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参与式社区规划为抓手,浦东打造参与式社区治理的“东明范式” (2023-10-07 )

以参与式社区规划为抓手,浦东打造参与式社区治理的“东明范式”

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是由居民搬迁形成的大型纯居住社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东、西两大区域发展不均衡、公建配套缺乏、物理空间环境脏乱等挑战。在社区治理层面,居民自治活力不足、参与意识不够、社会资本缺乏。基于此,东明路街道以参与式社区规划为抓手,以提升治理能力为目标,在街区治理、参与式治理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的实践与探索,打造参与式社区治理的东明范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党建引领是参与式社区治理的组织保障。东明街道制订《“宜居东明”人民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现社区治理的价值引领。在三年行动计划的整体框架下,东明路街道开展了缤纷社区、数字化治理、参与式社区规划等各项工作,组织“全国大学生社区花园营造大赛”,连续两年举办“花开东明,缤纷社区”花园节。积极推动从以空间更新为导向的参与式社区规划,到以重塑治理方式为导向的参与式社区治理转型,通过党建引领创新社会动员,充分唤起居民的主体意识和公共精神。

专业赋能,培育在地规划团队

自治团队是参与式社区治理的依靠力量。东明路街道引入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四叶草堂等第三方专业力量,在每个居民区着力打造“1+1+n”的社区规划师队伍,由社区规划带头人或社区规划小组带领社区周边有意愿参与社区规划和社区共创的社会力量形成团队。此外,东明路街道还挖掘并培育了年轻党员、治理达人、社区精英加入社区治理队伍。以东明“在职党员融社区”党建品牌为抓手,通过“在职党员理事会”号召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形成了爱心三点半、归燕筑美巢等品牌项目。居民区团队从几十个增长至420多个,其中注册和备案类社会组织240多个,团队平均年龄下降到45岁。

分类分层,优化项目运行机制

有效的项目机制设计影响甚至决定了居民的参与效果。东明路街道建立了分类分层的规划项目运行机制,每年面向居民征集社区规划提案,提交社区代表会议审议,在规划项目落地上实施三联动,中大型社区改造方案由街道办事处统一申请政府实事项目立项实施;小型项目由居民区安排自治金“微基建”项目组织实施;迷你项目由社区居民募集资金自发组织实施,自建团队维护。自治项目从需求调研到项目跟踪评议形成十大环节的闭环治理流程,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贯穿项目形成的全过程。

破解难题,实现“参与”到“治理”

破解治理难题是参与式社区治理的目标和方向。参与式社区治理不仅要求居民参与,更重要的是形成有效参与,将参与主体转变为治理主体。比如街道三林苑居民区党总支围绕清退后的架空层如何管理利用、小区停车难等问题,借由议事平台召开20余场会议,全程让居民参与到架空层改造方案、管理公约等制定中,将架空层改造成9类不同功能的应用场景,并制定架空层管理公约和停车规约等,打造了多功能休闲空间“林苑小舍”,大大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品牌成效

打造覆盖每个居民区的社区花园网络

东明街道三年时间推动新建或改造100余座各具特色的社区花园。花园管理制度、居民公约应运而生,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已在东明形成。

培育一支近千人的社区规划师队伍

随着参与式社区规划日趋深入,东明街道培育了一支近千人的涵盖全年龄群的社区规划师自治队伍。同时,孵化培育了全市第一个在地的社区规划师社会组织——东明聚明心社区规划与营造支持中心。专业力量和在地力量相互支持,充分激发了居民的参与动力,居民家园意识和共建意识逐步提升。

解决一系列长期困扰社区的治理难题

社区规划师们进一步转化为社区治理师,用专业方法和技能参与到空间利用、设施整新等各个领域。三林苑架空层公共空间再造,入选上海广播电视台、新华社上海分社、上海大学共同主办的“我的城 我的家——2022上海市‘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首批16个社区行动项目。

形成有影响力的参与式规划品牌

东明街道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参与式社区规划的有效路径,得到市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相关实践也获得了“2023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第五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十佳案例”等,编制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手册》,助力居民区党组织破解民主自治“密码”,通过赋权赋能等方式为居民参与提供专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