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海市民政局2023年特色创新工作盘点(二) (2023-12-31 )

高质量推进超大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

2023年,上海养老服务工作坚持以“织密网、提品质、促发展”为目标,聚焦重点任务,满足群众需求,不断深耕养老服务发展。

一、聚焦老年助餐服务能力提升,持续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便捷可及

1.推进助餐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集膳食加工配制、外送及集中用餐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长者食堂,以及布局在居村委层面的助餐点,织密社区助餐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共建成社区长者食堂346家、老年助餐点近1500个,日均供餐能力20万客。

2.支持社会力量参与

包括支持各类市场主体运营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在社会餐饮单位设置长者餐桌,鼓励养老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食堂提供社区老年助餐,利用集体用餐配送企业提供老年配餐服务,与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公司和物流公司合作为老年人送餐等。

3.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提升

制定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建设管理要求、食品安全指引等,规范助餐服务。开展社区长者食堂的服务质量日常监测。利用信息化手段赋能老年助餐,实现智能称量、智能结算和营养膳食指导。同时,鼓励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在非就餐时段组织开展提供老年社区活动,让助餐服务场所成为老年人社区交往的空间。近期,国家《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民发〔2023〕58号)出台后,我市正在制定推动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已报请市政府审议。文件出台后,将大力推动老年助餐服务的发展。

二、聚焦科技助力养老服务水平提升,持续深化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

1.大力发展“智慧养老院”

推动养老机构全面建设智慧入住、智慧餐饮、智慧健康、智慧生活照护、智慧安全防护、智慧运营管理六大板块,提升养老机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智能化养老服务。今年智慧养老院建设首次被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已有36家养老机构完成建设任务。

2.持续建设“养老院+互联网医院”,提升医养结合能力

全面推广互联网医院远程服务养老机构,着力解决养老机构老年人日常用药、出院就诊不便等问题,以数字赋能打通医疗服务“接入”养老机构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市共推进“养老院+互联网医院”104家。逐步拓展验血、心电图检测等功能,实现“检测数据一键传,治疗建议线上发,药品处方快速达”。

3.推广为老服务“一键通”项目

其中“紧急救援服务”已覆盖全市32万名老年人。不断丰富服务内容,组织各区、街镇拓展辅具租赁、日常维修、居家服务、助餐服务等数字生活场景,全年累计提供各类服务413万次。

4.全面应用养老服务“云监管”平台

平台针对养老服务机构和人员监管所涉及的服务质量、备案许可、安全管理、运营管理、补贴发放等重点环节,实现智能预警、自动派单。各区建立常态化处置机制,实现管理闭环。今年以来共产生预警工单近7000条,处置率超过98%。此外,今年以来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养老机构轮候入住、养老服务机构备案、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线上申请更加便捷。

三、需求,推进“颐美乡村”养老服务提升行动

1.增加设施建设,织密养老服务网

持续夯实组有“点”(睦邻点)、村有“室”(标准化老年活动室)、片有“所”(托老场所)、镇有“院”(养老院)的四级设施网。8个涉农区共新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8家、社区长者食堂35家、家门口养老服务站180个。同时结合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因地制宜建设20家乡村长者照护之家。

2.加强服务供给,拓宽养老服务维度

推进设施医养结合,大力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入驻镇村办养老机构、乡村长者照护之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或者与日托所、睦邻点等临近设置,或在睦邻点、服务站中引入互联网医院、健康驿站,方便农村老年人寻医就诊。优化服务供给内容,如通过集中采购配送,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强化专业社工服务等。创新服务运营方式,培育本土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动员本地爱心企业开办长者食堂,吸引本地劳动力参与老年人助餐服务。

3.加强调查研究,完善顶层设计

市民政局以“本市农村养老服务的提升和完善”为重点课题之一,立足问题导向,走遍所有涉农区,深入29个乡村点位实地开展调查研究。详细了解本市农村养老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老年人实际需求和相关部门的考虑等,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建议方案,根据调研成果起草了《上海市“颐美乡村”养老服务提升计划(2024-2026年)(草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