间,在克拉玛依市的福利院里,人们经常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她个子不高,身材娇小,却总和孩子们待在一起。“长大后会怎么样?你想成为什么样子?”可爱的孩子们忽闪着眼睛,似乎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志愿者梁平老师笑着看向他们,循循善诱,用问题引导出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在互动中拉近距离。
福利院的这片小小天地里,养育了近百个不同年龄的孩子,虽遭遇过不幸,可孩子们也希冀着美好未来。尽管只有不到两个月志愿服务的时间,但六度参加沪疆“银龄行动”的梁平老师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尽可能给孩子们带去一些东西。“0至100岁女孩”的话题,带领孩子思考长大后会怎么样,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脑瘫女孩努力康复5年走进小学教室”“残疾老人携手种树成林”“他是脑瘫儿却成为了一名学霸(数学博士)”等一系列励志的活动和演讲,让孩子们懂得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美好未来。梁老师说,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因为听了她所讲述的故事,而在心里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么便已足够了。
这些可爱又可敬的老年志愿者的故事,只是第二十期沪疆“银龄行动”志愿者们的一个缩影。虽然来自不同专业和职业,但他们都有着一颗热忱的心,有着敬业的治学态度、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不辞辛劳,乐于奉献,让志愿服务的“火炬”在天山南北不断传递。
文章来源:上海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