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微“光”,“合”力点亮生活的希望!静安区大宁路街道探索服务型救助新模式 (2023-12-13 )
“我是一名刑释解教人员,人生履历中有了污点,求职时屡屡碰壁,我感觉自己的人生陷入了黑暗。”小王向社区救助顾问吐露自己的心声。
像小王这样的特殊群体或因生活困难需要资助,或因意志消沉需要心理慰藉,他们对于就业技能提升、经济状况改善、心理健康支持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支持需求。静安区大宁路街道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建立起了一套“全周期”社会救助服务模式,通过“光合式”救助服务,打造“精准化+多元化+有温度”的救助工作新格局。
精准化发现,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主动跨前转变
过去,社区许多潜在困难对象因沉默寡言或渠道不畅,未能及时得到关注。街道依托“光合计划”,织密“3+N”(3类社工+N类志愿团队)的社会救助工作网络,通过对劳动、社保、司法、医保、住房、残联等多个条线的数据进行分析,联动线下社区救助顾问团队,深度挖掘、精准识别潜在的困难群众,对他们的健康、经济、生活状况及服务需求进行“全景式”“多维度”“深层次”评估筛查。
小王就是大宁路街道救助所通过与司法部门在大数据比对中发现的潜在困难对象,刑满释放后长期无法找到工作,小王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经过对小王的困境情况和需求进行评估,社区救助顾问引导小王申领了失业金并为其申请了临时救助,缓解了眼下的燃眉之急。
多元化救助,实现单一物质救助模式向“物质+服务”救助模式转变
早期,大宁路街道就试点开展“桥”计划——多重需求家庭综合服务项目,聚焦“精准扶贫、专业扶贫”的目标,探索出“需求发现机制、困境评估机制、多元服务机制”的救助社会工作服务路径,“桥”计划曾入选全国十佳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案例,为上海唯一入选项目。多年探索中发现,持续性的物资救助固然重要,但是以恢复和增强家庭功能为核心的专业服务需求更为突出,“光合计划”应运而生,实现了从单一的经济救助转向服务型救助的转型之路。
“小王虽然申领了失业金,但是我们发现他的情绪一直很低迷,有时甚至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我们打算为他开展联合救助,帮助他重新融入社会。”救助顾问会同第三方力量为小王进行了心理疏导帮助其重拾信心踏上社会,同时提前研判小王今后易遇到的求职困难,针对性为其推荐并对接工作资源。在多方努力下,小王顺利找到了符合期望的工作,“这份工作得来不易,最要感谢的还是我们的救助顾问,一直在关心我,还给我准备了‘政策叠加包’,办理救助渐退成功后我又能领一笔生活补助金,现在的薪资完全够我生活了,我的生活又洒进了阳光!”
全社会参与,实现以政府为主导向多方力量形成合力转变
大宁路街道以社区为基本阵地、以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为支撑、以社区慈善资源为依托、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以“五社”为机制,通过“光合式”服务类救助新模式,提升底线民生保障基础和兜底保障实效,让救助工作更有温度。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得益于日渐完善的救助服务体系,小王逐渐走出黑暗,重新走上了人生正轨。救助工作不单单再是简单的物资给予,而是通过多样化手段主动干预,提升困难群体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满意感的不断探索,更是为民服务主旨思想的重要体现。街道也将继续整合社会力量资源,点亮更多困难群体,为他们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