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长宁江苏路街道“三步走”为困难群众兜底解困 (2024-01-19 )
近年来,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不断深化“党建+社会救助”工作,依托“大数据+铁脚板”,健全完善主动发现机制,细化政策举措,做好分层分类救助工作,引导多方参与,强化社会救助服务效能,用心用情兜牢民生底线,以实际工作成效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构建主动发现网络,在“政策找人”上下功夫
街道从实际出发,指导各居委会建立完善困难群众主动发现网络,进一步加强线上评估预警、线下走访排摸。线上依托大数据平台,主动发现有多重困境潜在风险的困难家庭,精准识别、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困难群众的贫困维度、困境指标和实际需求。线下组织社区救助顾问、居委会工作人员等入户走访,强化对现有救助对象的排摸。2023年,街道将450位困难群众纳入到政策找人对象范围,累计开展服务记录3102条。
街道社区救助顾问在登录“上海社区云2.0”和“9+1”社会救助评估平台时,发现系统预警,社区救助顾问随即上门入户了解情况。低收入人员唐叔叔无儿无女,独自一人居住且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平日里仅依靠工资勉强维持生计,即将年满60周岁的他无法办理正常城保退休。得知该情况后,社区救助顾问及时按照程序帮助其办理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并安排长护险评估人员到其家中开展评估工作,为其申请了养老服务补贴,确保他“平日有人照顾、生病有人看护”。
抓好分层分类救助,在“政策落实”上出实招
街道积极落实《关于建立健全长宁区区级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核查机制的意见》文件精神,发挥多部门协调联动作用,聚焦低保家庭、特困人员,重病、重残人员以及生活困难的退役军人等重点对象,充分发挥多部门合力,打好政策“组合拳”,在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慈善帮扶等方面形成社会救助综合保障,推动分类救助更加有效。2023年共计排查审核社会救助对象1200人次,通过进一步走访调研后提供政策或服务400人。
低保许先生一家一直是社区救助顾问的重点关心对象,2023年5月,许先生女儿被查出患有脑部肿瘤疾病,近10万元的治疗费用让本就拮据的家庭彻底陷入困境。在区民政局的指导下,江苏路街道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给予许先生一家医疗救助、慈善基金、综合帮扶等资金支持,依托第三方社会组织为其家庭成员匹配大学生志愿者提供课业辅导服务,有效缓解许先生一家的压力。
引导多元力量参与,在“救助服务”上见成效
江苏路街道社区救助顾问实体服务站与“筑梦”工作室以专业理论为指导,从现状和需求两大维度,结合心理、身体、居住及专业四大关键因素,对部分困难群众进行需求评估,从而实现精准救助。针对独居老人、残疾老人、困难家庭儿童及失业人员等具有多重困境且有改善和发展潜能的困难家庭,街道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为其提供“一户一策”的帮扶方案和分层分类服务,实现对救助对象的陪伴式、长效式、全程式帮扶救助。2023年,街道累计为77户困难家庭提供“一户一策”的帮扶方案,提供个案服务229次,举办社区融合小组活动5场,面向12户困难家庭提供点亮“微心愿”支持服务。
应届毕业生小王毕业后待业在家,与父母共同居住,其母亲因身体原因长期需要就医,家庭经济状况拮据。社区救助顾问在梳理居委会上报主动发现的困难群众名单时,发现了小王家的情况,立马上门一探究竟。详细了解了情况后,社区救助顾问联合街道就业创业部门和第三方专业力量从心理、身体、居住环境、就业四个方面为小王制定个性化的纾困方案。目前,小王已报名参加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聘考试,有望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
江苏路街道将持续聚焦辖区内困难群众,围绕长宁区“政策主动找人、服务精准到人、党建引领助人”的社会救助要求,积极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不断丰富社会救助内容,创新推行社会救助工作模式,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多元服务,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有效满足困难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救助需求,切实增强民生兜底保障能力,真正做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