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综合性智慧场景,静安寺街道数字赋能精准救助 (2023-10-03 )

今年以来,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积极打造“灵活运用数据、高效预警分析、数字指导应用”的社会救助综合性智慧场景,用数字赋能精准救助,着力探索社会救助工作数字化转型。

一、打造数字底座,发挥信息归集与数据分析功能

1.分类“标签” 重塑困难群众信息数据

充分运用街道数字孪生底座“一网统管”优势,三维立体分析辖区基本概况与社区全貌,并依托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业务数据,重点关联办理住房、医保、残联、人社、民政等业务的服务对象,以标签化形式进行分层分类,共设置22类66个子标签。包括救助9+1人员、残疾人、困境儿童、享受长护险人员、退役军人等类别相关救助对象共计8598人。

2.充分比对和类别分析提升救助高效服务

通过对救助对象年龄结构、居住分布、救助类型、申请方式等多维度分析,综合评判街道救助工作重点领域,为提升救助帮扶效用赋能。

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现阶段本辖区内就业救助人数占比较高,因此对相关人员开展救助同时也辅助职业介绍及就业指导。又如通过对辖区239名低保(户),87名重残无业人员对比分析,探索推出“全民纳保纾困救助”帮扶机制,重点关注50至59周岁人员,动员其参保和补缴,以救助联动综合帮扶的方式,对缴费困难对象提供补缴基数的50%比例给予纾困的解决方案,政策落实及社会反响良好。目前,重残无业人员已完成100%参保,已动员98%低保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补缴。

二、主动政策找人,发挥政策预报(警)与救助申请功能

1.设定数据交互公式,打造服务类救助预警模块

通过数据沉淀,提取常用标签,形成三类“数据预报(警)”,即低保资格预报、重复享受政策预警以及政策叠加预报。其中,“低保资格预报”是对低保扩围对象、已有低保身份临近退休年龄等特定对象的资格预报;“重复享受政策预警”是对两种政策不可重复申请享受人员的预判,如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不可同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及孤儿、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以及享受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的不可同时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等;“政策叠加预报”是对如具有低收入、低保或重残无业等多重身份的残疾人可另外申请补贴的提醒。通过三类提示,可帮助工作人员跨前一步,准确研判,同时也可极大避免补贴错发、漏发等情况发生,提升办事效率。截至目前,共触发预报(警)2例,均第一时间解决。

2.功能标签发挥积极作用,着力探索“政策找人”

在日常工作中,重点标签人员通常是政策覆盖的突出对象,平台通过多标签叠加和搜索,及时发现可能符合社会救助政策或社会力量救助帮扶的困难对象及时锁定“沉默的少数”或推送“政策提示”,做到“应保尽保、不落一户”。

如目前平台对已享受每月45元交通补贴的残疾人做到了政策衔接预报,在其65周岁补贴到期月之前,将自动推送“老年人综合津贴申请提示”至救助顾问,帮助救助对象“记政策、早申请、不遗留”。

三、多渠道链接,发挥线上救助与线下延伸功能

1.打造AI救助顾问,高效助力

深入运用智能“AI救助顾问”程序,通过手机端、电话端、“静邻帮办”等载体,不断拓展线上救助顾问咨询帮扶覆盖面。同时,平台通过咨询累积和数据分析,可及时筛选出咨询及办理类高频事项,为救助线下及延伸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截至目前,“AI救助顾问”共接受咨询90余件,其中,低保办理咨询近40件,“静邻帮办”长护险申请同时咨询低保政策、医疗救助相关政策达120余件。

2.聚焦重点对象,精准施策

综合受理中心窗口受理情况、救助顾问社区走访及线上综合分析,重点比对并帮扶有求助意愿但申请能力不足、对申请流程不知晓的特殊困难群众,或低保边缘人口、支出型困难群众等低收入人口,以及通过社会救助热线或其他部门求助渠道等反映救助诉求的群众,开展精准施策。

如社区困境儿童蔡某便是通过这一机制发现的个案。其父亲病故,母亲患有精神类疾病,只能由95岁的祖母照顾,救助顾问通过入户走访了解后立即通过“静邻帮办”系统上报街道救助所,通过远程指导第一时间帮助其申请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补贴。之后更协调街道司法所、未保站等部门,帮助其变更实际照顾人并制定个性化关爱方案。