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困难群众“幸福指数”,长宁北新泾街道构建暖心关爱救助格局 (2024-02-02 )

为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长宁区北新泾街道主动担当作为,不断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一、“建站点+立制度”,让救助更有力度
街道以困难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打造规范化社区救助顾问实体工作服务站,形成队伍联合、工作联手、资源联用、服务联动的“一站式”工作模式。
1.站点建设标准化
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站制作统一标识,服务制度、帮扶流程等上墙公示。服务站进行空间规划,设置办公区、会谈区、活动区等功能分区,站内安排专人每周定点值守,与困难群众面对面,提供多样化的救助服务,打造示范性、综合性活动空间。
2.服务流程规范化
全面建立服务站点管理制度,梳理社区救助顾问服务流程,形成“需求、人员、资源、服务”四项清单,针对困难群体差异化的特点和个性化的需求,为其匹配相应资源,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赋能方案,提供分层分类的困难群众关爱服务。
3.队伍建设专业化
打造一支专业社区救助顾问服务团队,积极引导社区志愿者、专业社工投入社会救助服务。结合政府与专业机构力量,以“政府+专业机构+顾问”为服务主体,以“整合+链接+陪伴”为核心,实现对困难家庭的陪伴式、长效式、全程式救助帮扶。
4.监督机制长效化
公开监督投诉方式,及时倾听、处理各类投诉建议,监督救助服务合法规范开展,促进工作质量稳步提升。开展自我服务质量检查,对于检查结果,安排专人跟进、落实整改,确保服务标准化工作不断改进完善。
二、“大数据+铁脚板”,让帮扶更有准度
街道依托“大数据+铁脚板”,加强部门联动,健全主动发现机制,细化政策举措,切实开展分层分类救助服务。
1.“政策找人”精准化
北新泾是上海首个“AI+社区”示范街道,又是上海市“社区云”3.0试点街道。通过“社区云”、长宁区精准评估系统、北新泾爱馨苑智慧服务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在北新泾社区高密度人口场景下的有效应用,对社会救助对象实现精准评估,准确靶向锁定。通过数据分析、研判将不同的需求进行分类分色管理,做到即时响应,政策直达。全年“政策找人”提供政策或服务383人,其中纳入民政救助30人,转介其他部门救助76人,转介社会力量帮扶223人,纳入动态监测54人。
2.主动服务精细化
街道健全完善主动发现机制,梳理汇总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在内的政策文件,归集各类帮困资源和服务项目,打造多元化资源清单,建立《关爱走访工作机制》《应急处置机制》。积极推进信用告知承诺制度实施,签署信用告知承诺书576人,其中3人主动告知家庭变动情况后退出救助。加强对重点人员的动态监测,使救助政策实施更公平公正。完善与公安、司法、残联、人社等跨部门“协同核查”机制,定期进行多类对象信息交换比对。全年核查困难对象3141人次。
3.排摸走访网络化
街道将15个居民区救助顾问服务站点划分为3个网格片区,服务办主任、服务办副主任担任片长,社区救助顾问担任联络员,居民区主任共同推进负责,团队全员迈开“大脚板”,全面了解困难家庭经济、健康、就业、社会支持情况,深化定期探视走访机制,及时记录、汇总、更新问题,确保访视有方向、有效果。全年累计上门关心困难群众3725人次。
三、“党建引领+共建共治”,让群众更有感受度
街道以“政府救助+慈善帮扶+社会服务”,拓展社会救助工作多元化、多通道的新模式,搭建多机构、多维度、多元化救助联盟,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
1.引入专业团队
街道注重发动和引导社区各种力量共同参与,通过组建“馨守护”社区救助顾问团队、“夕悦公益”生活照护团队、“馨路驿站”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团队、“护苗心屋”心理关爱服务团队、“微笑之星”青年志愿团队专业服务团队,发挥团队专业优势、提供更靠谱的服务,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实现了社区共治共建共享。
2.引入社会慈善
积极引导公益企业和爱心人士多领域参与、多类型帮扶,为困难群众改善生活、就业、学习条件提供各类援助。成立“慈善联盟体”,推出“为爱联盟”计划,吸纳更多的爱心企业和人士融入慈善帮扶中去。如“夕悦公益”主动为社区困难人群提供上门照护服务、理发、助浴、扦脚、康复、爬楼机福祉车接送,已经持续6年。街道服务的重点企业江森、快牛、德必集团三家公司每年提供捐款捐物,仅2023年累计捐赠物资达51万元,惠及超过450户困难家庭。
3.引入公益项目
“艺术护照”“心之旅”“小小慈善家”“特别匠人”“小梨园京剧”等公益项目,为困难对象进行技能、艺术、就业、心理疏导等能力方面培养,救助服务在解决困难的同时,努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自食其力、回归社会、家庭和谐。救助工作由“输血式”救助转向了“造血式”帮扶,“特别匠人”项目让困难群众的钩织品得到了外国友人的点赞,“小梨园”京剧项目拉近了困难家庭孩子与传统文化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